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燕京學社,英文全稱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中國大學與美國大學交流的典范。 在東西文化交流上舉足輕重的哈佛燕京學社,是由美國鋁業(yè)公司創(chuàng)辦人查爾斯"馬丁"霍爾(Charles Martin.Hall)的遺產(chǎn)捐贈而建成的?;魻?863年12月6日生于俄亥俄州湯普森鎮(zhèn)一寒門傳教士家庭,1885年以文學士畢業(yè)于奧柏林學院,1886年發(fā)明以電解提煉鋁土,在紐約州尼加拉瀑布、賓州等地經(jīng)營鋁業(yè)致富,1914年12月27日逝世。哈佛籌款主管董納姆W. Donham也積極希望為化學藝術(shù)等系爭取,惜因申請不合,幾經(jīng)周折,先後派華那 Langdon Warner ,杰尼 H. Jayne等以探索研究為名,與中方的王近仁,陳萬里組隊到西北敦煌考察,洪業(yè)以史坦因偷運文物赴英的教訓,特加保護,使哈佛失望,基金申請及與北大聯(lián)合研究的想法也只好暫停。 其后哈佛在中國挑尋合作的燕京等六個教會大學(燕京得到100萬美元,另有幾所大學如:嶺南得70萬,金陵得30萬, 華西協(xié)和得 20萬,山東齊魯?shù)?5萬,及福建協(xié)和得5萬等,大學得到捐款者皆 為合于至少有三個教會一同合辦的基督教大學,所以圣約翰,滬江等基督教大學并未得到),據(jù)推論還是特別看中燕京等早與霍爾基金有聯(lián)系基礎,加上燕京的成就,因勢利導更易于成功。經(jīng)過燕京校長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洪業(yè)和董納姆幾位籌劃結(jié)果。1928年1月4日哈佛燕京學社正式成立。由九人董事會決策包含伍茲J H Woods科 立 芝C .Coolidge等 為 一獨立機構(gòu)。展開中美雙方互派學者的研究計劃,本世紀內(nèi)建樹恢宏。 燕京方面也同時成立管理委員會,據(jù)校方記載(注四)先成立國學研究所由陳垣任所長,容庚,洪業(yè),顧頡剛…等五位研究教授,辦理後成績未見理想,注冊學生漸減,1932年改組,仿照大學管理制度,取消國學研究所名稱,所長改稱哈佛燕京學社北平辦事處總干事,負責管理學社在燕京的研究工作,并維持與哈佛燕京學社及同在中國之六個相關大學的聯(lián)絡。首任總干事為哲學系博晨光LuciusC.Porter,美裔燕大哲學教授,到1939年洪業(yè)繼任,1941年梅貽寶校長、1946年聶崇岐亦曾代理,1947年由檀香山美籍華僑陳觀勝接任,至1950年告一段落。學社接受研究生申請,依照燕京研究院標準來加審核,文史研究生可申請獎學金攻讀學位,繼續(xù)研究款項包含學費,膳宿費,雜費。成績優(yōu)越者可申請獎學金,到哈佛大學攻讀博士。教授方面也因有了經(jīng)濟後盾而能禮聘權(quán)威學者.哈佛燕京學社哈佛燕京學社得到640萬美元,分賬目為二:一為普通賬目——不受限——包含哈佛,燕京兩校的哈佛燕京學社在研究和行政上的費用。 一為限制賬目:限制以190萬美元所得利息——每年8萬多美元——分配給所得之六個大學,燕京配額最高占大部份。在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學社款項用來:建立東亞語言系及漢和圖書館,出版學術(shù)性的《哈佛亞洲學報》;分派獎學金。而且1934-56年由法國漢學名家伯希和PaulPelliot,推薦了他的學生俄裔世族葉理綏SergeElisseeff擔任主任及新成立的東亞系系主任,哈佛東亞研究于是龐博發(fā)展。到今天,霍爾的相片還掛在杜維明社長室門外。 不久,博晨光`洪業(yè),煨蓮兩位燕京教授,就被聘請到哈佛分別教授哲學和歷史。洪先生曾開:1793年以來的遠東歷史等課,許多本科大學生選讀。燕京大學遷成都時陳寅恪、李方桂兩位教授亦由學社補助7000 美元支持他們的研究工作和發(fā)表論文。 學社補助燕京大學出版:一是《燕京學報》,1927-1950每年出版兩冊,戰(zhàn)時停刊,共計38冊,發(fā)表學社所補助的研究教授之論文,前後由容庚及齊思和教授主編,學者如伯希和等皆特別稱許。二是《哈佛燕京學社引得》,1930-1950年,由洪業(yè)教授為便利學者由浩如湮海的古籍中,獲得重要資料而創(chuàng)設引得編纂處,洪先生主任,其後由聶崇岐接辦。工作人員前後逾二十人。共出41種正刊,23種特刊,合計64種共84冊包括春秋左傳、大藏經(jīng)、水經(jīng)注等引得,八零年代在上海出版。哈佛燕京學社相關的中外名人中國名人在哈佛留學研究者,據(jù)考查有:劉瑞恒、趙元任、胡適、梅光迪、陳寅恪、湯用彤、張歆海(鑫海)、樓光來、顧泰來、俞大維、吳宓、李濟、唐鉞、胡正祥、陳岱孫、江澤涵、楊嘉墀、張福運、梁實秋、林語堂、羅邦輝、秦汾、金岱、楊詮(杏佛)、宋子文、竺可楨、齊思和(致中)、翁獨健、范存忠、黃延毓、鄭德坤、林耀華、陳觀勝、楊聯(lián)升、周一良、嚴仁賡、任華、劉毓棠、馮秉銓、吳于廑、關淑莊、張培剛、高振衡、陳梁生、施于民、李惠林、全漢升、梁方仲、王念祖、王伊同、蒙思明、王鐘翰、謝強、鄧嗣禹、王岷源、李方桂、任叔永(鴻雋)、陳衡哲、梁思成、梁思永、洪深、錢端升、賀麟、姜立夫、張炳熹、張芝聯(lián)、洪業(yè)、方治同、趙理海、胡剛復、丁文江、衛(wèi)挺生、郭廷以、袁同禮、陳榮捷、殷海光、余英時、嚴耕望、梅祖麟、徐中約、梅儀慈、王浩、王安、貝聿銘、許倬云、漢寶德、成中英、郝延平等不勝枚舉,多數(shù)曾經(jīng)接受燕京學社資助,也重塑了哈佛大學的文化建構(gòu)。 從1929年起至后來的三四十年代,哈佛燕京學社派遣年輕的研究生及學者赴華留學;魏魯男(楷)(1929—1932)、畢乃德(1930—1935)、施維許(1931—1934)、顧立雅(1931—1935)、卜德(1931—1935)、費正清(1932—1933)、賈天納(1938—1939)、饒大衛(wèi)(1935—1937)、柯立夫、李約瑟、海陶瑋、狄百瑞、柯睿格、戴德華(1930—1932)、西克門(1930—1935)、芮沃壽(1939—1940,1941—1947)、葉理綏、史華慈、倪維森、費維愷等曾大多接受燕京學社資助來華研究,或輔以羅茲學者或洛克菲勒基金赴華。另有賴肖爾(1935—1938)等赴日,后來都為美國漢學界頗有聲名的亞洲學教授。如費正清被譽為美國中國研究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