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有一類被稱作為Liberal Arts College的大學,一般翻譯為文理學院。
此類大學由于只提供本科教育而無研究生階段課程,因此一般不為中國人所知。在大部分美國人心目中,文理學院往往代表著高貴、經(jīng)典、優(yōu)質的本科教育。許多文理學院的學術聲譽往往不亞于哈佛耶魯?shù)让?,因而成為很多美國貴族教育 子女的首選。
美國的文理學院如何呢,麻煩給回復
在美國有一類被稱作為Liberal Arts College的大學,一般翻譯為文理學院。
此類大學由于只提供本科教育而無研究生階段課程,因此一般不為中國人所知。在大部分美國人心目中,文理學院往往代表著高貴、經(jīng)典、優(yōu)質的本科教育。許多文理學院的學術聲譽往往不亞于哈佛耶魯?shù)让?,因而成為很多美國貴族教育 子女的首選。
百科百科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美國高校的重要種類之一,以本科教育為主,特征是注重全面綜合教育,設置課程包括藝術、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門類。區(qū)別于以就業(yè)為重要指針的各種專業(yè)學?;蚣夹g高校。美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這些文理學院獲得學士學位。 在大部分美國人心目中,文理學院往往代表著經(jīng)典、小規(guī)模、高質量的本科教育。許多文理學院的學術 聲譽往往不亞于哈佛耶魯?shù)让?,因而成為很多美國貴族教育子女的首選。例如,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绹?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美國華人勞工部長趙曉嵐、美國前總統(tǒng)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都畢業(yè)于美國的文理學院。 國人對文理學院的陌生,無非是因為下述幾個原因所致。 一、中國學生去美國留學,大部分是在研究生階段進入美國的綜合類大學從事研究工作。而文理學院沒有研究生院,所以中國人不熟悉。 二、中國前幾年風靡一時的高校大合并風潮,幾乎讓所有的“學院”都消失殆盡,例如上海外國語學院改稱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郵電學院改稱北京郵電大學。仿佛改稱了大學,就位高一等,而如果自己被稱作學院,則是低聲下氣,顏上無光。殊不知,在美國,大凡稱作學院的,都是很牛的學校,從麻省理工學院,到加州理工學院,到紐約的藝術學院。如果把麻省理工學院改稱麻省大學,那個檔次不知道要降低多少級。在這樣一種帶有偏見的眼光下,中國人自然對文理學院是看不上眼。 三、文理學院,在國內(nèi)很多時候被錯誤翻譯成人文學院。而國人素來重理輕文,就更加看不上這些“人文學院”。 但國人的誤解,卻始終抹煞不了文理學院的光芒。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文理學院是美國教育最引以為豪的精髓。沒有文理學院的教育,就沒有美國今天的成就。那么到底什么是文理學院? 我們首先看英文原文。文理學院的英文原文是Liberal Arts College.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arts不能簡單的理解成藝術,而應該是素質、能力和思想這樣的軟性的能力。Liberal Ats College是相對于具體的職業(yè)教育而言的,其目標不在于教會學生某些具體的謀生的技能,而是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其成為一個高素質,有教養(yǎng)的文化人。因此,Liberal arts college肯定會教授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史,而肯定不會教授會計學。由于最初去文理學院就讀的都是貴族后裔,他們也不需要擔心就業(yè)壓力。他們所關注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素質,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因此,這里的liberal或多或少帶有某中貴族特權的色彩。試想,窮人的孩子考慮的首先是如何謀得一份差事以糊口,他們對會計學的興趣肯定要大于對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史。 由于Liberal arts College僅僅提供本科教育,因此教師能夠集中精力進行教學,而不必花費大量的精力從事科學實驗和論文發(fā)表。