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清華在讀工科碩士,想聊聊關于師資力量自己的一些感觸。
首先,先說明一下學校目前對于職稱制度的新規(guī)定(至少在大多工科院系是這樣的),雖然可能沒有讓學生這邊明確知曉,但也基本都傳開了......可以說是史上最嚴——一位講師在X年內(nèi)如不能升為副教授,或是一位副教授在X年內(nèi)不能轉(zhuǎn)為正職教授,或是一位非終身教授的教授級別的老師未能在新一輪審核中維持原先的位子……都需要降職或者不能再在原先的崗位上做研究工作了。因此,幾乎對于所有老師,特別是對于新的青年教師來說,壓力非常的大,而這也同時促使了清華的師資本身,必須永遠都報以創(chuàng)新的力量,如果不行那么就要更新?lián)Q代,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新的力量想成為老師。其實清華的實驗室平臺和師資力量之厲害想必大家通過百度百科也能領略的到。截至2017年12月底,學校有教師3461人,其中45歲以下青年教師1758人。教師中具有正高級職務的1400人,具有副高級職務的1582人?,F(xiàn)有教師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圖靈獎獲得者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5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7名,16名教授榮獲***“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63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8人入選講座教授,36人入選青年學者,221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133人獲得“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入選者118人,在職“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137人。答主想以一名去年剛剛?cè)肼毜睦蠋煘槔?,來講述一下一位相比上圖之中大佬院士們“普通”的一位青年老師的情況。想以曾經(jīng)參加的主題為《與軟體機器人同行——困難、機遇與收獲》的講座來講一位康奈爾歸國青千、入選“福布斯中國”科學領域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單的美女博導老師——趙慧嬋老師。對這位年輕老師最深的印象是她在海外求學的經(jīng)歷,據(jù)其闡述,她成為了導師的開門弟子,兩位都非常年輕的師生就這樣在相對全新的領域共同探索、共同邁進。而在對于軟體機器人的各項課題研究過程中,她和她的博導一同進步——她的博導老師逐步晉升了職稱,而趙老師也歸國成為了青千。最終,其研究成果《基于高度可拉伸光導傳感器的軟體智能假肢》更是發(fā)表于《Science Robotics》創(chuàng)刊號,成為該雜志創(chuàng)刊號僅收錄的四篇研究型文章之一,被全世界近百家媒體報道采訪。這是一位比我們很多研究生只大幾歲的年輕教師,有著這樣豐富而為之感動的經(jīng)歷。那么在學生看來,其未來又何嘗不會想到,能否像當年的老師一樣,和趙老師一同成長、一同在科研生涯上進步呢?因此,相比于發(fā)展已經(jīng)成熟的大佬老師,清華廣大的青年師資力量是同樣是不容小覷的。最后分享一下她在講座最后做的總結(jié)(侵刪):科研是一個自我突破、改變認知的過程;好的文章是修改出來的,不斷打磨方能百煉成鋼;科研有時候也需要一點“堅持己見”;資金不足、實驗儀器缺乏都不是阻礙我們做好科研的絆腳石;好的想法,應該是讓所有的人都興奮的,抓住好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并努力去實踐,把高深的東西用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讓外行、非科研工作者也可以感覺到工作的意義。以上,望所有科研工作者共勉。希望我的回答能帶給題主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