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沒有考證,也沒有辦法考證。
但肯定不具有博士學位,甚至碩士學位也沒有。學位 (Degrees, Academic Degrees): 授予個人的一種學術稱號或學術性榮譽稱號,表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學科領域里已經(jīng)達到的水平,或是表彰其在某一領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由具備授予資格的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機構或國家授權的其它學術機構、審定機構授予。學位稱號終身享有。 起源于歐洲中世紀。專業(yè)技術人員擁有何種學位,表明他具有何種學術水平或專業(yè)知識學習資歷,象征著一定的身份?,F(xiàn)代國家的學位一般分為學士、碩士、博士這3個等級。在國外,學位制度是從中世紀開始出現(xiàn)的。它的歷史是和文憑﹑證書密切聯(lián)系的。埃及的埃爾-艾扎學校(Al-Azhar)和摩洛哥的艾爾-夸拉維因學校(Al-Qarawjyin)都曾向畢業(yè)生授予過一種ijazah(伊斯蘭世界的任教證明)。歐洲中世紀大學對符合教師條件的人加以認可,由基督教教會當局批準,授予碩士學位。這種學位僅僅是“教師”的代名詞。1180年后,法國巴黎大學授予了第一批神學方面的博士學位。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有很多國家建立了學位制度,但在近幾十年學位制度才得到迅速發(fā)展和進一步完善。世界上第一批大學誕生于12世紀或13世紀的歐洲。當時,在大學里擔任教師的必須是具有一定資歷而且能夠勝任教學工作的人。在大學里,只有那些在3至4年時間內(nèi)完成3門學科(即語法、邏輯、修辭)所規(guī)定的全部課程學習,并且通過了相關考試的人才能被授予bachelor學位。當時所謂的“學位”僅僅是成為一名完全合格的大學教師的一個步驟或條件。這從英語單詞“graduate”(畢業(yè),研究生)源于拉丁語中的詞匯“gradus”(即英語單詞“step”,步驟)也可見一斑。今天,“master”(碩士)、“doctor”(博士)和“professor”(教授)這些代表學位與頭銜的稱謂表示了一個人在學術領域內(nèi)取得的地位或成就的不同,但在中世紀的歐洲,這些術語所代表的含義并無明顯的差別。中國引進西方學位制始于20世紀30年代。1935年4月,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仿效英美等國的學位體制,制定并頒布了《學位授予法》,但并未能全部實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曾先后三次擬實施學位制度,但由于種種原因也一直未能真正實行。1980年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3次會議正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明確規(guī)定我國實行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推行的三級學位制,并從1981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1982年6月我國的首批博士學位產(chǎn)生。至此,我國的學位制度才全面趨于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