同時,由于文理學院的規(guī)模小,師生間互動密切。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都非常有幫助。學生在接受了四年高質量的通才教育后,或進入社會,或進一步進入研究生院深造,都相當受歡迎。根據(jù)美國新聞周刊的統(tǒng)計,美國的著名文理學院,例如Williams College Wellesley College的畢業(yè)生就讀研究生的比例在美國甚至高于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 專著本科教育、堅持通才教育。這些美國文理學院的教育哲學,值得我們中國大學的領導們深思 。[編輯本段]經(jīng)典評論:《最好的大學教育》——美國大學的自由教育文理學院 (文: 沈睿)美國的大學,從教學的體制上看,基本上有三類。大學(四年大學學制以及研究生院,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四年大學學制,只授學士學位)和社區(qū)教育學院(兩年制,授結業(yè)證書或轉學的副學士學位)。第一類的University,在某種意義上是與中國的大學有些相似的綜合性大學或理工大學。這種大學通常有數(shù)千到幾萬學生不等。大學除了文理學院外,還有商學院,工學院,新聞學院,法學院,或者其他的“職業(yè)性”的學院。在中國最知名的美國大學,比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等,都是這類的大學。雖說這類大學的各個大學的學科設置和學生情況很不一樣。比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有三萬多學生,而普林斯頓大學只有六千名左右的學生。University有公立或私立之分。一般來說,私立大學,由于歷史悠久,資金來源,教授水平等等,學校質量總體上看似乎比公立的要高和好。當然,也不完全如此,比如伯克利就是公立大學,也是公認的好學校之一。但是好學校不見得一定事事好,通常這種好是某個科目的研究生教育領先才被認為好的。有的普通學校的某一個系或專業(yè)的研究水平也許是全國內(nèi)水平相當好的。比如,伯克利的中國文學的教授和學術成就不見得比俄樂崗大學好,雖然俄樂崗大學排名上遠不如伯克利。但是,俄樂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有五位終生職教授,從事從古到今從中國到港臺的中國文學的研究。而伯克利在這個專業(yè)領域,從師資力量上看,不能跟俄樂崗大學的比。我的一個好朋友就是上了伯克利之后,又轉學回來了。這是研究生的教育狀況。在大學教育階段,綜合性大學的許多課程,都是由研究生教的。特別是最初兩年的大學普通教育課程,基本都是助教教書。而且課本身都很大,學生很多。上百甚至上千的學生的課不是罕見。學生往往都與教授沒有接觸。因為研究生要靠教書來掙自己的獎學金,因此,研究生作大學生的老師,造成很多有名的大學的大學階段的教育并不一定是出色的,我認識的一個學生告訴我,他在伯克利大學的頭兩年沒見過一個教授,他甚至連自己的指導教授也沒見過。大學教授們被自己的研究壓力壓迫,也實在顧不上教大學生。因此,在綜合性大學里,大學教育當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大學的教育比不上研究生教育。全力以赴關注大學教育并以出色的大學教育為己任的,在美國,是自由教育的文理院Liberal Arts College的根本宗旨,因此,美國最好的大學教育通常是在這樣的學校里進行的。在中國,這種規(guī)模小的、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好像不太引人注意。學院這兩個字在中國似乎有點落伍。中國過去稱作學院的大學好像都更名換代搖身變成大學了。比如,過去的中央民族學院,中國鐵道學院,北京郵電學院,這些學院都在我家附近,從童年起我就叫他們?yōu)閷W院,至今還經(jīng)常說漏嘴,早就都管自己叫大學了,好像叫學院就低一等一樣。當然這種學院和美國的Liberal Arts College原則上是不一樣的。Liberal Arts College,中文的翻譯通常是人文學院。我不久前在“世紀中國”網(wǎng)站上看到在耶魯大學的薛涌的文章,介紹美國的教育體制,他也翻譯成人文學院。他的一系列關于美國和中國教育改革的文章對我都很有啟發(fā)。可是我覺得他把Liberal Arts College翻譯成人文學院是一種誤譯。誤譯的原因是對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的教育哲學的誤解。我自己以前在公立的大學讀研究生,后來在私立的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教書,工作中逐漸明白他們的相同與區(qū)別之處,體會到不同的教育哲學思想對大學體制設置的意義。