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游戏,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

留求藝—您的留學規(guī)劃師

緬懷杰出的巖石礦物學家和地質教育家何作霖院士

151次

問題描述:

緬懷杰出的巖石礦物學家和地質教育家何作霖院士希望能解答下

最佳答案

推薦答案

任建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何作霖,字雨民,1900年生于河北省蠡縣。

14歲考入當時河北省著名的育德中學。受校長“富國強兵唯賴開發(fā)礦業(yè)”思想的影響,1918年高中畢業(yè)后就投考了北洋大學采礦系預科。1920年轉入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在北大期間,地質學家李四光和礦物學家王烈兩位教授對他影響最深。因為患肺病,曾休學兩年,192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系巖石礦物組,爾后的幾十年里便與礦物巖石和偏光顯微鏡結下了不解之緣。畢業(yè)后到河北大學任教。1928年,經(jīng)李四光先生舉薦,到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32年晉升為研究員,并兼任北大地質系講師,開設光性礦物學。1934~1937年為北大地質系專任講師。此時他獲得中華文化基金資助,于1938年5月赴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大學留學,師從巖組學鼻祖桑德爾(B.Sander)教授攻讀巖組學。1939年10月獲得博士學位。1940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礦物學系任研究員,從施博特(E.Schiebold)教授研究結晶體構造學。1940年6月啟程回國,擬取道香港、越南海防到桂林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赴任。途中聞日軍已占領海防,不得已回到上海,遵中央研究院電令并經(jīng)李四光先生同意,暫時在設于上海“孤島”(租界區(qū))的國立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工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侵占上?!肮聧u”,鐳學研究所因匯兌不通、經(jīng)費無源而關閉,何先生生活無著,于1942年3月返回北平故里,閉門整理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年秋季到北平師范大學地學系任教,1943年轉到北大地質系任教。1946年經(jīng)李四光先生推薦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在理學院籌建地質礦物學系,并任系主任。同年參加世界科學社,任該社《科學時報》特約編輯。1949年青島解放后,當選為青島市人民代表。1950年6月受聘為中國科學院專門委員。1951~1952年任山東大學教務長。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何先生調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特級研究員,巖石礦物研究室主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9年起歷任第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67年11月病逝于北京。何先生一生勤奮地從事科研與教育工作,成績突出,貢獻很大。一、我國稀土礦物及稀土礦床的首先發(fā)現(xiàn)者稀土礦物研究的領軍人20世紀20年代末,丁道衡先生發(fā)現(xiàn)了白云鄂博鐵礦,1933年他委托何作霖先生研究礦區(qū)的標本。何先生在偏光顯微鏡下發(fā)現(xiàn)兩種很細小的奇特礦物包裹于螢石之中,它們能使紫色螢石產(chǎn)生褪色的暈圈,這引起了他的特別關注,他測定了它們的光學常數(shù),又千方百計將其分離出來,測定了它們的相對密度、硬度、熔點、酸可溶性等數(shù)據(jù)。由于它們顆粒很小,無法做晶體形態(tài)研究,又因其相對密度相近,二者以及與其他礦物很難分離,在當時的條件下無法做單獨的化學分析,于是請物理學家做光譜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譜線中稀土元素La、Ce、Y、Er明顯,何先生當時將螢石中的含稀土元素的那兩種細小礦物,分別命名為白云礦和鄂博礦。他意識到白云鄂博鐵礦同時也可能是一個稀土礦床,乃估算了礦床淺部(地表下100m范圍以內)的稀土礦物資源量,1935年發(fā)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宣告中國發(fā)現(xiàn)了稀土礦床。但這項發(fā)現(xiàn)在舊中國不被重視。1958年,中、蘇兩國科學院組成白云鄂博地質礦產(chǎn)資源合作研究隊,何先生被任命為中方隊長。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他的團隊發(fā)現(xiàn)了十幾種稀土礦物,并發(fā)現(xiàn)了鈮鉭礦物,尤其是該礦床尚含有自然界很少見的鈧。經(jīng)勘探證明,白云鄂博不僅是一個大鐵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和大型鈮礦床。中國成為世界稀土大國,作為稀土礦物的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的領軍人,何先生功不可沒,受到了各方尊重,在包頭展覽館里,有專欄稱頌丁道衡和何作霖的功績。最近在我國遼寧發(fā)現(xiàn)了一個稀土礦物新種,研究者為紀念何作霖先生,將其命名為何作霖礦(Hezuolinite)已被國際礦物學會(IMA)批準。何作霖礦的礦物學數(shù)據(jù)已發(fā)表在“Eur.J.Mineral”(歐洲礦物學期刊)上。

