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北師,北理,首師,北航,首都醫(yī)科大學.這些學校都有的.北京師范大學是全國最強大的心理學科的學校,但是她的就業(yè)不是非常理想.因為心理又有臨床與學理上的區(qū)分.北師大只有學理上的心理學,雖然獨步全國,但是只是單純搞研究,就業(yè)發(fā)展不是很寬廣,經常讀到博士也很難找到稱心的工作.但是臨床心理學就不一樣了,注重實踐,就跟工科似的,很有優(yōu)勢!
北京都什么大學有心理系,在線求解答
北大,北師,北理,首師,北航,首都醫(yī)科大學.這些學校都有的.北京師范大學是全國最強大的心理學科的學校,但是她的就業(yè)不是非常理想.因為心理又有臨床與學理上的區(qū)分.北師大只有學理上的心理學,雖然獨步全國,但是只是單純搞研究,就業(yè)發(fā)展不是很寬廣,經常讀到博士也很難找到稱心的工作.但是臨床心理學就不一樣了,注重實踐,就跟工科似的,很有優(yōu)勢!
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北師大的心理系絕對是你理想的選擇,她引領著中國心里學問的發(fā)展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歷史回顧第一部分北師大早期的心理學發(fā)展(1902-1951) 1一、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02-1911) 1二、奠基與早期碩果(1912-1951) 2第二部分:輔仁大學心理系時期(1929-1951) 3一、歷史淵源 3二、課程設置 4三、名師教學 5四、科研情況 6五、社會與學術活動 7六、畢業(yè)生 8七、學習環(huán)境 9第三部分 整合與起飛(1952-1980) 10一、院系調整與心理教研室成立(1952-1959) 10二、心理學專業(yè)成立(1960-文革開始) 13三、心理學恢復招生(1978-1980) 15第四部分走向輝煌(1981-) 17一、心理學系成立(1981-2000) 17二、心理學院成立(2001-) 21第一部分北師大早期的心理學發(fā)展(1902-1951)一、京師大學堂師范館(1902-1911) 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是1902年(光緒28年)創(chuàng)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它的創(chuàng)辦,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高等師范教育的先河,同時也成為中國心理學教育的開端。 據(jù)1902年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學生通習的科目(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公共必修課)即設有心理學。 1903年《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其中規(guī)定講教育原理,當講明心理學之大要。《奏定優(yōu)級師范學堂章程》中規(guī)定各類科一概通習第一年心理學,第二年應用心理學,每周2時刻。 當時的學制基本上仿效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學校所用的教材或講義多譯于日本。當時的師范館和師范學堂還聘來教授心理學的日籍教師,服部宇之吉(1867-1939)是其中最為有名的一位。 服部宇之吉1902年到京師大學堂師范館赴任,擔任“正教習”。他是師范館教授心理學課的第一個心理學教師。現(xiàn)存有他所授之心理學講義線裝本及鉛印本。線裝本的出版時間約在1902~1903之間。 書中依心理活動的認識、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論述的,并為當時西方心理學的最新內容。這一本心理學講義是中國最早的大學心理學教科書,也是中國最早來自日本的心理學書。該書除作為師范學堂每個師范生的必讀心理學課本外,也是當時在中國和日本行銷的新書。服部宇之吉撰寫的《心理學講義》洋裝鉛印本(1905年印行,1906年再版發(fā)行)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6月《學部訂定優(yōu)級師范選科簡章》設師范選科為培養(yǎng)初級師范學堂和中學堂教員,本科通習兩學年心理學。
二、奠基與早期碩果(1912-1951) 1912年( 元年)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范學校。 1912年頒布的《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規(guī)定,教育學為必選課。此后,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定,本科必修科目有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史和教授法。這是最早的關于對師范生進行系統(tǒng)的專業(yè)教育的明確規(guī)定。 1918年,著名教育家林礪儒到北京高等師范大學任教授,擔任心理學和教育課程。 1920年,張耀翔教授到我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講授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同年9月在我校建立心理學實驗室,這是繼北京大學后中國最早的心理學實驗室之一。