實際上,2001年我到自己任教的寶盾文理學院后,才逐漸意識到自己在美國待了這么多年,對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的教育哲學一無所知。那年我開車穿越美洲大陸,從西海岸到緬因州任教,一路游山玩水,對等待我的不同環(huán)境幾乎沒有準備,自以為在公立教書的經(jīng)驗把我都準備好了。到了寶盾學院,在工作中我越來越對大學和學院的區(qū)別有體驗,意識到我們是多么容易地想當然。也許真理是,我們只能理解我們經(jīng)驗所能允許我們理解的東西,超出我們經(jīng)驗之外的東西,我們是很難理解的。難怪人生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只有具體的經(jīng)驗才使抽象的經(jīng)驗獲得實際的意義。為什么不能把 Liberal Arts College翻譯成人文教育學院,而翻譯成自由教育文理學院呢?我認為人文教育這個詞在這里似乎不確切的,不能表達這類學校的教育哲學和宗旨。因為 Liberal Arts并不是只指人文教育。人文在英文中有具體的詞,是Humanities,但是自由教育文理學院不是只進行人文教育,這類學院的教育的內(nèi)容有三大塊:自然科學(Sciences),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和人文學科(Humanities)。人文教育只是文理學院內(nèi)容的一相。人文學科包括文學,哲學,歷史,語言等等,而社會學,政治學等都屬社會科學類。所以,把Liberal Arts School翻譯成人文學院就把這種學院的性質變了,也把這種學院狹窄化了。根據(jù)這三個領域,美國的每個自由教育文理學院都有自己的教育要求,諸如,學生要在三個領域里各個選多少門課,才能完成大學階段教育等等。自由教育文理學院一般是不設“職業(yè)性“專業(yè)的。比如,寶盾學院是美國最好的文理學院之一,全美排名第五。寶盾學院不設商業(yè)專業(yè),學生對商業(yè)有興趣的,只能學經(jīng)濟系的課,拿經(jīng)濟學位。在專業(yè)上的這種“歧視”職業(yè)性,正說明了自由教育文理學院的一個根本教育原則,那就是,不是培養(yǎng)具體人才,而是進行自由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所謂有教養(yǎng)的有文化的人,而不是培養(yǎng)從事具體工作的工作人員。就是在這點上,自由教育文理學院和大學不太一樣。一般大學的大學教育,除了基本教育之外,另外的目的是培訓具體工作能力,為中產(chǎn)階級的白領工作培訓工作人員。文理學院的大學教育重點在Liberal上,也就是這個詞的原有含義上,自由。自由這個詞這里有幾曾涵義。第一,自由教育是尊重每個人學習選擇的自由。每個孩子的才智都是不一樣的,自由教育提供一個環(huán)境,讓每個人有自由的機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能力,無論是喜歡科學也好,還是有語言才能,大學教育要提供這個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比如,學生可以自己建立專業(yè)。我的一個學生希望將來做《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在寶盾學院,他自己設計自己的專業(yè),設計了一個本校沒有過的專業(yè),他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專業(yè)。第二,自由教育是培養(yǎng)有“自由精神”的人,這些人有東西方文明的教養(yǎng)、知識、文化。他們是這個國家未來的棟梁,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能,重要的是有思想、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身體。眾所周知,技能是容易學的,素質和教養(yǎng)卻不是那么容易一蹴而就的。素質和教養(yǎng)是一個可感卻不可測量指標。文理學院把一個不可測量的指標作為教育的宗旨,根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而不是培養(yǎng)工程師什么的。因為具有素質可以使一個人比較容易地進入職業(yè)過程。學院畢業(yè)后,研究生的學習才是職業(yè)訓練階段。全美最好的文理學院的大學畢業(yè)生上研究生院的具體比例,我不太清楚,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要比大學高得多得多。