二、我國現(xiàn)代巖漿巖巖石學及工藝巖石學研究的開拓者1928年何先生受葉良輔先生之委托,對湖北大冶、陽新一帶之火成巖進行研究,確定了這一帶的火成巖的種類及特征,發(fā)表了《湖北大冶、鄂城、陽新一帶火成巖之種類》,與王恒升、喻德淵、葉良輔等人在這一時期所發(fā)表的文章一起,標志著我國巖漿巖巖石學已經(jīng)開始成為地質學研究的一個獨立分支。1934~1935年,何先生對北京西山花崗巖類侵入體作了嶄新的研究,他對各巖體的野外性狀,顯微鏡下顯示的礦物組分與結構構造,乃至主要礦物斜長石的光性常數(shù)以及它們的空間變化都做了研究,結合化學分析資料,論述了巖性特征及其空間變化,論證了巖漿分異特征及其演化結果,闡釋了幾個巖體之間的成生關系。又根據(jù)對巖體包裹體的形態(tài)、成分及排列特征的研究,結合巖組分析結果,確定了巖漿侵入時的流動方向。此外還研究了由巖漿侵入而導致的不同巖性的圍巖熱變質結果。研究了與巖體有關的構造,分出了巖漿侵入前、侵入同時和侵入后的各類斷層。所有熱變質產(chǎn)物及構造類型,皆分別表示在1:2.5萬地質圖上。這項從宏觀到微觀,全面而細致的對巖體研究,已超越了純巖石學的研究,而是一項巖體地質研究,一次地質事件研究,在我國當屬這一領域的開拓之作,堪稱楷模。20世紀50年代初,為適應我國鋼鐵工業(yè)發(fā)展之需,何先生投入了對鎂質及鉻鎂質耐火材料,平爐爐底磚、爐渣等方面的工藝巖石研究,寫出了相應的研究報告,為當時鞍鋼的平爐改造提供了科學依據(jù),為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作出了貢獻。

