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775年至1783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時大陸軍團(Continental Army)的指揮官,1789年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在接連兩次選舉中都獲得了全體選舉團無異議支持,一直擔任總統(tǒng)直到1797年。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美國政治家,第16任總統(tǒng)(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也是首位共和黨籍總統(tǒng)。在其總統(tǒng)任內,美國爆發(fā)內戰(zhàn),史稱南北戰(zhàn)爭。林肯廢除了奴隸制度,擊敗了南方分離勢力,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內戰(zhàn)結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他是第一個遭到刺殺的美國總統(tǒng)。史蒂芬·格羅弗·克利夫蘭(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37年3月18日—1908年6月24日),美國政治家,第22和24任美國總統(tǒng),是唯一分開任兩屆的總統(tǒng),也是內戰(zhàn)后第一個當選總統(tǒng)的民主黨人。在他任期內,自由女神像在紐約市豎立。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又譯狄奧多·羅斯福,人稱老羅斯福,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美國軍事家、政治家,第26任總統(tǒng)。曾任海軍副部長,參與美西戰(zhàn)爭,1900年當選副總統(tǒng)。1901年總統(tǒng)威廉·麥金萊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身亡,他繼任成為美國總統(tǒng),時年42歲,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在任總統(tǒng)。他的獨特個性和改革主義政策,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tǒng)之一。哈利·S·杜魯門(Harry S. Truman,1884年5月8日—1972年12月26日),美國第三十四任副總統(tǒng)(1945年),隨后接替因病逝世的富蘭克林·D·羅斯??偨y(tǒng),成為了第三十三任美國總統(tǒng)(1945年-1953年)。約翰·菲茨杰拉德·甘乃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通常被稱作約翰·F·甘乃迪(John F. Kennedy)、JFK或杰克·甘乃迪(Jack Kennedy),美國第35任總統(tǒng),他的任期從1961年1月20日開始到1963年11月22日在達拉斯遇刺身亡為止。他是在美國頗具影響力的甘乃迪政治家族的一員,被視為美國自由主義的代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曾在南太平洋英勇救助了落水海軍船員,因而獲頒紫心勛章。甘乃迪在1946年~1960年期間曾先后任眾議員和參議員,并於1960年當選為美國總統(tǒng),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信奉羅馬天主教的總統(tǒng)威廉·杰佛遜·克林頓(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1946年8月19日—),但一般以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稱之,美國第42任總統(tǒng)。他與他的副手艾伯特·戈爾一起在1992年擊敗當時競選連任的老布希而當選總統(tǒng),并在1996年以壓倒性優(yōu)勢擊敗共和黨參議員鮑伯·杜爾連任。到2001年離職時,克林頓是歷史上得到最多公眾肯定的總統(tǒng)之一。喬治·沃克·布殊(George Walker Bush,1946年7月6日—),第43任以及現(xiàn)任的美國總統(tǒng)。布殊在2001年1月20日就職,并且在2004年的選舉中當選連任。在擔任總統(tǒng)之前,布殊於1995年至2000年間擔任第46任的德州州長。布殊家族很早就開始投入共和黨以及美國政治,布殊的父親是之前曾擔任第41任總統(tǒng)的喬治·赫伯特·沃克·布殊,他的弟弟杰布·布殊也是佛羅里達州的州長,由於與父親同樣都是美國總統(tǒng),因此又常被稱為小布殊以茲區(qū)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