Arts這個字的翻譯更為復雜,因為這個Arts不是通常我們認為的“藝術”諸如繪畫音樂等等,而是“skill acquired by experience, study, or observation”和“a branch of learning”的合成詞,其意思是,“通過經(jīng)驗,學習和觀察所獲得的技藝”和“學問的領域(復數(shù))。”所以它是學習與教育的統(tǒng)一。在這個幾乎是無法確切用簡短的中文術語翻譯的多重意義上,我們只能將就著把Liberal Arts College翻譯成自由教育文理學院,來表明這類學校的性質。我想我或許還可以進一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大學和自由教育文理學院的不同以及這種不同的歷史原因。受大學教育的學生,可能有專業(yè)和技能,但是不一定有文化。自由教育文理學院的學生,可能沒有專業(yè)的技能,但是要有文化的素養(yǎng)和理解,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教育哲學與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的歷史極為有關,因為,在綜合性大學出現(xiàn)之前,自由教育文理學院是美國教育的根本,那個時候能受教育的人都是上流社會子弟,教育的目的不是培訓他們的技能,而是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人,他們是社會的領導人。領導人也許沒有具體技能,但是有廣泛的文化背景,高度的教養(yǎng),道德和文化水平。這個哲學,至今是美國自由教育文理學院的哲學根本。正是這個教育哲學思想導致了美國最好的大學教育主要是在這種學院進行的,因為這種學院注重的是通才教育和素質培養(yǎng)。它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未來的領導人和公民的素質。當然是不是每個在這種學院中學習的人都會成為領導階層的一員,這當然不是保證的,還要看每個人的素質和能力發(fā)展。大學所能提供的是環(huán)境和機會而已。2002年我在寶盾學院見到從哈佛大學來做演講的杜維明教授。談及中美教育的不同,杜教授在演講中說,“可惜,大部分中國人不了解的是,美國教育體制的精髓是自由教育的四年制的文理學院。美國的根本精神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在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中?!彼难葜v自然是滿堂喝彩,因為,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明白其味的人,知道他在講什么。我看看我身邊的那些朝氣蓬勃的學生,難怪他們是西方文化和精神的所謂傳人。他們來到大學,他們的父母把他們送到大學來,目的不只是為學技能和知識,更重要的是來受自由教育。在一個靠技能謀生的社會,有多少人能以有文化但沒具體知識為受教育的目標呢?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階級呈現(xiàn)了出來。很多人說美國好像階級劃分不明顯。而我,大概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事事處處都看出來階級的痕跡。在美國,能上得起自由教育文理學院的學生,大部分是美國社會的“貴族”--有錢的家庭。只有他們才付得起昂貴的學費,只有他們才有資本能力讓他們的子女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而不只是技術和白領職工。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絕大部分是私立的,學費昂貴,一般的年學費在三萬到四萬美元之間。阿姆赫斯特學院的學費和生活費用的是四萬三左右。蓋底茨堡學院每年費用是三萬六美元。相比之下,我家所在的公立的、綜合性大學俄樂崗大學的學費,對本地學生來說,一年不到五千美元。所以,形成的局面是,在自由教育文理學院學習的學生大部分來自有錢的或有教養(yǎng)的家庭的。目前美國最好的自由教育文理學院是麻省的維廉姆斯學院和阿姆赫斯特學院,第三名是賓州的斯沃斯莫學院。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在網(wǎng)站上查看最好的文理學院排名。我看到許紀霖先生剛在《世紀中國》網(wǎng)站發(fā)的文章說,“像斯沃斯摩爾、艾姆霍斯特、衛(wèi)斯理這些中國人聞所未聞的文理學院,連研究生院都不屑辦,一門心思營造優(yōu)質的本科,每年考生的考分,照樣不亞于哈佛、耶魯。