三、我國礦物光性研究的奠基者1932年,何先生在北大開設了光性礦物課,1935年他第一個用中文編著了《光性礦物學》一書,由商務印書館作為大學叢書出版。該書對礦物光性理論的講述簡而明,每章都附有精煉的實驗內容,還專為初學者設計了一張造巖礦物檢索表,以便于自學(國外同類書中皆不曾有)。全書注重在理論與實驗的結合上啟發(fā)與訓練學生的思維和動手能力,被公認為是一本培養(yǎng)學生扎實基本功的好教材,嗣后若干年一直被各大學地質系作為教材或主要參考書。在20世紀20~30年代,弗氏旋轉臺是研究礦物光性的一種先進儀器,1930年何先生得到了一臺四軸旋轉臺,當時國內無人會用,也無說明書,他潛心研究,弄清了它的原理與操作規(guī)程,并意識到旋轉臺的應用將會把巖礦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高度,遂寫了《弗氏旋轉臺用法說明》,首次向國內作了介紹,并第一個在大學開設弗氏旋轉臺課,以期提升國內巖礦研究之水平。四軸旋轉臺鑒定斜長石的傳統(tǒng)方法程序繁復、速度慢,1934年美國人艾孟斯在《美國礦物學家》雜志上發(fā)表文章,介紹了他改進的旋轉臺(加了一個內東西軸)能使之簡便快捷。而幾乎與此同時,1935年何先生則在同一雜志上發(fā)表了自己的不同于經(jīng)典的方法,用四軸旋轉臺直接將光學軸與顯微鏡坐標相合,不用投影網(wǎng),與五軸臺相同。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著名巖組學家菲爾班認為“方法是靈巧的,并且在旋轉臺光學上是一個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對時間的經(jīng)濟來說,用五軸法或四軸法都相同?!焙巫髁氐姆椒ㄔ诋敃r是一項國際領先的技術方法,且在五軸臺剛發(fā)明不久,尚不普遍的情況下,更具現(xiàn)實意義,“受到時任美國礦物學會**拉爾森的贊譽。”1928年,何先生在浙江普陀山朱家尖島發(fā)現(xiàn)了鈉微斜長石,對它的晶形、雙晶、相對密度、硬度、光性特征、化學成分等做了全面研究,認為可稱之為“hypoperthite of tri-clinic felspar”,1934年發(fā)表了他的研究結果。他的研究水平與成果,受到國際上的重視,他所測定的鈉微斜長石各種光學數(shù)據(jù),被權威的光性礦物著作“Elements of Optical Mineralogy”第四版所引用[7],這是該書唯一引用的中國人的數(shù)據(jù)。1947年,何先生發(fā)表了《斜方晶系消光位之計算》[8]一文,前人認為斜方晶系消光位的計算是極其繁重的,以至于幾乎不能計算。何先生在此文中給出了他推導出的簡便計算公式,解決了這一難題。他還指出,以往認為斜方晶系晶體的切片,在顯微鏡下永為平行消光或對稱消光,這是錯誤的,有時也有斜消光,這要看條件。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在晶體光學上是一大貢獻。為使透明礦物折光率的測定精度更高,何先生于1946年設計制造了一個變溫盒,在使用中幾經(jīng)改進,于20世紀60年代初,臻于完善,解決了測折光率時礦物碎屑在浸油中的滾動問題。變溫盒的優(yōu)點是,每次測驗時,只需在顯微鏡下選出一粒比較潔凈透明的礦物碎屑即可,而且在測得折光率后,經(jīng)洗凈還可作X射線測驗,使不同性質的數(shù)據(jù)出自同一礦物顆粒,更利于對比研究。另一優(yōu)點是,它可在萊A廠的一般五軸臺上使用,不必購置艾孟斯測折光率專用的旋轉臺,且操作較后者簡便[9]。這不僅為20世紀40~70年代的中國研究者提供了一件測折光率的新儀器,而且體現(xiàn)了一個中國學者的自強精神,在自己國家相對貧窮落后的條件下,也能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

