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口頭研究表明:近70%的意思是通過言語之外的溝通傳達的。
(一)語音音調(diào)(二)目光接觸(三)空間距離(四)手勢、觸摸、身體導(dǎo)向(一)語音音調(diào)A、盎格魯-薩克森人:抑揚頓挫,有起有伏,跌宕有致。B、拉美人:保持亢奮狀態(tài),情緒激昂。C、東方人:語調(diào)平緩單一,很少起伏,不緊不慢。(二)目光接觸A、盎格魯-薩克森人、拉美人:沒有目光接觸的溝通是不可能的事。一定要看著對方,否則會被視為對話題沒有興趣,或心里有鬼不敢正視,或性格過于羞怯,總之,是負面評價。B、東方人:目光接觸并不是一定要有的,當(dāng)兩個地位不等的人對話時,地位低的一般不敢看對方,因為直視反而被認為不尊敬。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人有過教訓(xùn),往往達不到有效溝通的效果。(三)空間距離美國文化人類學(xué)者愛 德華·J·荷爾博士曾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分為:密接距離個體距離公眾距離社會距離他認為人際間的心理距離與物理距離之間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要改善人們的心理距離,通過調(diào)整物理距離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公共3·66米以上社交1·22~3·66米私人0·46~1·22米親密0·46米 四種距離圈(三)空間距離對話時,人與人之間保持多少距離,不同的文化之間有很大的差別。距離最近的為拉美人與阿拉伯人。最遠的是日本人。歐美人介于二者之間。對于美國人來說,最合適的距離是3英尺,即3×30.5CM=91.5CM試想,一個阿拉伯人與一個日本人談生意阿拉伯人愿意站得很近交談日本人會覺得不舒服,后退阿拉伯人再靠近日本人再后退如此反復(fù),半小時后們可能已經(jīng)從房間的一頭談到了另一頭。對空間距離的舒適感與對話時使用的語言也有關(guān)系。用母語對話時,日本人之間距離最遠,委內(nèi)瑞拉人距離最近,美國人居中。但用英語對話時,與美國人差不多。(四)手勢、觸摸、身體導(dǎo)向交談中,使用手勢的多少,是否觸摸對方,身體面向?qū)Ψ降亩嗌俣家蛭幕?。在馬來西亞,不要觸摸被其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頭部和肩部;法國人性格比較樂觀、熱情,談問題開門見山,愛滔滔不絕地講話,說話時喜歡用手勢加強語氣。英美人所采用的表示“OK”的手勢,在巴西人看來,是非常下流的。地中海以南的國家,如土耳其人或者西班牙人,其彼此之間的觸摸程度遠比北歐文化或亞洲文化高得多。很多亞洲人和印第安土著人甚至家族成員之間的觸摸都很少。意大利人喜歡不停地拍拍、碰碰人,表示親熱和友好。美國大部分人不喜歡觸摸,除非是熟人或友人。
1、握手美國:北美人在見面時握手相互致意,他們從兒童時代起就學(xué)會握手時要緊緊地有力握一下。雖然幾乎全球都以握手為歡迎對方的方式,但日本人仍然喜歡向?qū)Ψ骄瞎乱?。東南亞人是兩掌在胸前對合作祈禱狀。中東人和許多東方人在握手時,往往輕輕握一下,那是因為在他們的文化里,緊緊握手意味著挑釁。
2、揮手美國:北美人不論是在向人打招呼還是告別,或者只是要引起離他較遠的人注意,他們舉臂,張開手,來回擺動。 在歐洲大多數(shù)地方,這個動作表示“不!”。歐洲人在打招呼或告別時,習(xí)慣于舉臂,將手在腕部上下?lián)]動,好像籃球運動員運球的動作。意大利人可能用完全不同的手勢:他們舉手,僅手指向內(nèi)擺動。
3、召喚美國:北美人要召喚別人通常是先揮手以引起對方的注意,然后把手轉(zhuǎn)過來做向內(nèi)舀的樣子。美國人還有一種召喚人的手勢,那是伸出食指(手掌朝著自己的臉),將該食指向內(nèi)屈伸。這兩種示意召喚的手勢在世界的其他地區(qū)都可能被誤解。在歐洲各地,要表示“到這兒來”的手勢是舉臂,手掌向下,然后將手指作癢狀。至于屈伸食指這個手勢,在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只用來召喚動物的,從來不用來召喚人。
4、表示勝利的"V"字形的手勢美國:用食指和中指形成V字形,這差不多在全球都可理解為示意“勝利”或者“和平”。在英國,如果你伸出食指和中指形成V字形,手掌向著自己的臉,這等于示意"他媽的!"5、"O.K."的手勢美國:北美人經(jīng)常并熱情地炫示這個手勢:拇指和食指構(gòu)成環(huán)形,其他三指伸直。 在法國這個手勢表示“零”或“毫無價值”。在日本,它的意思是“錢”,好像是在構(gòu)成一枚硬幣的樣子。在巴西、蘇聯(lián)和德國,這象征人體上非常隱蔽的孔。因此,在那些國家里,決不要打這個表示"O.K."的美國手勢。
6、豎起大拇指美國:這個在北美以及許多別的國家里非常普遍的手勢常被用來無聲地表示支持和贊同:“干得好!”、“O.K.”或者“棒極了!”以及其他十幾種表達用語。在澳大利亞,如果大拇指上下擺動,這等于在說,“他媽的!”北美人用豎起的大拇指表示要求搭便車。但在尼日利亞等地,這個手勢卻被認為非常粗魯,因此必須避免這么做。在日本和德國,豎起的大拇指也用來計數(shù):在日本這大拇指表示"5",但在德國則表示"L"。