美國大學之所以世界一流,不是因為有一批高大全的綜合性大學,而是有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頓、斯坦福和斯沃斯摩爾這些風格迥異的學校,它們之中,大部分學科門類不齊全,也不一定有文學院、法學院,然而各有各的個性,有自己的強項,并以自己的看家本領吸引學生、拿諾貝爾獎,登上全美大學的排行榜?!保ㄊ兰o中國,7月19日,《大辦文科與“高大全”》〕。我覺得他的論點是對的,但是,他對美國的自由教育文理學院的論述,好象還是誤解了斯沃斯莫,阿姆赫斯特,寶盾,蓋底茨堡這類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的教育原則。這類學院并不是不屑辦研究生院,去成為綜合性大學,而是因為這類自由教育學院有自己的教育哲學,堅信自己教育培養(yǎng)的不是急功近利的某種人才,而是通才教育,是培養(yǎng)人,這就像蘿卜是蘿卜,并不想成為大白菜一樣,他不是傲慢地不屑成為大白菜,是因為他根本就堅信自己這個大蘿卜維生素質量很高,可以和大白菜一樣有意義。另外,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目標不是諾貝爾獎,也不是在排名榜上把別的大學擠下去,雖然在排名榜上當個前幾名也不是不沾沾自喜的,但是自由教育學院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和提高人的素質,用我任教的蓋底茲堡學院教務長的話說,“自由教育學院提倡自由教育,培養(yǎng)有自由精神的公民,強調(diào)自由教育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币舱窃谶@個意義上,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的排名不是那么絕對的。但是他們在錄取學生時的標準,特別是好的文理學院,錄取的標準不在哈佛等大學之下。在幾所不同的大學教過書后,我的體會是,好的文理大學的學生質量非常好,學生愛學習,家庭無論貧富,既使是百萬富翁的孩子們,也很刻苦努力地讀書。遜色一點的學校,有些富家的孩子不讀書,他們玩、喝酒、混事,因為畢業(yè)后反正老爹會安排好工作。順便說一句,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學費高,獎學金也高,如果一個孩子家庭貧寒,但聰明用功,也會被自由教育學院接受,他們通常有各種各樣的獎學金,有的學生可以一分不花地完成大學教育。美國社會以此保持向上的活力,使源源不斷的才智加入領導階層。根本上,個人是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才能改變自己的階級和社會地位的。這是一個原則上以個人為本的國家。正是這種自由教育的文理學院進行著美國最好的大學教育,還因為在這種學院里教書的人基本上都是教授,沒有研究生教課的情況,教師力量十分雄厚,而學校的規(guī)模卻相當小。師生比例是大學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通常的情況是學生和老師的比例越小,學校越好。比如,多年來一直在全美目前排名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兩個自由教育文理學院,在麻省的維廉姆斯學院,其師生比例是1:9,學生不到2000人;阿姆赫斯特師生比例是1:8,學生1600左右。兩年前排名第五、今年排名第十的寶盾學院的師生比例是1:10,學生不到1600人。而排名第四十六的蓋底茨堡學院的師生比例就是1:15左右,學生有2400多人??梢钥闯觯瑥膸熒壤暇湍芸闯鰧W校一般情況的好壞來。師資力量的雄厚,使任何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和最好的教授交流。這種學校強調(diào)的是師生之間的交流,強調(diào)小課堂,也就是一門課的學生不能太多,教授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關系十分密切。也正是這種特權,使學生獲益匪淺,導致中上階級的孩子被送到這類學校來,因為,如果歷史上是家庭教師到家庭授課,現(xiàn)在是教授給十來個學生授課,學生還是在吃小灶。我們都知道,小灶飯多半比大灶的飯好吃一點,精致和文化的多。我不是研究中國教育的,對中國的教育所知不多。我希望介紹我所熟悉的教育機構,教育思想和哲學,對探索中國教育改革的人或許能有點啟發(fā)。中國的教育改革,呼吁了很多年,好象年年都有新的改革計劃。我今年因為工作,訪問了幾個大學,看到的新情況好像是大學越辦越大。比如浙江大學,據(jù)那里的老師們說,現(xiàn)在把過去的四個大學聯(lián)合起來,都成了浙江大學,好象大躍進集體大煉鋼鐵一樣。談論這個改革的老師們,好象沒有一個人對這種特大的大學持積極的態(tài)度。我想起來 1999年我在中央民族大學。一天我路過一個課堂,忍不住站在旁邊聽起來,原來老師在講辛亥革命歷史,這也是我常常在美國教授的五四文學要涉及的內(nèi)容之一。