四、我國巖組學研究的奠基人世界最早的X射線巖組相機設計制造者1930年,奧地利桑德爾(B.Sander)教授首先界定了巖組學的范圍,奠定了巖組學的基礎。1934年,何先生就在國內首次對北京西山花崗巖做了巖組分析,確定了巖漿侵入時的流動方向。嗣后又對五臺片巖作了巖組學研究[10],指出五臺地區(qū)至少發(fā)生過兩次構造運動,后一次運動伴有右旋側向扭動。在這項研究中,何先生首次在熱動力變質巖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石英組構新類型——埃斯特勒雙晶環(huán)帶,并指出石英的埃斯特勒雙晶除了在巖漿結晶作用過程中生成外,也可在應力作用下形成。H.菲爾班的《巖組學》一書中引用了何先生的這一發(fā)現(xiàn)[11]。何先生十分欽佩李四光先生的地質力學學術思想,認為巖組分析可在微觀上體現(xiàn)這一學術思想,李四光先生非常重視何先生在巖組學領域的研究,20世紀50~60年代聘請他到地質力學所講學并任顧問,1963年被聘為地力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巖組分析主要是利用弗氏旋轉臺測定晶體方位,以判斷巖石組構有無方向性排列,進而研究巖石受力的狀況。但是對于晶粒太細小的如鱗片狀、纖維狀晶質或隱晶質的巖石,則旋轉臺難以解決。何先生1940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任研究員時,就曾設想用X射線原理設計一種相機,以解決這一問題。1941年他在上海的鐳學研究所工作期間,利用克拉提克(O.Kratky)的原理設計并試制了一臺組構測角器,用單色X射線可以攝取任何礦物的某種晶面反射,并且一次可以將物體全部獲得清晰的照片,借以分析晶粒的排列。這是世界上第一臺此類X射線巖組相機,當時何先生用它做了石英巖的X射線照相,將其分析結果與弗氏旋轉臺測定結果對比,吻合頗好。又做了瑪瑙和矽化木一類超顯微晶粒物質的生長型巖組。1943年發(fā)表《用X光研究巖組之方法》,1947年發(fā)表了“Petrofabric A-nalysis by Means of X-Ray”,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桑德爾、菲爾班等巖組大家對組構測角器給予了肯定。X射線巖組相機的出現(xiàn),為推進巖組分析在更廣大的研究領域中應用,奠定了基礎。1960年,何先生又對該儀器作了改進,他一直站在這一領域的前沿行列中。他是我國第一個在大學開設巖組學的人,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五、我國結晶體構造學研究的先驅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礦物學最重要的發(fā)展,可以說是來自晶體的X射線研究。它使人們增加了礦物晶體構造的知識,更好地了解礦物成分的變化,改進了礦物分類。1939年10月,何先生在獲得博士學位后,立即到當時世界上結晶體構造研究的中心——德國萊比錫大學任研究員,從事晶體構造研究?;貒罄^續(xù)這一研究,并首次在大學開設這一課程,同時他還對當時最常用的施博特(Schiebold)旋轉測角器做了改進,使之效果更好更便于應用,并發(fā)表了文章闡述他的改進裝置[12]。何先生積多年教學和研究的成果,撰寫了《結晶體構造學》[13]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這方面的專著,其內容非常豐富,理論結合實用是其特點,對推動結晶體構造學的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

