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萊佛士爵士抵達新加坡以來他就一直有在新加坡建立一所東南亞頂尖的、仿英國公學式學校的念頭。
最初的計劃是將在馬六甲的英華學院(Anglo-Chinese College)搬遷到新加坡,但是原計劃因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實現(xiàn)。隨著萊佛士總督任期的屆滿,萊佛士不得不放棄原先的計劃,在新加坡重新建立一所新的學校。于是萊佛士書院于1823年6月5日奠基,1824年8月1日招收了第一批50名學生,1837年J·H·摩爾成為書院的首位校長。學校校址最早位于勿拉士苔沙路(Bras Basah Road),今天舊校舍已經(jīng)不復存在,在原校址土地上建造了新加坡最高的大廈。1844年,學校又建成了一棟教學樓,在此專收女生,而這個萊佛士書院的女生部也成為日後萊佛士女中的前身。1903年,原本私立的萊佛士學院成為公立學校,而直到今天萊佛士書院依然是教育部管轄下的一所政府中學,雖然它要比其他大部分中學享有更高的自主權。但盡管成為了公立學校,萊佛士書院依然保持了許多私立學校的特色,例如學長制、寄宿制、重視體育和男女分開教學的傳統(tǒng)。這時的萊佛士書院已經(jīng)擺脫了早期資金匱乏的窘?jīng)r,成為新加坡乃至東南亞頂尖的學校,甚至連泰國的國王也公派了17名留學生到萊佛士書院學習。到1930年代學校到達了一個頂峰,此時的多位校友,包括李光耀等,之後都成為新加坡的領導者。1942年新加坡被日本軍隊占領,萊佛士書院被日軍征用為日本軍營,學校也無法正常運作,這段時間可能是學校歷史上最黑暗的一段。1945年11月8日,萊佛士書院借用了圣約瑟夫書院(St. Joseph Institution)的部分校舍復學,原本的校舍經(jīng)過戰(zhàn)爭已經(jīng)無法使用,但是很快學校在校舍修復後又重新搬回原址。戰(zhàn)後歷任的英籍校長都試圖將萊佛士書院恢復到戰(zhàn)前的輝煌,但是戰(zhàn)後英國在其殖民地影響力的式微意味著學校的教學風格將完全改變。1958年,萊佛士書院迎來了歷史上的首任亞裔校長,之後就再也沒有一位英國人出任過學校校長。之後學校又再度步入了高速成長期,1962年成為新加坡平均成績最好的學校,以後也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杰出表現(xiàn)。1973年,在萊佛士書院150周年校慶之際,學校搬遷到格蘭芝路(Grange Road),新校舍設施一流,擁有網(wǎng)球場、大操場、大草坪、標準400米跑道和一個標準50米游泳池。1981年,萊佛士書院的高中部被分拆出來組建了萊佛士初級學院,萊佛士書院成為一所4年制中學,學生畢業(yè)後必須參加統(tǒng)考進入合適的2年制高中。1983年學校開始開辦特殊教育課程,專門教育被證明為擁有高智商的學生。萊佛士書院與萊佛士初級學院共同的校門,兩校的校名分別被刻在大門的兩側1990年學校再度搬遷,新校舍位于碧山(Bishan),目前學校的地址是萊佛士書院路1號,它是新加坡唯一一所其校名被用于路名的學校。1992年新的學校宿舍在校園內完工,學生可以申請住讀,宿舍也可提供給外國留學生居住。1992年萊佛士書院被新加坡《海峽時報》評為新加坡最好的中學,1993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公布官方的中學排名,學校一直保持著第一名的頭銜,除了1996年以微弱的差距屈居第二。前校長王斯蕓也是一名萊佛士書院校友?,F(xiàn)任校長鄭麗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