我想看看中國的大學,在多年提倡教育改革后怎么教書,學生怎么學習。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幾十分鐘的課,老師站在講臺上講了整整幾十分鐘,他寫了很多板書,在黑板上列上辛亥革命失敗的意義,學生都埋頭作筆記,把那套從小學就學到的幾條再聽寫一遍。我愣愣地站在那里,想,原來還是古代以來的那套,背《論語》的那套教育方式,那套教授如何亦步亦趨的方式,那套背誦別人的思想的教育方式。別人的,甚至不是思想,而是垃圾。教育改革,首先應該是教育哲學思想和原則的改革,教育方式的改革。如果教育哲學思想還是大躍進,盲目趕英超美,或者是高大全或假大空,教育宗旨是培養(yǎng)亦步亦趨不敢離譜的人,中國的教育改革恐怕是轟轟烈烈的多,實際改變的少。那些急于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領導者,恐怕以改革的名義行權力再分配,與中國教育改革沒沾多少邊。中國的教育應該首先應該根據(jù)我們的國情確定不同的教育的哲學是什么,建立不同類型的大學。如果一窩蜂地把學院變成大學,把工科大學變成綜合性大學,好像邯鄲學步,用不了多久,走來走去的都是不知怎么走路的人,忘記了學習別人走路,是為了自己把路走的更好。許紀霖先生疾呼,“是停下來反思的時候了?!蔽蚁M腥寺犚娝脑挕?008 US News & World Report Ranking: LAC1 Amherst College 1 Williams College 3 Swarthmore College 4 Wellesley College 5 Middlebury College 6 Bowdoin College 6 Pomona College 8 Carleton College 9 Davidson College 10 Haverford College 11 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 11 Vassar College 13 Wesleyan University 14 Grinnell College 14 Harvey Mudd College 14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17 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 18 Colgate University 18 Smith College 20 Hamilton College 20 Oberlin College 22 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23 Bryn Mawr College 23 Colby College 25 Bates College
很多美國貴族教育子女的首選,是不錯的學校。 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是美國高校的重要種類之一,以本科教育為主,特征是注重全面綜合教育,設置課程包括藝術、人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各門類。區(qū)別于以就業(yè)為重要指針的各種專業(yè)學校或技術高校。美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從這些文理學院獲得學士學位。 在大部分美國人心目中,文理學院往往代表著經(jīng)典、小規(guī)模、高質量的本科教育。許多文理學院的學術聲譽往往不亞于哈佛耶魯?shù)染C合性大學,因而成為很多美國貴族教育子女的首選。 在美國,University(大學)、Institute(技術型學院)和College(文理型學院)、Community College(社區(qū)學院)的區(qū)別: University是擁有本科學院和研究生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比較特殊的甚至連本科學院都沒有。College往往只有本科學院,目標是為社會和綜合性大學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本科人才和研究生后備。 Institute則比較特殊,它往往擁有本科和研究生學院,但是重理輕文的傾向非常嚴重,簡單的來說有點像國內(nèi)高等技工學校加上研究系統(tǒng)。Community College相當于國內(nèi)的大專,其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技術操作型人才。同樣為綜合型大學培養(yǎng)實用型的本科生后備。