7、把拳頭向上擊向另一只手的手掌美國:可以看到一個北美人隨意甩動雙臂,無意識地把一只手的拳頭擊人另一只手的手掌中去。 然而,在智利,你得當(dāng)心,這種完全相同的手勢只具有一個意思:"他媽的!"四、傾聽的文化差異傾聽文化對話文化數(shù)據(jù)文化傾聽是實現(xiàn)有效溝通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傾聽文化中的成員很少主動發(fā)起討論或談話,他們喜歡先認真傾聽搞清別人的觀點,然后對這些觀點作出反應(yīng)形成自己的觀點。在這種文化中,人們偏向的溝通方式是:自言自語——停頓——反思——自言自語。相反,在對話文化中,人們常常會用發(fā)表意見或問問題的方式打斷對方的自言自語,以此顯示他對對話的興趣。(一)傾聽文化具有最典型傾聽文化特征的國家是日本,然后是中國、新加坡、韓國、土耳其和芬蘭。在歐洲國家里,芬蘭具有最強的“傾聽”特質(zhì)。芬蘭人有時比日本人還要來得沉默,同處于傾聽文化的日本人至少還會用點頭的方式顯示自己的禮貌,芬蘭人則可能一點反應(yīng)都沒有。 (一)傾聽文化——允許沉默傾聽文化中的人不但容忍沉默,而且認為它是有意義的對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思熟慮的話語值得思索——思索的時間需要沉默。比如一個美國商人在赫爾辛基做完講演然后身體向前傾說到:“你們怎么想?”如果你這么問芬蘭人他們就真的會開始“想”,用沉默來想。如果你這么問另一個美國人他可能馬上就站起來說:“我告訴你我怎么想的”,不加停頓。(一)傾聽文化——語境回答傾聽文化中的人不但容忍沉默,而且還會根據(jù)語境回答對方的問題,并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常常只說一半。妻子:你一生只愛我一個人嗎?丈夫:當(dāng)然(不只愛你一個人) 妻子:如果有一天沒有我你會怎么樣? 丈夫:我會哭(流下我幸福的眼淚) 妻子:是不是因為有了我你才覺得生活有了色彩?丈夫:對,因為有了你(我才明白什么叫迫害) 。妻子:是不是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 丈夫:當(dāng)然是(最不好的女人了) 妻子:我是你的初戀嗎?丈夫:是!(才怪呢) (一)傾聽文化——語境回答妻子:你在說謊嗎? 丈夫:我發(fā)誓(我在說謊) 妻子:我老了你會不會還愛我?丈夫:你不會老的(在我眼中你從來就沒年輕過) 妻子:我和張曼玉在你眼里誰更漂亮? 丈夫:當(dāng)然是你(差遠了)妻子:我白嗎? 丈夫;白,你掉到煤堆里一眼就能被認出來,真的(因為你比煤還黑)妻子:如果現(xiàn)在有個男人很熱情地追求我,你會怎么?丈夫臉色大變:誰?告訴我是誰?(我得好好感謝他一番,再請他吃一頓飯,然后把你好好打扮一下就送過去。) (一)傾聽文化——溝通順序1、認真聽取,理解對方意圖。
2、沉默片刻,以作評判。
3、進一步澄清4、提供建設(shè)性反應(yīng),保留一定的模糊性。
5、模仿對方的長處,加以改善,從而達到完美。(一)傾聽文化的國家排序:日本中國新加坡芬蘭韓國土耳其越南、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太平洋列島瑞典英國最典型的對話文化為意大利和拉丁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印度文化。法國和西班牙文化也屬對話文化。美國、德國、瑞士文化則處于傾聽和對話文化之間,他們熱衷于數(shù)據(jù)、事實和邏輯,被稱為數(shù)據(jù)文化對話文化中的人特別注重人和人際關(guān)系,他們喜歡聊天,在對話中獲取種種信息,且是傳播信息的主要渠道。從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是對話文化的一個濃重特色之一。數(shù)據(jù)文化注重的是來自報刊、雜志和其他書面媒體的信息,言傳的信息不被認真對待。法國公司五年預(yù)測、季度報告、半年審計、年年績效評估——很難想象。德國公司不做五年預(yù)測、季度報告、半年審計、年年績效評估——很難想象。中國文化由傾聽文化在向數(shù)據(jù)文化轉(zhuǎn)向,且在主流精英文化中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道聽途說、人云亦云被視為無價值的材料、甚至是荒謬無征的。所以,研究方法顯示著文化的差異。值得沉思的是:世界上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國家大部分來自數(shù)據(jù)文化。日本是一個例外,來自傾聽文化。但是,日本人注重信息、注重搜集數(shù)據(jù)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四、傾聽的文化差異:國家在對話性上排列拉美國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沿地中海國家阿拉伯、非洲國家印度、巴基斯坦智利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拉夫國家美國個別地區(qū)英國、澳洲斯堪的那維亞國家北美、新西蘭、南非德國、瑞士結(jié)語:友情提示雞同鴨講、牛頭不對馬嘴、對牛彈琴1、不要認為別人與你對事物享有共同的基本假設(shè)。
2、你自己熟悉的、覺得普通或平常的行為可能只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特定文化的產(chǎn)物。
3、一個看似熟悉的行為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
4、不要假定你所聽到的東西就是別人想表達的東西5、不要假定你想說的東西就是別人聽到的東西。
6、你不需要認可或接受與你表達不同的行為,但是你需要深度著理解這些行為。
7、其實,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都是理性的,只是你需要探索和挖掘他人行為背后的理性究竟是什么。2.口頭就是語言,以及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