張耀翔(1893-1964),湖北漢口人,心理學家。留學美國,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碩士。曾任心理學教授,教育研究科主任,兼女高師教授。為最早將歐美心理學傳入中國的學者之一,曾創(chuàng)辦了我國第一個心理學會和第一種心理學雜志。 1921張耀翔在《教育叢刊》上發(fā)表心理測量和新法考試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將心理測驗列為入學考試科目之一。 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成立,張耀翔被推選為首任會長兼編輯股主任。中華心理學會總會和編輯股辦事處設在我校。 1922年1月中華心理學會會刊《心理》雜志出版,張耀翔擔任主編,編輯部設在我校心理實驗室。這是中國第一種心理學雜志,也是東方第一種心理學雜志。 在當時,《心理》雜志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共出版14期,發(fā)表論文163篇,140萬字。其內容涉及心理學的各個領域:普通心理、實驗心理、動物心理、兒童心理、青年心理、社會心理、變態(tài)心理、心理學史、應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測驗、教育測驗等。由于時局不寧、經費困難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 1922年他在北京進行了一次民意測驗,其目的是為了“探討吾民真正輿論之所在”,該測驗共包括八個題目(比如“假如你有選舉權,你將推舉誰做下任大總統(tǒng)?”),共收回問卷913份。這是中國的民意測驗的開端。 1927年,著名心理學家陳大齊 (1887—1983)在我校兼心理學教授。 1931年,陳雪屏教授在教育系教普通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潘淵教授也到我校任教。 1933年,北平師范大學《學則》規(guī)定教育系的課程中分設有教育心理組,其課程有心理學、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測驗、兒童及青年心理、學科心理、社會心理、變態(tài)心理、動物心理、實驗心理、生理心理。 1934年,著名心理學家朱希亮在我校任教。 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孫國華在我校任教。 1936年,比較心理學家蔡樂生曾應聘教授高等實驗心理、動物心理、學科心理等,并擔任四年級教育心理組論文指導。 “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北師大轉移到西北大后方去,并一再遷徙,校名屢易。抗戰(zhàn)期間為西北師范學院時,教育系開設的公共必修課中有教育心理學課。當時教學條件較為簡陋,計有心理儀器40余種。 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7月在北平復校。 中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偉1947 年后,應北平師范大學之請來校講學。1949年9月,北平改稱北京,學校也相應改為北京師范大學。 第二部分:輔仁大學心理系時期(1929-1951)一、歷史淵源 輔仁大學由羅馬教皇于1925年委派美國本篤會在北京創(chuàng)辦。初期設大學預科名為“輔仁社”,1927年北洋政府準予試辦,并正式將校名改為輔仁大學。 1929年,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成立,隸屬于教育學院。當年即行招生。 1931年心理學系分為普通心理學組、教育心理學組、兒童心理學組。 1937年,心理學系分組辦法逐年取消,只以教育心理和應用心理為注重點。 北平淪陷時期,很多高校遷往西南,但由于輔仁大學的國際關系,仍能維持現(xiàn)狀,沒有受到大的沖擊。心理學專業(yè)的圖書與實驗儀器也繼續(xù)得以充實豐富。 抗戰(zhàn)勝利之后,該系研究生及校友多人協(xié)助組織心理學會,增進了校外活動及學術研究氣氛。 1952年,輔仁大學因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并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并入北師大教育系下屬的心理學教研室。后者正是心理學院的前身。因此,輔仁大學心理系的歷史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學術傳統(tǒng)源自馮特實驗心理學的嫡傳。輔仁大學心理系首任系主任葛爾慈(Joseph Goertz)教授師從德國實驗心理學大師林德渥斯基(Lindworsky),而林德渥斯基又是實驗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馮特(W.Wundt)的學生。因此這里培養(yǎng)的學生專業(yè)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尤其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一些高校南遷,成為北京唯一心理學人才培養(yǎng)基地,對中國心理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輔仁鳥瞰二、課程設置根據(jù)輔大教務處1946年的一份資料顯示,當時心理系的課程設置如下: 年 級 課程 一年級 國文、英文、中國通史、倫理學理哲學、體育、生物學概論、心理學概論、心理學概論實驗、讀書指導 二年級 二年英文、一年德文、實驗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心理統(tǒng)計學、讀書指導、教育心理統(tǒng)計學實驗 三年級 二年德文、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實驗 四年級 學科心理學另外二年級或三年級的必修課還有:心理生理學、高等心理實驗。 