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jīng)進行了兩次改革,正在進行第三次。
第一次改革是在1945年,代表性文獻是所謂“紅皮書”。在這之前,哈佛學生對選課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必須選三門 和自己專業(yè)無關(guān)的課程,具體選什么完全沒有限制。而在紅皮書中,改革方案是學生必須學習同樣的初級人文科學課程,同樣的初級社會科學課程,至于自然科學,則必 須在物理學和生物學中選一個。這些都是必修的。人文科學課程的規(guī)定非常詳細,必讀書是荷馬史詩、希臘悲劇、柏拉圖、圣經(jīng)、維吉爾(羅馬詩人)、但丁、莎士 比亞、密爾頓、托爾斯泰;社會科學著作也做了詳細規(guī)定,如洛克,孟德斯鳩等。學生必須選這些大通課,而那些比較具體的更專業(yè)的課只能在自己專業(yè)內(nèi)選擇。這 實際是在試圖統(tǒng)一學生的思想,后來被批評為冷戰(zhàn)的產(chǎn)物。第二次改革是在1978年,代表文獻是羅索夫斯基報告(當時哈佛文理學院院長),當 時的背景是1960年代后學生造反,選課又變得比較隨意了,課程多達2600門,學生可以向在中國飯館點菜一樣任選(羅氏說這個的背景是,美國的西餐館的 主菜選擇一般超不過八九種,而美國中國飯館卻一般都有幾十種菜可以選),學生選課太專業(yè),太窄,比如某個搖滾歌手的介紹,緬甸的政治等。所以羅提出了核心 課程概念,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一門列為核心課程的不太窄的歷史,一門不太窄的數(shù)學或科學,一門不太窄的文學,一門不太窄的哲學或思想方法,一種外語和外國 文化。減少隨意性,但又增加了某種國際化。第三次改革是現(xiàn)在,正在討論中,傾向是增加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