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
儒教怎樣成了封建帝王的權杖求高手給解答
誰知道永恒有多么恐怖。
只能說儒家思想特別適合封建統(tǒng)治階級教化人心,讓人們君為臣綱,不起反抗的心思
儒教強調(diào)“先王之道”,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皇權逐步發(fā)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tǒng)、講君臣父子和講華夷之辨、尊王攘夷。以「正名」、「民無信不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總綱。儒家主張內(nèi)圣外王,把人道還推行到政治上去,故言“人道政為大”,“人道敏政”,人道的法則是努力治理政事。要求統(tǒng)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本刺熘揖侨褰痰母驹瓌t,再配合著大一統(tǒng)的天下模式,任用賢能的用人主張,德治與教化的治民方案,和長治久安的根本目的,漢代由于國家統(tǒng)治的需要,自漢高祖以來,歷任帝皇比較推崇老子的無為而治、休養(yǎng)生息,但從漢武帝開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實行了“獨尊儒術”的政策。儒者董仲舒依據(jù)孔子的思想,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對這傳統(tǒng)的國家宗教教義進行了新的解說。在董仲舒新解說的基礎上,后來的儒教不斷努力,逐漸使傳統(tǒng)宗教徹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儒家學說的基礎之上。因而,獨尊儒術,是傳統(tǒng)的國家宗教徹底儒化的開端,也是儒教的真正開端。經(jīng)由董仲舒重新解釋和發(fā)揮的儒教教義,重視禮儀制度的建設,特別是其中祭天、祭祖的禮儀制度建設。完備而復雜的禮儀制度有助于人們養(yǎng)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己的習慣,這正是儒教重視禮儀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禮儀制度的外在性質(zhì),也容易導致虛偽。魏晉時代,儒教思想家以王弼等人為代表,認為應該更加重視有形可見的行為(有)背后那無形可見的東西(無),并且認為,那背后無形可見的東西,比起有形可見的,更加重要。他們的意見雖然得到許多人的贊同,卻并沒有成為儒教國家的思想指導,因為他們講不出那個“無”是什么,會導致由于理解不同而各行其是。隋唐時代,禮儀制度的建設達到了高潮。唐代中期制訂的《開元禮》,成為后代禮儀制度的模范,其中對于如何祭天、祭祖,如何祭孔,都做了詳細的、具有法典意義的規(guī)定。這樣的制度建設本應使國家趨于安定,然而不久即爆發(fā)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國家從此陷入混亂,唐代政權從此也一蹶不振。唐朝后期的儒者反思儒教的效能,一面主張應該堅決排斥佛教和道教,另一面認為應訴諸人們內(nèi)心,培養(yǎng)人們遵守禮儀制度的虔誠,因而對于心性問題的探討逐漸成為儒者們最重要的理論方向。《孟子》、《大學》、《中庸》等過去被忽略的儒教典籍受到特別重視。到了宋代,經(jīng)過程顥、程頤兄弟和他們的后繼者主要是朱熹的努力,《孟子》等著作受到特別的重視,和《論語》一起,被稱為“四書”,成為儒者們必修的最重要的著作。儒教自漢代以來被奉為官學。在中國古代,儒教或孔教始終居于社會或國家的統(tǒng)治地位。個別皇帝或國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僅僅是個人的行為,而不代表國家。中國古代國家,從漢代開始,一直是把儒教或孔教作為國家宗教。儒教教義的演變也就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前一階段是尊五經(jīng)、重視禮儀制度建設的“周孔之道”,后一階段是尊四書、重視培養(yǎng)內(nèi)心虔誠的“孔孟之道”。清朝儒者把唐代及其以前階段的教義稱為“漢學”,而把宋代開始的儒學稱為“宋學”。禮儀制度的建設仍然是重要的,但是宋學更加要求自覺自愿地遵守。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學問須以《大學》為先,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使之在儒家經(jīng)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南宋以來的科舉考試重心也轉(zhuǎn)向四書,標志理學成為主流。在后人看來,他們過分強調(diào)內(nèi)心修養(yǎng),因而失去了治理國家的能力。然而在宋學的主張者看來,搞好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就能夠精通國家的各項制度,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因為他們認為,人人心里都有一個天賦的遵守禮儀制度的天理,問題在于要通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把這個天理開發(fā)出來,或者說,是把這被私欲遮蔽或污染了的天理顯現(xiàn)出來。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diào)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采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研究四書五經(jīng)的經(jīng)學也成為了顯學。此時,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統(tǒng)治的部分加以發(fā)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1、春秋時期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本來就是直接繼承了殷周奴隸制時期的天命神學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發(fā)展而來的,這種學說的核心就是強調(diào)尊尊、親親,維護君父的絕對統(tǒng)治地位,鞏固專制宗法的等級制度。
2、漢武帝利用政治權利把孔子學說宗教化,定儒教于一尊。隋唐時期“佛”、“道”、“儒”并稱為三教,此后,三教出現(xiàn)合一的趨勢。
3、在封建政權的支持下,儒教體系完成于宋代,它以中國封建倫理“三綱”、“五?!睘橹行模辗鸾?、道教的宗教思想和修養(yǎng)方法。信奉“天地君親師”,“君親”是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天地”是君權神授的神學依據(jù);“師”相當于解釋經(jīng)典、代天地君親之言的神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