三年級或四年級的必修課有:社會心理學、自然哲學、心理問題、變態(tài)心理學、品格測驗、品格測驗試驗、心理學史、研習指導。 從課程設置看,心理學系從建系起,以德國實驗心理學派的思想為主導,重視理論亦重視實際。必修課內容豐富實用,十分重視統(tǒng)計、測量、實驗等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要求學生閱讀心理學原著,因而很重視學生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把英文、德文列為必修課程。心理實驗(1) 心理實驗(2)三、名師教學(1)葛爾慈(Joseph Goertz):心理系主任,曾兼任教務主任、圖書館主任。圣言會司鐸,德籍。哲學博士,教授。在德國利浦塞大學師從德國實驗心理學大師林德渥斯基(Lindworsky),專攻意志生活及關系知識等問題。講授心理學概論、實驗心理學、理論心理學。葛爾慈教授(Joseph Goertz)(2)王征葵:哲學博士、教授。我國著名心理測量專家。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從學于心理學大師瑟斯頓(L.L.Thurstone)。研究成果曾多次獲“金鑰匙”(Golden Key)獎。編制《教育心理測驗索引》等。講授智力測驗、教育心理統(tǒng)計、應用心理學等課程。王征葵教授(3)林傳鼎:教授。1944年獲輔仁大學碩士學位,1949年獲比利時盧萬大學博士學位。他專長心理測驗與情緒研究,40年代初期與王征葵合著《心理測驗增注目錄》,是當時較完備的心理測驗工具書。講授心理統(tǒng)計學、智力測驗、人格心理學等。林傳鼎教授四、科研情況 盡管從目前現(xiàn)存資料中,不能發(fā)現(xiàn)當時心理學系的老師在從事哪些方面的研究,但從學生的畢業(yè)論文中還是可以看出研究焦點和取向的。這些畢業(yè)論文設計的內容比較廣泛,有認知方面,研究知覺、注意、記憶,認知偏好等,如“記憶中視聽刺激法的比較研究”(1939)、“中國人數(shù)字偏好的實驗研究”(1943)、“注意與分心的實驗研究”(1945),有兒童心理發(fā)展方面的,如“面部肌動年齡量表的編制”(1943),“學齡前期兒童的心理發(fā)展”(1945),也有人格、教育方面的,研究職業(yè)興趣、人格特征與學業(yè)成績關系等,如“理工組與非理工組學生職業(yè)興趣之差異”(1940),“自高感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1943)、“初中學生生活習慣調查”(1943),還有些研究比較不同文化下群體心理特征的差異,如“中美學生情緒成熟度的比較”(1943)。在發(fā)現(xiàn)的這55篇論文中,有11篇涉及測驗的修訂與編制。令人驚奇的是,當時已經有學生開始研究廣告心理學方面內容,“北京報紙上藥物廣告之分析”(1945)。此外有13篇論文是直接用英語撰寫的。
五、社會與學術活動 1947年至1949年心理系學生組織“心理學會”,活動內容主要為: (1)組織參觀精神病院、孤兒院、聾啞學校等場所,深入實際參觀考察,應用所學的心理學專業(yè)知識,撰寫觀感體會并提出改進意見; (2)聘請外校名教授來校講學,活躍學術氣氛。例如,請清華大學資深名教授周先庚先生講“青年心理學”; (3)1947年返校節(jié)時出版《到心理系來》???,內容為介紹心理系課程設置情況、師生活動情況以及發(fā)表師生關于心理學的學術論文、雜感等文章。為了籌集出版《到心理系來》??涃M,在輔仁大學禮堂舉辦了一次規(guī)模盛大的音樂會。自辦刊物《到心理系來》《輔仁大學心理學會章程》 六、畢業(yè)生 與現(xiàn)在相比,當時每年畢業(yè)人數(shù)相當少,有的年份只有1個,像1943年有15人一起畢業(yè),數(shù)目算是相當可觀的了。到1952年共畢業(yè)約100人。以下精選出若干畢業(yè)合影、學士照,以睹當年畢業(yè)生的風采。1940年心 理 系 畢 業(yè) 班 師 生 合 影1948年心理系畢業(yè)生合影(前排左一為張厚粲)七、學習環(huán)境 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建筑錯落有致。圖書館資料豐富,心理學方面專業(yè)期刊,館里都有收藏。實驗室里設備齊全,馮特實驗室里的儀器,當時這里的實驗室?guī)缀醵加?。冬在輔仁女生宿舍樓心理實驗室第三部分 整合與起飛(1952-1980)一、院系調整與心理教研室成立(1952-1959)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教研室、輔仁大學心理系陸續(xù)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合并,著名心理學家彭飛教授擔任系主任。教育系成立了心理學教研室,郭一岑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主要成員有原師大教育系的郭一岑、伍棠隸、朱智賢、尹德新、薛鴻志,來自輔仁大學的林傳鼎、謝斯駿、張厚粲,中國人民大學的彭飛、李屏西、孫昌齡、蘆玉、章志光等,使我校心理學教師隊伍達到20人左右,主要負責教育系學校教育和學前教育兩個專業(yè)的心理學相關課程和全校各系的心理學公共課的教學工作。