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是什么回事?我們學校是在先登錄教務處,學生系統(tǒng) ,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再點擊選課管理,選課方案,再根據你選什么類型的課,就點擊就可以了
大學選課,在線求解答
具體是什么回事?我們學校是在先登錄教務處,學生系統(tǒng) ,輸入用戶名和密碼,再點擊選課管理,選課方案,再根據你選什么類型的課,就點擊就可以了
自主選課做不到心想事成哲學系新生馬晶:選課比高考填志愿還麻煩。入學的第二天晚上,全寢室就開始集體研究那本《本科生培養(yǎng)方案》。選課是我們從沒經歷過的事情,雖然許多專業(yè)課、文理平臺課輔導員已經幫我們安排好了,可就挑那么一兩門選修課也讓我花去了一上午時間。原來以為交了選課表就跟交了高考志愿表一樣萬事大吉了,誰知上網一查有一半的課都沒選上!選課真是個讓人頭痛的活,比高考填志愿還麻煩!社會學系大二學生許旖旎:“拿到籃里都是菜”。我今年大二了,起初選課時我很興奮——大一時我們選課晚,課都被學長們選完了,所以沒選到什么喜歡的課。好不容易熬到大二可以跟學長們一起選課了,想把一年級時想選而沒選上的文理平臺課都補上。起初我順利地選上了所有想選的平臺課,誰知不久后我原來選上的學分被“踢掉”了一半!后來知道是學校為了保護大一新生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于是也只好接受并嘗試選其他的課。由于大一時我修的學分太少,所以為了趕學習進度,我只能“拿到籃里都是菜”,選上什么是什么了。物理系大四學生張致誠:臨近畢業(yè)馬哲還沒選。大一、大二時以為高年級再去修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類的課會比較占優(yōu)勢,于是不知不覺一拖就拖到大四,想選時卻怎么也選不上了。因為我已經開始實習和準備畢業(yè)論文,可以坐在教室里上課的時間實在很少。這個學期我只能選兩個時間段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但不幸的是兩個時間段都沒選上。于是萬分焦急的我只能去苦苦哀求任課老師,在老師的簽名同意之下,我總算了卻了一樁心事。2.選課制為何物那么,選課制到底為何物?它又是如何由來的呢?選課既然這么讓人頭疼,為什么還要給學生選擇課程的自由呢?希望下面這些介紹能解開你的疑惑。2.1定義及現狀選課制,也稱課程選修制,即允許學生對學校所開設的課程有一定的選擇自由,包括選擇課程、任課教師和上課時間,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量和學習進程。對于習慣了中小學課程(所有的課程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而且科目從小學到高中有連續(xù)性)的大學新生來說,大學的課程多得令他們眼花繚亂,課程分類也比較復雜,因此選課對他們而言還是一件新鮮而陌生的事物。但大學的學習與選課有莫大的關系,必須了解它,才能掌握主動權。而要了解選課制,首先要對大學的課程設置有所認識。2.1.1大學課程簡介大學的課程按大類來說一般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一般指學?;蛟合狄?guī)定學生必須修習某課程,學校對必修課程一般有統(tǒng)一的要求和安排。選修是指根據學生個人興趣或專業(yè)需要自由選擇修習某課程。簡言之,必修就是必須修讀,選修就是選擇性修讀。一般來說,基礎性的知識都作為必修課程。有些知識不是基礎性的,與興趣和研究方向有關,這部分知識可以選擇。這是大學與中學最大的不同之處。細分起來,必修課又分為全校公共必修課和專業(yè)必修課,選修課有全校性任選課、專業(yè)限選課、專業(yè)任選課和跨院系選修課。必修課的分類各校差別一般不大,選修課的分類有一定差異。有的學校這幾類課程同時存在;有的學校把專業(yè)限選課和專業(yè)任選課合并,叫專業(yè)選修課;有的學校全校性任選課和跨院系選修課是一回事,有的學校則分開,當然叫法會不一樣。你選課前要做的一件主要的事就是搞清楚自己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每門課程的類型。因為學校和各院系對本科期間應修習的各種類型的課程都作了相應的規(guī)定。