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國度里的學校生活(附照片)——上海教育代表團訪日感受及思考作者:錢勤發(fā) 日期:2006.02.16 版次:A2-11櫻花國度里的學校生活 ——上海教育代表團訪日感受及思考本報記者 錢勤發(fā)上月22日至27日,記者隨上海教育代表團訪問了日本關西地區(qū)的大阪、神戶、京都。
在這些被稱為日本近代教育發(fā)源地的地方,我們走進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學校和神戶市立葺合高級中學。從校舍、設施到課程設置、教育方法,凡所見所聞都似曾相識,但又不盡相同;再深入交流,細細觀察,我們代表團中的一些高級教師和校長們深為感慨。在此,記者忠實地記錄下他們的感受和思考。1 清水寺里所見所思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京都是日本的一座文化名城,那里有17處世界文化遺產,清水寺便是其中之一。當我們迎著冬日的寒氣來到清水寺時,有不少穿著校服的日本中學生正在休學旅行。校服是藏青色的,男學生長袖長褲,女學生清一色裙裝,配著短襪旅游鞋。那天室外氣溫0℃左右,看著這些女學生的裙裝,不由讓我們倒抽一口冷氣。不一會,清水寺上空飄起了雪花,那晶瑩的涼涼的雪花打在女學生的裙裝上,可她們若無其事,步履依舊輕盈,笑容依舊燦爛。這時,我們代表團中的上海市仙霞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陳培賢老師心有所思,想攔下一位女學生了解些情況。當他伸手去拉一位女生時,陪同我們出行的一位翻譯立馬勸阻道:不行。他說,在日本絕不允許隨意攔人,如要與學生對話,必須先要征得對方同意。陳培賢老師將手縮回的那一刻,馬上醒悟這不是在上海,而是在日本。不一樣,確實不一樣。這位有著3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觀照中日學生的差異,想得很多。他說,在冬天,在飄雪的日子,學校組織學生休學旅行,穿著這么單薄,要是萬一受涼感冒了怎么辦?這在上海所有學校簡直難以想象,哪個校長負得起這個責任?家長要是吵上門來,你不但得賠償所有損失,還得受教育局通報批評。陳培賢老師說,探究日本校園師生之間的關系很有意思。比如,我們到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學校參觀訪問時,一進校門,每個人都得脫下皮鞋換上拖鞋,這是學校的規(guī)矩,從校長、老師到學生一概如此。這不是換不換鞋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學生能做到令行禁止嗎?在日本,學生可以攜帶手機進校門,但不得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老師用不著千叮萬囑,不會有一個學生違反這一規(guī)定。陳老師說,他們學校也曾經作出規(guī)定,不準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誰知,馬上受到社會輿論質疑,說學校封殺學生用手機,至今仍可在網上查閱到上百條反對意見,弄得學校無所適從。學生在上課時用手機發(fā)短信,老師管還是不管?陳老師感嘆道:令行禁止,對中國學生來說太難太難。2 專設師生談話空間說到日本師生之間的關系,上海實驗學校教務主任陳罡老師也感慨良多。我們在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學校參觀時,見到每一樓層的走道上,專門有一個空間置有長條桌子和凳子,這是供老師與學生談話或是輔導學業(yè)的地方。陳罡老師說,日本學校不但利用所有空間,而且非常尊重學生,他們絕不會將學生叫到教師辦公室談話,讓學生在眾多老師面前丟臉或是泄露隱私,更不會大聲訓斥。陳老師留意到這么一個細節(jié):有一個學生欲將樓梯扶手當滑滑梯玩耍,正巧被老師見到,老師沒有板起面孔訓斥,而是和藹可親,同他講清道理,講清后果,這個后果要你學生自己來負,說得這個學生頻頻點頭,收斂起玩興。陳老師說,兩相比較,我們與日本的管理理念不一樣,我們的老師就是向學生講清了道理講清了后果,但真有什么后果發(fā)生,學生不承擔任何責任,板子必定打到老師身上。我們在神戶市立葺合高級中學參觀訪問時,逢著課間休息那一刻,只見校長和學生們有說有笑,十分親切。校長沒有一點架子,更不是面孔鐵板讓學生見了害怕,而是師生和諧,暖人心扉。