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學前身1898年6月,清朝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推行“戊戌變法”,詔書中強調(diào)“ 京師大學堂為各行省之倡,尤應(yīng)首先舉辦”。
同年7月3日,光緒帝批準了由梁啟超代為起草的《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正式創(chuàng)辦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創(chuàng)辦的大學,當時的京師大學堂行使雙重職能,既是國家最高學府,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guān)。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fā),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京師大學堂遭到破壞。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辦京師大學堂。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京師大學堂得以恢復。1904年,京師大學堂管學大臣改為總理學務(wù)大臣,專管京師大學堂事宜。同年,進士館開學,招收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后兩屆科舉進士,即癸卯科(1903年)進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進士30余名入學。并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開中國高等學校派遣留學生之先河。1910年,京師大學堂開辦分科大學,分別是經(jīng)科的詩經(jīng)、周禮、春秋左傳,文科的中國文學、中國史學,法政科的政治、法學,商科的銀行保險,格致科的地質(zhì)、化學,工科的土木、礦冶,農(nóng)科的農(nóng)學,中國近代第一所綜合性大學終于初具規(guī)模。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校,旋即冠“國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冠名“國立”的大學,嚴復出任更名后的首任校長。
2、清華大學前身(1)游美學務(wù)處設(shè)立。1909年7月,清政府外務(wù)部、學部會同設(shè)立游美學務(wù)處,附設(shè)游美肄業(yè)館,專辦派遣學生赴美留學一切事宜。1909-1911年,游美學務(wù)處選送三批共180名學生赴美留學。
(2)清華學堂成立。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準將游美肄業(yè)館改名為清華學堂,并訂立章程。4月29日,清華學堂在清華園開學。
(3)清華學校。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Tsinghua college),歸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轄,面積450余畝,校園建筑體現(xiàn)出“中西文化,薈萃一堂”的特點。1916年清華學校正式提出改辦完全大學,1925年設(shè)立大學部,同年設(shè)立國學研究院,開始向完全的大學過渡。
(4)國立清華大學。1928年,清華學校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1929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國立清華大學專屬教育部管轄。至1937年已發(fā)展為一所擁有文、理、法、工四個學院16個學系的綜合性大學。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北京大學百度百科-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