如果你不清楚或搞錯了,有可能連畢業(yè)證書都拿不到。前幾天,一個馬上要畢業(yè)的大四學生對我說,有一種類型的課程他沒選,原因是他一直以為自己選的一門課是那種類型的課程,問我有沒有補救的辦法,我只能搖搖頭,對他說,剛入學時就讓你們好好看發(fā)給你們的本科生手冊,你偏不好好看,沒辦法,錯誤只能由你自己承擔了。舉這個例子就是希望你們不要再犯和他一樣的錯誤,后悔藥可沒得吃。下面我們分別來了解一下大學的這些課程。全校必修課是指全校學生都必須修習的課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論課程、外語課程、體育和軍事理論課程、計算機課程,有的學校,如中國人民大學,還有數學課和法律課。這些課程一般全校統(tǒng)一要求并進行統(tǒng)一考核,至多在文科和理科生之間有些許的差別。專業(yè)必修課是指各院系規(guī)定本院系學生必須修讀的課程,這些課程為專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保證學生治學和就業(yè)的適應能力。專業(yè)限選課又叫指定性選修課,它介于專業(yè)必修課和專業(yè)任選課之間,指學校或各院系對學生修習的課程進行某種程度的限制,一般是在某幾門課程或某一領域中要求學生至少選擇其中的幾門課程進行修習。專業(yè)任選課和全校公共任選課是自由選修,學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這部分課程主要是為了擴大學生知識面,或對某些領域進行深入研究而開設的??缭合颠x修課,從字面上講,就是學生選擇非本專業(yè)的課程進行修讀?,F在的大學一般都要求文科生選修一定學分的自然科學課程,要求理科生選修一定學分的文科課程,無論文理學生都要選修一定學分的藝術類課程。在很多高校,這種課程叫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是為了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而設置的課程,既注重學生專業(yè)方面的學習,又兼顧他們的全面發(fā)展。這種課程一般是面向全校學生,采用任選或限制性的選修方式。這種課程的開設,除了強調知識結構的合理和完整外,還給了學生尋找興趣以及與多學科學生交流的機會。選擇這樣的課,課程不同,也就意味著你將擁有不同的同學。他們來自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建議大家在這類課程方面下點功夫,它給你帶來的收益你可能都無法想像。目前,我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覆蓋面極廣,涉及數學與自然科學類、人文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思想政治類、計算機類、語言類、藝術類、體育衛(wèi)生類、基本技能類等,還有跨學科課程。這些類別的課程在不同學校的分布和所占的比重不一樣。如清華大學語言類的課程占了1/3,中國人民大學社會科學類課程占了一半以上。下面給大家?guī)讉€案例,來點感性認識?!緦嵗勘本┐髮W的素質教育通選課程分為5個領域:A.數學與自然科學;B.社會科學;C.哲學與心理學;D.歷史學;E.語言學、文學與藝術。學生畢業(yè)時必須修滿16學分。具體的要求是:每個領域至少選修2學分,在E領域至少要修滿4學分(其中必須有一門是藝術類課程)。獲人文與社會科學類學位的本科生,在A領域至少要修滿4學分。清華大學:全校選修課分為文化素質、外語、體育3類。文化素質課程分為十大課組:歷史與文化;文學;藝術欣賞與實踐;哲學與社會思潮;寫作;當代中國與世界;環(huán)境保護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經濟、管理與法律;科學與技術;國防教育與學生工作。原則上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在以上10個課組中至少選修6個以上課組的若干門課程,必須修滿13學分。經濟管理、文學藝術、法學類專業(yè)本科生文化素質課程具體選修要求見本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中國人民大學為增加學生的自主選擇空間,任意選修課提高到20學分。學生的任意選修課學分可以在全校選修課、素質課、專業(yè)選修課和必修課菜單中自行選修。