多元化的師資隊伍共同奠定了北師大心理學科日后蓬勃發(fā)展的堅實基礎。最初郭一岑負責教授普通心理學,朱智賢負責兒童心理學的教學,還有蘇聯(lián)專家在我校講課。1956年以后,彭飛、張厚粲教普通心理學,章志光任公共課心理學教研組組長。以后又逐步增加了教育心理學,心理學教學法和心理學專題課堂討論等。 50年代初,教研組與進修教師合影(后排左一為朱智賢,左二郭一岑,左三為薛鴻志,左四為章志光,左五為馮忠良,右一為謝斯駿;中排左一為彭飛,左四為張厚粲,左五為陳幗眉)研究生論文寫作計劃 (摘自1954學年度第一學期心理學教研室工作計劃)1952年至1959年間畢業(yè)于北師大教育系學校專業(yè)的部分學生后來踏上了心理學的研究道路,他們中間有國內知名的教育心理學家馮忠良、陳琦教授,研究心理學史的李漢松教授,目前仍活躍在教學與研究領域的認知心理學家彭聃齡教授等人。 二、心理學專業(yè)成立(1960-文革開始) 1960年,教育系下設心理學專業(yè),實行本科五年制。當年成立了普通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教研室,負責人分別為彭飛教授和朱智賢教授,教師總人數(shù)為18人。從當年開始,連續(xù)6年招生,但因后來發(fā)生政治運動,只有前面3屆本科生順利畢業(yè)。此間還招收過一屆碩士研究生。 此階段心理學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已經與現(xiàn)在的相差無幾?;A課有數(shù)學、物理,專業(yè)課有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西方心理學史、心理與教育統(tǒng)計、神經解剖生理學、生理解剖、遺傳學、醫(yī)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等,并且,醫(yī)學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分別為學生提供了到安定醫(yī)院、幼兒園與小學見習或實習的機會。許多課的課時都比較長,比如普通心理學上三學期、兒童心理學和西方心理學史上兩學期。并且,有些課由擅長該領域的多位名師共同執(zhí)教。這些原因使得課程的質量很高,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專業(yè)基礎。 這期間的畢業(yè)生成為文革后我國心理學界的中堅力量,比如我們熟悉的張必隱教授、郭德俊教授、林崇德教授、孟慶茂教授、程正方教授、鄭日昌教授和華中師范大學的劉華山教授、公安大學的李世棣教授等。 1966年朱智賢和張厚粲老師帶領學生到遵化縣實驗小學實習。 (后排左起第五位和第六位分別為朱智賢老師和張厚粲老師) 學生在此次實習中完成的個案研究報告。十年文革中,心理學專業(yè)受到嚴重的摧殘和打擊,瀕于解體,所有研究和教學工作都停止了。
三、心理學恢復招生(1978-1980) 文革后的1978年,心理學專業(yè)迅速恢復了招生,當時雖然還隸屬于教育系,但已經開始招收理科生,并由本科五年制改為四年制。78級和79級畢業(yè)生中涌現(xiàn)出大量優(yōu)秀的心理學工作者,他們治學嚴謹、開拓進取,為北師大乃至全國心理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活躍在學術界的董奇、車宏生、金盛華、許燕、鄒泓、陳英和、舒華、王耘、閻鞏固、韋小滿、林春梅、劉力等中青年學者都是這兩屆畢業(yè)的優(yōu)秀學生。心理系78級學生畢業(yè)留影心理系79級畢業(yè)留念同時,心理學的師資隊伍在短時間內得到了調整和補充,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師如彭聃齡、陳琦等被派往國外進修學習,一批60年代心理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回到了母校,他們共同為恢復和壯大心理學專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心理教研室的老師們?yōu)閷W生開設了豐富而又優(yōu)質的專業(yè)課,在文革前已有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了認知心理學專題討論、社會心理學、心理測量等課。許多專業(yè)課都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見習、實驗操作的機會。同時,80年代以后,還邀請了一些美國專家為學生開課。除去正規(guī)的課程,心理教研室還會不定期的舉辦一些講座,為學生講授最前沿的心理學研究。 如果教研室沒有人能開某門專業(yè)課,就請外校的老師來開課。70年代末80年代初,許多外校的老師都曾到我校任教,如北大心理系的邵郊、沈政,首師大心理系的林傳鼎以及中科院心理所的荊其誠老師。在這樣堅苦的條件下,北師大心理學開始起飛。 這段時期,學生中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很多學生都熱衷于在各種科學或科普雜志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進行學術討論。同時,體育鍛煉和文體活動也很豐富,班里會經常組織排球、籃球賽,春游、秋游,在各種節(jié)日時也會組織一些集體活動,班級的凝聚力很強。79級同學在頤和園春游的留念第四部分走向輝煌(1981-)一、心理學系成立(1981-2000) 1981年初,北京師范大學正式成立心理學系,由彭飛擔任第一屆系主任。當時,心理系有教職員工20多名。此后,先后由張厚粲教授、彭聃齡教授、郭德俊教授、舒華教授、車宏生教授擔任系主任。 