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沃爾夫?qū)ゑT·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詩人,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蕩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于社會的認識,創(chuàng)作出當代最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編輯本段歌德生平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蘭克福鎮(zhèn)(位于現(xiàn)在的黑森州)的一個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也曾短時期當過律師。他年輕時曾經(jīng)夢想成為畫家,在繪畫的同時他也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但是在他看到意大利著名畫家的作品時,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與那些大師相提并論,于是開始專注于文學創(chuàng)作。1775--1786年他為改良現(xiàn)實社會,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1786年6月他前往意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chuàng)作。1788年回到魏瑪后任劇院監(jiān)督。 歌德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歌德在魏瑪市的最初十年,歌德埋頭事務,很少創(chuàng)作。到意大利后,他陸續(xù)完成了早已開始的一些作品,寫出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jié)。 歌德晚年的創(chuàng)作極其豐富 ,重要的如自傳性作品 《詩與真》、《意大利游記》、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游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逝世前不久,又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這些作品表現(xiàn)了歌德重視實踐、肯定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思想,說明他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比前一時期有所增長。 《浮士德》第二部的完成尤其突出的表現(xiàn)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的新發(fā)展。 1832年3月22日,歌德病逝。歌德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創(chuàng)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全歐的先進水平,并對歐洲文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陡鹌潯ゑT·伯里欣根》是德國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歷史劇。葛茲原是16世紀德國的一個沒落騎士,他曾一度參加農(nóng)民起義, 后來背叛了農(nóng)民。葛茲作為一個騎士、作為一個垂死階級的代表,起來反對現(xiàn)存制度的行動,是騎士階級對皇帝和封建領主的悲劇性的對抗。但是,在歌德的筆下,葛茲被寫成一個反對封建暴政、爭取自由和統(tǒng)一的英雄,他深切的同情人民的苦難,斥責爭取權(quán)利、禍國殃民的諸侯,因而受到人民的愛戴。劇中對于當時黑暗社會的譴責,對于自由和統(tǒng)一的熱烈向往,對于個人反抗的英雄的歌頌,都表現(xiàn)了狂飆突進運動的精神。在藝術(shù)上,劇中采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方法。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主人公維特是一個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從事有益的實際工作 。但是,圍繞他的社會卻充滿著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的習氣。保守腐敗的官場,庸俗屈從的市民,趨勢傲慢的貴族使他和周圍的現(xiàn)實不斷發(fā)生沖突,他自己又陷入毫無希望的愛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殺的道路。維特與社會的沖突 , 具有反封建的意義 ,通過維特的悲劇,小說揭露和批判了當時德國社會許多不合理的現(xiàn)實,表達了覺醒的德國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緒,因此,它一發(fā)表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形成了一陣維特熱,而且很快就流傳到歐洲各國,成為第一部發(fā)生重大國際影響的各國文學作品。作品講述的是24歲的歌德因公去維茲拉,在出席一次舞會的途中、偶然認識了一個叫夏綠蒂的少女,一見鐘情。夏綠蒂是歌德的朋友凱士特南的未婚妻,時年15歲,而凱士特南卻31歲。歌德對夏綠蒂十分傾倒,便不顧一切地向她表白了愛情。這使夏綠蒂驚惶失措,她把歌德的表白告訴了未婚夫,凱士特南對此表現(xiàn)的無所謂。歌德知道這個情況,感到十分震驚,為了自己,也為了夏綠蒂,他立即逃回法蘭克福,斬斷了這不合適的情絲。幾個月以后,他的另一個朋友葉爾查林,因為愛上別人的妻子,受不了社會輿論的指責自殺了。歌德知道這件事后,感觸很深,使用葉爾查林作原型寫了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使他名噪一時?!镀樟_米修斯》是歌德取材于古代希臘神話的一部詩劇,劇本雖然沒有寫完,但流傳下來的片段已表達出歌德年輕時代的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劇中的普羅米修斯否認宙斯的權(quán)利,反對宙斯的專橫跋扈,并且要創(chuàng)造和他一樣蔑視宙斯的新的人類。維特身上所缺乏的那種堅韌的性格,在這個神話人物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 劇本《哀格蒙特》取材于16世紀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爭歷史。哀格蒙特在歷史上是一個動搖不定的貴族反對派,歌德把他寫成一個為民族的自由和統(tǒng)一而斗爭的、受到人民愛戴的英雄。但是他缺乏積極的行動,主張采取溫和的手段,最后被處死。劇中仍然保留著狂飆突進運動的革命情緒,但人物的反抗精神已經(jīng)降低。 《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取材于希臘神話,主人公伊菲格尼亞身處異國,卻能以完美的品行、博愛的胸懷感動國王,改變了那里野蠻的風俗,建立人道和公正的準則。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寫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陡∈康隆返牡谝徊客瓿捎?808年法軍入侵的時候,第二部則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是時他已83歲高齡。這部不朽的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chǎn)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xiàn)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jié)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锻溗固氐穆螘r代》雖然不如《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那樣引人,然而它以探求理想的社會制度為中心,認為人們只有在為集體福利而積極勞動中才能獲得人生的意義,思想比較開闊、積極。歌德晚年的許多抒情詩中閃爍著唯物主義、樂觀主義思想的光芒,在當時消極浪漫主義文學風行一時的德國文壇上獨放異彩?!陡∈康隆返诙康耐瓿捎绕渫怀龅谋憩F(xiàn)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藝術(shù)上的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