六、第一個對赤平極射投影在地質科學上的應用做綜合闡述者赤平極射投影圖是完全用圖解來代替公式化演算的一種工具,何先生對它極為重視。他對其數(shù)學原理研究之深透,操作應用之嫻熟,一直受人稱贊。他不僅用以研究晶體光學、巖組學,還用以計算航片上斷層之產(chǎn)狀,其結果與地面實測者相符,為當今根據(jù)航片解譯地質構造提供了一個方法典范。此外,他對所設計或改進的儀器或創(chuàng)新的方法,也多以赤平極射投影圖來解釋其原理。積多年理論研究及實踐成果,又綜合了各國的零散資料,1959年出版了《赤平極射投影在地質科學上的應用》[14]一書,闡述了它的原理及其在結晶學、巖組學、構造地質學以及坑鉆工程中的應用。該書資料豐富,實用性強,深受歡迎,1965年又出了增訂本。它不僅是國內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在這方面的著作,堪稱典范。

七、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何先生的一生是從事研究工作和教書育人的一生。1926年大學畢業(yè)后即到河北大學農(nóng)科任教,教授地質學和測量學。1932年起在北大地質系任講師,講授光性礦物學,他教學認真負責,精心編寫講義,1935年出版的《光性礦物學》一書,就是在此基礎上寫成的,是當時唯一的一本中文光性礦物學教材,澤及若干代學子。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何先生隨北大南遷至長沙,在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臨時大學任專職講師,講授光性礦物學[15]。由于事變突然,北大的圖書設備大部分未能運出,何先生甚是著急,在路過漢口時,他設法為學校購得一臺萊茲偏光顯微鏡,這是被帶到西南聯(lián)大地學系僅有的一臺巖石顯微鏡[16]??梢?,即使是在戰(zhàn)亂時期,困難很多,何先生仍時刻想著為提高教學質量而創(chuàng)造條件。抗戰(zhàn)勝利后,經(jīng)李四光先生推薦,何先生應國立山東大學之聘,在理學院籌建地質礦物學系并任系主任。他全力以赴,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了系圖書館,巖礦標本陳列室,磨片室,置備了三臺偏光顯微鏡,延聘了一批留英、留德、留美的專家學者來系任教,形成了一個實力較強的教師陣容。在教學中何先生以身作則,嚴格要求,他開設過普通地質學、普通礦物學、光性礦物學、火成巖、構造地質學、弗氏旋轉臺、X射線結晶學、巖組學等課程。他十分重視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yǎng),甚至在野外教學生如何打標本,要求每人反復練習直至合格。學生在學習光性礦物學時,必須先學會磨制巖石薄片,并要作出三片合格薄片。他經(jīng)常深入到實驗室去,檢查學生的實習是否嚴格按規(guī)程操作,有時提一兩個問題以考查學生的基本功。在指導畢業(yè)生作有關巖組的論文時,更是親自指導使用弗氏旋轉臺的一些細微操作,學生不但學到了技術,更受到嚴肅認真、一絲不茍治學作風的熏陶。在何先生的影響下,全系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系風。為了提高師資水平,何先生提倡教師要不斷地做研究工作,據(jù)初步統(tǒng)計,自1946年至1952年全系師生共發(fā)表論文27篇(其中一篇為學生論文)[17]。他一貫強調理論聯(lián)系實際,十分重視野外教學工作,認為學生書本知識少點兒好辦,可以自學充實,野外實踐可是機會難得,務求師生教好學好。師生通過野外地質實習,在萊蕪發(fā)現(xiàn)了9條熱液型鏡鐵礦重晶石脈,并預測有可能發(fā)現(xiàn)工業(yè)鐵礦床。這一預測,被后來的地質工作者發(fā)現(xiàn)萊蕪鐵礦所證實。在萊陽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和國內第一枚完整的恐龍蛋化石,引起了地質界的重視。在張夏、崮山、炒米店一帶實習時,厘定了張夏地塹的存在[18]。在何先生的組織領導下,只幾年時間便建成了一個頗具特色的系,培養(yǎng)了一批基本功扎實,業(yè)務能力較強的地質人才,并在教學與科研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何先生一直有一個“建立以礦為中心,地質學與地球化學理論為基礎,礦業(yè)為歸宿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科學地指導生產(chǎn)的思想”。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面臨著大規(guī)模工業(yè)建設的任務,而工業(yè)建設的基礎主要是礦業(yè)。1951年春何先生被任命為山東大學教務長,他立即在工學院增設采礦工程系,并于當年秋季招生上課。這一方面是他急國家之所急的實際行動,另一方面也是他上述思想的實踐。1952年何先生調到中科院地質所后,每年都有年輕人分配到他負責的研究室來,為了培養(yǎng)他們的基本功,他像在學校一樣寫了一個培訓提綱,包括礦物巖石的手標本鑒定、巖礦薄片觀察、礦物折光率測定、差熱分析、化學定性分析、X射線分析和巖石磨片技術,每人必須逐項實踐,完成實驗報告,每份報告何先生都親自批閱,不合格者返工重做。經(jīng)過半年基本功訓練后,他才分配給具體的研究工作。對這種嚴格要求,最初年輕人都有幾分緊張,但事后都感到終身受益。1954年,他應王嘉蔭、張炳熹先生之邀,為北京地質學院巖石及礦床兩教研室的研究生講授弗氏旋轉臺及X光結晶學(后來由于何先生太忙,X光結晶學由章元龍先生接任)。第一次上課后,他留了幾道習題,第二次上課時,見學生沒交習題,便問:“上次留的題做了沒有 ”學生回答做了?!白隽司鸵唤o我看。如果不做題,就不要來學。”學生把習題交上后,他顯得非常高興??梢姾蜗壬螌W嚴謹,要求嚴格。但對學生又是十分寬厚和平等相處的。在解惑學生的問題時,非常耐心,常常是先闡明原理,再根據(jù)自己的心得講解要點,或親自示范傳授操作要領。他樂于聽取學生的意見,與學生平等討論問題,鼓勵青年開展學術爭辯,支持他們的新思路,真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師長。何先生雖是國內外知名的學者,但只要是有培訓年輕人的需要,即便是一般的培訓班,他都樂于去授課。