素質課分為自然科學課組、人文素質課組和藝術教育課組,學生需選擇8學分的素質課。北京師范大學的全校性公共選修課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教育心理類、藝術體育類課程。要求學生在任意選修課中選修16學分,其中文科學生必須選修自然科學類課程4學分,理科學生必須選修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4學分,文理科學生必須選修藝術類課程2學分。一般說來,必修課都由學校和院系統(tǒng)一安排,給學生的選擇余地較少,而選修課從性質上來說,是拓寬知識面,開拓視野,增加學生治學的主動性,因而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但在一些高校,為了給學生更多的選擇自由,擴大學生的選課范圍,他們對必修課的修習方式進行了改革。譬如,北京大學的課程體系分為不同的層次,每個層次又有若干選擇,通選課、全校任選課,甚至一些院系的必修課都給予了學生一定的選擇權。一些全校必修課,如政治課、體育課、文科計算機課程等,在保證必修課性質不變的前提下,開設了多個課堂,不再規(guī)定具體的修習時間,由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選擇學習時間、內容和教師。清華大學提倡在各類課程組中規(guī)定必修學分,而不是必修課程,即在規(guī)定的必修學分中指定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中國農業(yè)大學從2003級新生開始,逐步將必修課也引入選修,把選課機制引入整個教學過程。選修課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因學校性質和辦學方向不同而有所不同。綜合性大學的選修課占的比重要高于其他類型的高校,能達到40%,一般學校在25%~30%之間。如果你有幸在有很多課程可選擇的學校里求學,那真是一大幸事,當然如前面報道里所指出的,你的煩惱也會增添不少。何去何從,由你自己決定了。另外,還要向大家介紹一種特殊的課程類型:校際選修課。為實現高校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和資源共享,拓展聯合辦學的新領域,我國一些地理位置臨近的高校還開設了校際選修課。各校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校際間互相承認學分,學生也可共用圖書館等公共設施。如北京海淀區(qū)學院路地區(qū)的16所高校聯合組成教學共同體,各高校盡量將最受本校學生歡迎的課程拿出來。如北京大學醫(yī)學部開設了“營養(yǎng)與疾病”、“美容醫(yī)學基礎”等課程,北京體育大學開設了“時尚街舞”等,北京電影學院開設了“影片賞析”等。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廣東工業(yè)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等6所高校也分別根據不同的專業(yè)特色向大學生開放選修課,其中,暨南大學以人文、社會科學、經濟學、醫(yī)學倫理學、生命科學等專業(yè)為主;華南師范大學以教育學、心理學、藝術學為主;華南理工大學以工科、建筑類為主;華南農業(yè)大學則開放一些農業(yè)類課程。這些課程信息你可以從網上查詢到,也可以去學校詢問。但要記住,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選,只有你所在的學校是這些共同體中的一員,你才可以享受互相選課的權利。如果你有機會,又有精力,可千萬別錯過,因為你不僅可以享受別的學校的教學資源,還可以充分感受其他學校的學風、校風和教風。2.1.2大學選課模式介紹別看選課制的含義很簡單,實際上花樣很多,各大學的選課模式也各不相同,而且不同的課程選課模式也不一樣,相應地給學生的選擇權利也有差異。有的學校采取網上選課,有的學校采取網上選課與面對面選課相結合,有的學校學生幾乎不用選課?!緦嵗扛咝_x課方式一覽北京大學:課程分為專業(yè)必修課、專業(yè)選修課、通選課、公選課以及全校必修課(含政治、體育、英語、計算機和軍事理論等)。英語課在學生入學分段考試之后就按測試結果分班,從第二學期開始學生在網上自選英語課。專業(yè)必修課由學生所在院系統(tǒng)一安排。