隨著出國留學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年齡不斷下沉,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有一種學校叫做“文理學院”也被越來越多的家長關注。從一開始對于文理學院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宋氏三姐妹,冰心,希拉里,喬布斯等名人就讀的學校,到現(xiàn)在希望真正能夠了解這一類學校有什么特點,適合怎樣的孩子學習和就讀,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要不要去美國讀文理學院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么是文理學院。在維基百科上對于這類學校的定義有三個重要的元素:
NO.1強調(diào)本科教育;絕大部分文理學院只提供學士學位,并且本科課程幾乎都是由教授直接授課的小班化教學;也有很少的文理學院會提供碩士甚至博士學位,但往往是這個學校最強勢的學科比如衛(wèi)斯理安大學的數(shù)學、布利莫爾學院的生物化學等。總體來說,專注于本科精英教育是文理學院的一大特點,也因此大部分學校以college(學院)來命名,美國部分地區(qū)比如麻省的規(guī)定更加嚴格,只有提供研究生學位的大學才能以university(大學)來命名。
NO.2強調(diào)通識教育大于職業(yè)化導向教育;雖然不少美國綜合性大學也在大一大二的時候提供通識教育,鼓勵學生在沒有確認專業(yè)方向之前盡可能探索不同領域的學科,但是在文理學院學生有可能整個本科階段都沉浸在博雅教育的海洋中,到研究生階段才選擇具體的專業(yè)方向。
NO.3大部分文理學院頒發(fā)的是文學(B.A)或者科學(B.S)學士的學位,只有少數(shù)學校能夠提供(B.S.E)工程學士的學位。有個別在某些專業(yè)非常突出的學校,比如華盛頓李大學的商科、庫珀學院的建筑和工程能夠為學生提供職業(yè)導向比較強的學位,其他絕大多數(shù)文理學院都不會有獨立的商學院、工程學院。當然,不少學校提供了跟綜合性大學的2+2或者2+3項目,比如波莫納學院和加州理工的3+2工程專業(yè),曼荷蓮學院和達特茅斯開設的3+2本碩連讀項目。
其次,我們來看看文理學院和綜合性大學有什么區(qū)別:
一般來說,頂尖的小型私立綜合性大學比如耶魯、達特茅斯、萊斯大學其實跟文理學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今天我們拿出來作比較的是相對大型的綜合性大學如加州大學伯克利、洛杉磯分校;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蛘呒~約大學、波士頓大學、南加州大學等知名私立院校和文理學院之間的對比。
俊彥(Master Baiter)曾經(jīng)就讀于圣奧拉夫學院 數(shù)學和哲學雙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之后目前在波士頓準備開始工作。數(shù)學是這個學校最強勢的專業(yè)之一,畢業(yè)后獲得PhD學位的比例位居全美最高,而對哲學的愛好,從高中時代開始就陪伴他一路走來,在邏輯思維和看問題的角度上都讓他始終保持獨特的視角。
他認為文理學院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教授非常認真。其實相同的專業(yè)在具體的課程設置安排上,文理學院和綜合性大學是大同小異的,然而教授的投入程度可能會有非常大的差別。為了便于大家理解,俊彥學長把這兩者和中國國內(nèi)的高中做一個橫向比較:
“文理學院的價值觀是以培養(yǎng)學生為導向的,因此學生的反饋極其重要地影響了教授的學術價值甚至職稱評選。某種意義上,學生對于教授來說,可以說是衣食父母。(尤其是那些剛剛博士畢業(yè)并打算以大學終身教授為目標的小年青們)。除去一些入門級課程,文理學院大多數(shù)核心課程人數(shù)都控制在20個以下。我在LAC就讀期間,經(jīng)常直接與教授探討問題,這在很多綜合性大學里很難做到,原因很簡單:課堂人數(shù)太多,以及教授主要是講解核心思路。
對于很多綜合性大學來說科研可能遠遠比教學重要。教授只要科研能力夠強,能拉項目,也許可以極大彌補教學上的不足。舉兩個例子來說,第一個是聽一位綜合性大學學長說的,曾經(jīng)有一個老教授對年輕教授說,“你一天睡覺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才是備課?!?話雖然有點極端,但是其道理不言而喻。事實上很多大型綜合性大學由于現(xiàn)實原因,教授只負責講課,課后批作業(yè)和考卷都是由助教完成。第二個例子是親身經(jīng)歷,我本人后來去了一所綜合性大學讀研究生,有教授每節(jié)課都遲到10分鐘早退10分鐘,整個上課過程也就是一字一句讀課本,但是這并不影響他在系里不可撼動的地位。