當我們的一些校長與葺合中學的校長交流時,他說,老師最重要的是愛學生。談到如何考核教師的優(yōu)劣時,這位校長不知如何作答。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類問題。日本的教師屬于國家公務員編制,不管能力大小,都十分珍惜崗位,每個教師盡心盡職,除了職務高低之外,沒有優(yōu)劣之分。而且校長無權考核教師,教師的崗位都是教育局安排的。在日本不存在教師下崗的問題。3 全套廚具搬進教室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的校長助理鞠文煒老師對日本學校培養(yǎng)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感觸很深。我們在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學校和神戶市立葺合高級中學參觀訪問時,都感受了學校設立的烹調室。這烹調室里所有廚具應有盡有,就像把廚房間搬進了教室,從高一到高三年級的學生每周都得下“廚房”學習烹調。不管男學生女學生都得認真上好這堂課。他們不是從書本到書本的空對空,而是在老師指導下,從洗、切到燒,無所不學,當天的午餐就是他們自己動手的“杰作”。鞠老師說,日本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實在令我們自嘆弗如。想想吧,我們的高中生乃至大學生,有多少人能“買、汏、燒”?家務能力與日本學生無法相比。日本的學校生活明朗快活、充滿活力,他們培養(yǎng)學生親自考慮、親自學習、親自努力、親自選擇的能力,對學生從不灌輸。鞠老師對比自己學校的教育模式,覺得葺合高級中學的課程設置很值得借鑒。他們的學校只設國際科和普通科,第一年共同學習相同科目,第二年第三年便分門別類為文科系、理科系、英語系。國際科尤為注重國際問題研究,既學漢語、英語、西班牙語,又學國際關系。他們倡導學習中的國際氛圍。鞠老師尤其欣賞葺合高級中學的課外活動。他們的課外活動分為體育和文化,類別有30多個,從球類到劍術、柔道;從演劇、合唱到花道、茶道;從照相到吹奏樂……真是廣泛至極。鞠老師說,像日本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定然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4 微笑鞠躬刻入心扉上海市第一中學的副校長周偉平是位女性,她細細觀察日本學生后感嘆不已。周老師在學校里教授德育課,她說,我們要求學生遵守交通規(guī)范和主動與人打招呼,這對日本學生來說實在屬于低層次的德育標準。在日本無論老小,視交通規(guī)則為法律,不會有人穿紅燈。就是沒有紅綠燈的路口,人人都走斑馬線,司機見了行人均靜靜等候,待沒有行人后才啟動車輛。周偉平老師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日本學生彬彬有禮,見了客人都面帶微笑,深深一鞠躬,令人倍覺溫馨。周老師說,習慣成自然,日本學生禮貌待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這個習慣是社會大環(huán)境養(yǎng)成的,也可稱為“隱性教育”,社會的榜樣、長輩的榜樣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教育,相比之下,我們這個禮儀之邦的學生禮儀遠遠不及日本學生。周老師說了這么個故事:前些年,有人對中日兩國學生的素質進行了一次測試,日方與中方學生分兩個團隊共赴內蒙古舉辦一個夏令營,結果中方學生大聲喧嘩、前吃后空;而日方學生壓低嗓門說話,對帶去的干糧算著吃;比較下來,中方學生缺乏團隊精神,更不及日本學生吃苦耐勞,尤其對于生存的計劃性,中方學生與日方學生相去甚遠。周老師還觀察到日本人非常重視節(jié)約能源,教師的辦公室不開空調,就是我們到了,他們也只打開一臺燃油取暖器招待客人。周老師說,日本這么富裕非但不揮霍,且還具有前瞻性,可見公民素質之高。是的,無論大阪府立大手前高等學校,還是神戶市立葺合高級中學,校舍遠遠不及上海一些重點中學這般豪華。然而,他們內涵的深邃、教育的質量、師生的素質卻值得我們借鑒。日本學生學習烹調 鞠文煒 攝日本教育部門官員介紹情況 陳罡 攝日本的家教,稱為課余輔導班 陳培賢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