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最不能忘記的校友之一應該是她的創(chuàng)始人——馬相伯。
馬相伯又名良,系天主教徒,江蘇鎮(zhèn)江人。早年就學于上海徐家匯公學。十八歲畢業(yè)時,法國領事想聘請他當秘書,他謝絕說:“我學法語,是為中國人而學的。”
后來,他出任徐家匯公學校長,也當駐日使館參贊。1898年,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他目睹清廷的腐敗,從此絕意仕途,走上“教育救國”的道路。這一年,已屆花甲之年的他,退隱在上海土山灣,心里籌劃著辦一所新式學校,要和歐美大學并駕齊驅。主意已定,他回到老家,將其長兄所遺十五萬平方米的地變賣了,所得錢作為學校基金。然后,又以僅存四萬塊銀元,以及在英、法租界的八處地皮(價值十余萬銀元),用來在上海盧家灣購置建校的土地。其“毀家興學”的舉動、熱愛祖國的赤誠,贏得了社會輿論的贊嘆與支持。
1903年2月,他一手創(chuàng)建的震旦學院隆重開學。他自任監(jiān)院,下設總干事和會計各一人,其余各項行政,都由學生自行管理,實行“學生自治制”。他在校內“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主張“學術獨立,思想自由”,對不同意見,可以展開討論,并以“挈舉綱領,開示門徑”之法啟發(fā)學生自己研究探討。由于學校創(chuàng)建時借助了耶穌會的力量,而學校卻不談教理,于是引起了教會的不滿。1905年,在震旦任課的外籍教師趁他有病之機,改變辦學方針,致使全體師生大嘩,摘下校牌,相率離校。雖然他信奉天主教,但并不依附教會,支持師生的正義行動,毅然同大家一起退出了學院。
他退出震旦之后,偕同離校學生于右任、邵力子、葉仲裕等,又得到各界知名人士贊助,另行籌建復旦公學,意思是“復我震旦”。在經費和師資都告緊缺的情況下,他決定擺脫洋人挾制,向各方告急。后得到兩江總督撥地撥款,同時又由嚴復、張謇、熊希齡、薩鎮(zhèn)冰、袁希濤等二十八人出面發(fā)表《復旦公學募捐公啟》,向社會廣泛募捐,得到各方響應。1905年中秋節(jié),復旦公學正式誕生,他任校長,采用“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兼容并收”的辦學方針。一時間,這所學府,人才濟濟,氣象一新,各種學術團體如雨后春筍,爭相競出,校內呈現出一派生動活潑的景象。
辛亥革命后,他曾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熬乓话恕笔伦兒?,他四處奔走,呼吁團結抗戰(zhàn)。1935年,他和宋慶齡、沈鈞儒等領導了抗日救國會工作。“七七”事變后,被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
1939年,他在越南諒山病重時,回憶自己畢生走過的“教育救國”的道路,無限感慨地說:“我是一條狗,只會叫(教),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同年,病逝于諒山。遺著有《馬相伯先生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