目前在國內(nèi),公立高中和大部分私立高中一個班級也通常有三十到五十個學生,因此從客觀角度來說,每個老師對于學生的投入度比較有限。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中國高中教育的感受其實和美國綜合性大學可謂異曲同工。
雖然可能會有學弟學妹問,教授很認真又怎樣呢,如果我們足夠努力的話,這些在課堂上依靠老師能獲得的知識,我們也可以自己想辦法獲得。但是我覺得,與教授關系貼近,是一筆人生非常寶貴的財富。我個人感覺,老師不僅僅是教授技巧與知識,更多在于傳遞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的理解與思考方式。在LAC的那幾年,我接觸過的教授從三十歲到八十歲都有。年紀輕的,在努力學著與學生溝通,年長的早已將學生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這是西方文明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是從古希臘的教育精髓中一脈相承下來的,也是我認為去文理學院學習最大的意義。”
關于文理學院的劣勢,俊彥也做了客觀評價:
“大部分文理學院都位于非常偏遠的山區(qū)。文理學院注重遠離功利主義的抽象思維的培養(yǎng)。鼓勵非功利化的思考和活動。在本科四年里,我每一年春假都參加了學校基督教組織的義工活動:去北美各個城市、農(nóng)村做義工,免費幫各個社區(qū)打掃街道、刷油漆、鋪地板、做馬桶、拔蘿卜、種田、施肥、做木匠、修房子、清理馬舍、給流浪漢送食物等等。雖然很多同學都做得非??鞓?,但也有不少中國同學非常痛苦。他們大多數(shù)來自于中國發(fā)達城市,家境殷實,生活品質較高。這個時候,無法直接兌換成現(xiàn)實支票的義工、哲學或者思考方式都成了天上虛無縹緲的云,感受不到實際的效應。
另外,由于學校太偏遠,整個校園變成了一個三千多人的閉塞小村莊,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村民。我們的生活頗具原始風味,食物的原材料都是來自農(nóng)場的,但是學校食堂的烹飪方式實在不敢恭維,找工作的劣勢也會體現(xiàn)出來,無論是面試還是實習都不是很方便,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去大城市讀研究生?!?/p>
最后,說到再選擇一次是否還會就讀文理學院,俊彥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要去啊。我現(xiàn)在都費解,自己當時怎么能力排眾議,做了這么正確的決定。我覺得自己的人格就是在本科形成的?!?/p>
我有一個強烈的感觸:現(xiàn)在的年輕人在18歲-22歲之間,對于自己的學習生活方式、具有熱誠的目標和未來規(guī)劃方面的思考已經(jīng)進入了他們的父輩當年無法企及的高度。無論是選擇文理學院還是綜合性大學,比選擇更重要的,是選擇的標準。我們的學生在家庭教育的影響下,在老師和同齡人的溝通中,通過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思考,不斷總結自己需要什么,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如何抵達自己的目的地。而這樣的思維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從學齡前階段就開始不斷加以訓練和引導的。特別欣慰看到他們通過分享自己的文理學院的經(jīng)歷,進一步堅定了自己的方向和思考。
我們發(fā)現(xiàn)大家對于文理學院的教學質量、師生關系和對孩子一生的思維方式的影響力都眾口一詞地給予了高度評價,當然文理學院相對比較偏僻的地理位置,過于理想化的校園氛圍也是需要我們的家庭經(jīng)過慎重思考的。總體來說,在經(jīng)濟實力允許的情況下,對于人文社科、基礎理科和藝術等教育有強烈興趣的,愿意接受嚴苛學術訓練的,且相對有比較明確研究生計劃的學生會是首先考慮文理學院的群體。另外,有一部分在高中階段就明確專業(yè)方向的學生,比如商科、工程或者建筑、藝術設計等,也可以優(yōu)先參考在這些領域有特別強勢學術力量的,或者跟頂尖的綜合性大學開設3+2等項目的文理學院,是專業(yè)水平和時間性價比非常高的選擇。
選擇文理學院的方法如下:
1、先看專業(yè);
2、再看位置;
3、再看排名;
4、再看獎學金;
5、再看錄取率。一般排名是綜合排名,包含了學校里的所有學系學院。文理學院排名是僅僅針對了每個學校的文理學院而評估的排名,因為每個學校的發(fā)展重點略有,所以文理學院的排名是不同于綜合排名(一般排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