政治課、體育課、計算機課程和全校公選課直接由學生自己上網選課。通選課采取面對面和網上選課相結合的方式。在選課期間,每門通選課都有一個固定的選課教室。學生在指定時間內到想選的課程的教室聽任課教師講解并和教師就有關問題進行交流,然后填寫選課單。如果留條的學生超過計劃額,則由老師當場或第一周內決定誰能上這門課。其余的學生則只能指望選上的同學在網上退課后再補選。北大在網上給已經滿額的課程亮起“紅燈”,“紅燈”一滅便是“乘虛而入”的好機會。上海財經大學:學生一進校就會拿到大學4年的課程安排表。每學期按專業(yè)不同都有固定統(tǒng)一的課程表,一般學生完全不用選課。上海財大對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采取獎勵學分制,即每學期平均績點在3.4以上的學生可以提前選修4學分的課程,平均績點在3.7以上的學生可以提前選修6學分的課程。這些選修課程均為其今后的必修課程,在網上掛牌,學生上網自選。同濟大學:學生在大一時除了可自選一門公共選修課程之外,其他課程均按專業(yè)統(tǒng)一安排。之后每學期學生可自選1~2門公共選修課,其余課程科目仍為統(tǒng)一安排,但學生可自選上課時間和授課教師。公共選修課程采取隨機分批輪流上網選課的方法。上海交通大學:每學期由各院系向本院系學生開出一張推薦課表,內容包括英語課、政治課、專業(yè)必修課等,學生根據推薦課表所列科目可選擇授課老師和上課時間。推薦課表的選課分為兩輪,在第一輪選課中未能選上所有課程的學生可參加一周后的第二輪選課,在第一輪選課的剩余名額中繼續(xù)選擇。第三輪選課時選公共選修課程,除大一第一學期不能選修公共課程外,學校對之后每學期選修的公共課程數沒有任何限制,只是對文理科學生在所選科目要求上有所不同。2.2選課制的理念這一部分的知識你讀起來可能有點枯燥,可能會覺得和你沒什么關系。實則不然,它可是影響你選課最深層次的東西——觀念。不同的觀念會讓你作出不同的課程選擇。至于這個不同在哪兒,你了解了選課制的產生和發(fā)展歷程就明白了。選課制的思想基礎源自德國的學術自由的原則及由此發(fā)展而來的學習自由。從它產生到現在,主導選課制的理念不外乎兩種:追求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張揚學習自由。但這兩者之間總是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雖然改革者們并未因執(zhí)其一端而不顧另一端,并力圖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但在運行過程中,這兩種理念的表現形式常常是沖突的。人們價值取向的側重點總是在二者之間擺動,或側重合理知識結構的獲得,或側重于人的自由的充分舒展。以張揚學習自由為理念的人提倡自由選修制,他們認為學生對自己的選擇能負起責任,強調學生的愛好和特殊才能應當在教育中受到尊重,主張大學應滿足學生不同的要求和愛好,允許學生自由選課。追求合理知識結構的人提倡集中和分配制,他們針對自由選修制造成的學生知識零亂和膚淺的弊端,主張對學生選課的自由作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這兩種制度又各有弊端:自由選修制給了學生充分發(fā)展的自由,但它過高估計了學生自由選修的能力。學生選課的過分自由引起的學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和共同目標共同價值觀的喪失成為許多人批評的焦點。集中和分配制在一定程度上既保證專業(yè)課學習的深度,又擴大學生的視野,拓寬知識的廣度,為學生的個人愛好留有適當的余地。但問題在于,對集中的領域與分配的領域怎樣組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還無人能提出合理明確的答案。至今為止,國內外還沒有哪一所大學敢說自己真正找到了知識的合理結構和人的自由發(fā)展之間和諧統(tǒng)一的途徑。這也是這兩種制度并存的原因所在。各個學校根據自己的側重點而決定采用哪種制度。實際上,我國的很多高校對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的界定以及各類課程所占比例的劃分,也是尋求選課制兩種理念的張力在“度”上平衡的表現。2.3為什么要給學生選課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