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為發(fā)展工業(yè)需大力開展地質工作。當時巖礦鑒定工作跟不上,為此中科院地質所舉辦了巖礦鑒定訓練班,連續(xù)辦了數(shù)期,學員來自地質、冶金、化工等工業(yè)部門,何先生主持講課,從原理到方法深入淺出地使學員學到手。他沒有大專家的架子,能為國家經(jīng)濟建設需要而培訓人才,他感到欣慰。他的《巖石制片術》、《薄片內透明礦物鑒定指南》二書,是積他幾十年心得經(jīng)驗寫成的,為培養(yǎng)年輕的巖礦鑒定人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綜觀何先生的治學精神與教育思想,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一以貫之的是他的自強不息精神,他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貧窮落后的條件下,他不因貧困而無所作為,不以科技落后而不思進取,他以對科學的執(zhí)著態(tài)度自己動手設計出經(jīng)濟實用的新儀器、新方法技術,以保證他的研究工作順利進行。他總是選擇學科內的前緣課題作為研究目標。他的思維嚴謹而辯證,堅持理論與實驗并重。實驗數(shù)據(jù)力主精益求精。他設計制造新儀器,改進已有的常用儀器,都是為了使實驗數(shù)據(jù)更精確。他的成果令世人矚目,在其研究領域中處于世界先進行列,為國家爭了光。另一方面就是急國家之急需,20世紀30~40年代,他積極努力地開展光性礦物、X射線結晶學以及巖組學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以期彌補我國在這些領域中之不足或空白。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7月華東軍政委員會致函山東大學,商請地礦系承擔路線地質調查任務,何先生當即接受。他親自帶隊,率師生14人于暑假開展對博山—萊蕪—泰安一線的地質調查,9月底完成任務,在泰安城里迎接了新中國的誕生。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急需巖礦鑒定人員,他親自辦班講課;急需改進煉鋼爐,他積極參與爐襯、爐渣、耐火磚等的研究。何先生的敬業(yè)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他被任命為山東大學教務長后,立即以極大的熱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工作,由于操勞過度,1952年春在北京開會時突發(fā)腦溢血,經(jīng)搶救轉危為安,而高血壓病卻一直困擾著他。但他仍兢兢業(yè)業(yè)地從事研究工作,年近六旬還擔任了中蘇白云鄂博研究隊的中方隊長。他的不少研究成果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取得的。這種忘我的敬業(yè)精神和執(zhí)著的獻身于科學的精神,令后學者敬佩萬分。何先生對學生要求嚴格,一絲不茍,但不專斷,善于啟發(fā)學生,鼓勵學生的新思想,希望學生超過老師,他是一位胸懷坦蕩受人尊敬的好師長。參考文獻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Ho T L.Note on some rare earth minerals from Beiyin Obo,Suiyuan.Bull.Geol.Soc.China,Vol.14,No.2,1935Ho T L.The Granitic Intrusions of The Western Hills,Peiping.Bull.Geol.Soc.China,Vol.15,1936菲爾班H W.巖組學.北京:地質出版社,265創(chuàng)立、建設、發(fā)展——北京大學地質系百年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9Ho T L.The anothoclase perthite of Chu Chia Tsian,Chekang,China.Bull.Geol.Soc.China,1934,13[7]A Winchell,H Winchell.Elements of optical mineralogy.part II,311[8]地質論評,1947,12[9]何作霖.雙變法測驗折光率的回顧及變溫盒的設計.地質科學,1964(1)[10]Ho T L.Petrofabric analysis of some Wutai schist and its bearing on the tectonite.Bull.Geol.Soc.China,1946,26[11]菲爾班H W.巖組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4[12]Ho T L.A modified schiebold rotation goniometer for the cylindrical film and a device for aut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protographs.Bull.Gel.Sol.China,1947,27[13]何作霖.結晶體構造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4]何作霖.赤平極射投影在地質科學上的應用.北京:地質出版社[15]創(chuàng)立、建設、發(fā)展——北京大學地質系百年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38[16]張咸恭.發(fā)揚西南聯(lián)大學風,培養(yǎng)優(yōu)秀地質人才.高教研究,1992(3)[17]張培善.青島山東大學理學院地質礦物系簡史.見:地質學史論叢·5·.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18]張壽常.一個小型地塹.地質論評,1952(17)

緬懷杰出的巖石礦物學家和地質教育家何作霖院士

為你推薦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用戶協(xié)議  |  隱私政策  |  在線報名  |  網(wǎng)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