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拼音開始練習吧,孩子現(xiàn)在剛上一年級,我跟著又學了一遍拼音。
還是有改善的??谝粲涗浢篮寐曇?/p>
為什么口音難改 語言學,在線求解答
從小學拼音開始練習吧,孩子現(xiàn)在剛上一年級,我跟著又學了一遍拼音。
還是有改善的??谝粲涗浢篮寐曇?/p>
口音,形成于自己的故鄉(xiāng),往往是在一個人幼兒語言學習階段形成的一種口音,這種口音一旦形成,后期非常難更改。需要通過長時間有意識的去訓練和學習才可以。另外需要脫離口音形成的語言環(huán)境,比如一個人到外地生活很多年以后,慢慢的家鄉(xiāng)的口音就不那么重了,但是如果想徹底改掉,也確實不太容易。建議可以通過一些軟件進行練習普通話,比如:口音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割裂成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有關原始口音的習得,第二個問題則是有關大腦對語音的感知。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我們在關鍵時期之前習得的母語在我們大腦中的烙印是最深刻的,之后習得的語言,包括方言在內,都不可避免會受到母語的影響(前提是我們的母語被完全習得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以較高的頻率使用)。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人腦對語音的感知是具有主觀性的。正確理解語音的主觀性對于最終解開對口音的困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謂主觀性,是相對于客觀性而言的,我們這里把語音的客觀性暫時理解為可以用儀器測量出的物理數(shù)值,如頻率、響度。假設,我們的大腦就是一臺儀器,將符合特定物理參數(shù)的發(fā)音和音素相對應,而將不符合這些具體數(shù)值的發(fā)音歸到“不予處理”的噪音。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一種混亂的自相矛盾的境地,那就是在我們的發(fā)音器官無法達到儀器般精準、穩(wěn)定的發(fā)音的時候,我們的接收端,也就是大腦,卻具有儀器般挑剔和刻板的工作模式。就像人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一個人也無法同時發(fā)出同一個語音。更不用說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其使用涉及許多對象,許多來自不同地方、不同年齡、不同性別,擁有不同口音、不同說話習慣、不同生理條件的個體。這使得儀器般精準地測量和處理語音變得不理性和無意義。此外,人類自然語言的音位系統(tǒng)中并不存在一個具體的音素和音高和對照表。既然“客觀地”接收和處理語音成為不可能,主觀地、相對地接受和處理就成為我們接下來的選擇:我們就通過判斷音和音之間的相對位置、音和音之間的關系,來鎖定他們在音位系統(tǒng)中的位置,進而判定它們分別對應哪一個音素。說到這里,就不能不補充一下音位和區(qū)別特征的知識。在音位學上我們把能夠區(qū)分不同意義的語音劃分為不同音位,把能夠表示同一意義的語音歸到同一音位。有人會問,為什么要這么劃分這么歸類呢,一個音一個位就不好了嗎?大家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發(fā)音器官,或者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發(fā)同一個音,在音高音強和音長方面都會有著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差別,如果一個音一個位,那么我們的音位系統(tǒng)就無窮大了。一個好的音位系統(tǒng),要經得起兩條標準的評價:系統(tǒng)的經濟性和表音的準確性。如果系統(tǒng)無限緊縮,那么就會失去表音的準確性,反之亦不可行。那么如何在這兩者之前尋找一個平衡點?那就是看能否區(qū)分不同的意義。在不同的語言中,同樣音素的音位地位會有這很大的差別,原因就是符號和意義之間的映射在不同語言中是不同的。很多西方人念漢語的「窩們歪果人」這樣的聲調是因為什么? - 拾荒少女的回答到了研究語音認知的階段,音位這樣一個單位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細分,細分到區(qū)別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s)。要講區(qū)別特征,就要講自然分類(natural class)。這里我且不展開,就告訴大家所謂的區(qū)別特征,是比音位更小的,分辨不同語音的單位。它跟音位一樣,是抽象的,但是也根植于不同語音的聲學特征。通過這樣的區(qū)別特征,雜亂無章的語音就隨著他們在區(qū)別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聚攏成群。這里是漢語的聲母,韻母相似度聚類群。很多西方人念漢語的「窩們歪果人」這樣的聲調是因為什么? - 拾荒少女的回答到這里,我相信大家大致可以明白什么叫做語音的主觀性了。但是還有最后一塊拼圖:參照系。即使是“主觀地”接收和處理語音,大腦也需要一個現(xiàn)有的語音系統(tǒng)作為參照系,而我們所有人最初的參照系,都是我們在關鍵時期之前習得的母語。人之初,特別在嬰幼兒階段,我們的大腦中有著極為豐富和敏感的神經突觸,使得我們具有強大的語言習得能力。實驗證明,人類紋狀皮層的神經突觸生發(fā)最旺盛的時期是在2-4個月,在8-12個月的時候達到頂峰,這個時候嬰幼兒的神經突觸比成年人要多50%左右。神經突觸的減少發(fā)生在8個月到11歲之間,在這段時間我們會喪失40%的神經突觸。這些喪失的神經突觸,研究者認為是被大腦自動修剪掉的、不經常使用或者從不使用的部分。從這些研究成果中我們大致可以窺見,關鍵時期之前和之后人腦,或者是人腦語言中樞發(fā)生的變化導致我們對語言材料的感知能力和建立連接的能力減弱,進而使得語言學習變得不那么容易、自然。我們剛出生不久時,可以根據(jù)聽到的語言來學習我們的母語,為什么長大后就喪失了這種技能? - 拾荒少女的回答我們大腦修剪掉自動修剪掉的部分,從語音層面上講就是我們的母語音位系統(tǒng)中不會用到的部分。此后,我們大腦中存留的和母語音位系統(tǒng)相匹配映射也就是今后大腦接受和處理語音信號輸入時參照的“主觀”地圖。講到這里,大概可以收尾了:有關口音,或者任何語音,嘴巴說不出,說明耳朵聽不出;耳朵聽不出,說明大腦中沒有相應的映射。在嬰幼兒時期,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替我們修剪掉不需要的神經突觸,留存下來的是和母語音位系統(tǒng)相適應的、能夠準確識別母語音位系統(tǒng)范圍之內音素的神經突觸和連接。這個系統(tǒng)是如此的強橫,以至于我們后來想要建立起不受其干擾的新連接和新映射如此困難。但也只是困難,并非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