歷屆系主任屆別 時間 系主任 第一屆 1981-1984 彭飛 教授 第二屆 1984-1986 張厚粲 教授 第三屆 1986-1991 彭聃齡 教授 第四屆 1991-1994 郭德俊 教授 第五屆 1994-2000 舒華 教授 第六屆 2000- 車宏生 教授 鄭日昌老師作為教師代表在心理系建系10周年的慶典講話。1981年我系獲得發(fā)展心理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朱智賢教授開始招收博士生,并培養(yǎng)出我國第一位教育(心理學)博士(林崇德)。 朱智賢教授在指導學生(左一為董奇,右一為林崇德)1983年,張厚粲教授率先開設認知心理學課程,并與彭聃齡老師等共同組成了中國語言文字研究課題組,從而開啟了漢語認知研究的先河。 1985年,在朱智賢教授的倡議下,成立了兒童心理研究所(1987年更名為發(fā)展心理研究所)。朱智賢教授擔任第一任所長(1985-1989),林崇德教授接任第二任所長(1989-1999),第三任所長為申繼亮教授(1999至今)。 1985年,由朱智賢教授創(chuàng)辦《心理發(fā)展與教育》刊物,該刊物于1994年被評為中文期刊心理與教育類核心刊物。發(fā)展心理研究所承辦的學術刊物:《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85年,建立基礎心理學博士學位點,導師為張厚粲教授;成立北京師范大學心理測量與咨詢中心,張厚粲教授兼中心主任。 1987年,張厚粲教授申請得到我校心理學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漢語認知理解研究"。 1990年,獲得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導師為馮忠良教授。 1991年,心理系和發(fā)展心理研究所遷入英東樓,教學、科研和辦公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1994年,心理系開始招收應用心理學專業(yè)本科生。 1996年,我校心理學專業(yè)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yǎng)基地”。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會會場從左到右分別為84級、90級和00級碩士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最左邊的那份論文是用打字機打出來的,里面的公式和圖表只能手寫再粘貼上去。這個時期,心理學專業(yè)的課程設置進行了一些調整,刪去了物理、遺傳學等課程,增設了一些應用心理學的課程,如心理咨詢、管理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學校心理學等,在本科生、研究生的培養(yǎng)上也更加注重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這體現(xiàn)出北師大心理學系的教學緊跟時代發(fā)展,與國際心理學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接軌的先進理念。1994年心理健康活動月活動 這個時期的學生更加注重社會實踐,開展了心理健康活動月、大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等在高校中頗有知名度的學生活動,通過義務心理測量、心理咨詢等形式,把自己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更多地應用到生活中去。 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擔任所長。 2000年5月,在心理系團總支、學生會的倡議下,北京市團市委確立每年5月25日(諧音:我愛我)為“北京大學生心理健康日”。2004年升級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F(xiàn)場心理測評活動首屆5.25北京大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海報(2000年)二、心理學院成立(2001-) 為了整合心理學科的研究力量,加強心理學的綜合實力,2001年11月22日,北京師范大學將一系兩所合并,正式宣布成立心理學院,下設心理學系、腦與認知科學研究所、發(fā)展心理研究所、教育心理與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測量與評價研究所、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心理研究所。2002年4月19日,心理學院正式掛牌,首任院長為車宏生教授。2002年4月19日心理學院成立大會召開目前,心理學院擁有教授24人,副教授18人,講師12人,形成了一支研究力量雄厚、學術梯隊整齊、發(fā)展?jié)摿^大、結構優(yōu)化合理、團結求實奮進的老中青三結合的師資隊伍。 自1960年心理學專業(yè)成立至今,北師大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的心理學人才,為推動中國心理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張厚粲老師歡迎2003級新生心理學院2003屆本科生畢業(yè)典禮
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工業(yè)大學沒有心理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