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對新鮮事物持寬容態(tài)度的孩子。
低齡留學要面臨的第一問題就是中美方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沖突,需要孩子們有一顆積極面對、寬容冷靜的心。比如在教育的培養(yǎng)目的上看,西方的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未來的領袖,而中國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比較重視學生的政治意識和專業(yè)技能的訓練。同時,從接受教育的目的上看,多數美國人的目的是為了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發(fā)現(xiàn)自我和追求自我價值,是一個多成功標準的體系。而中國人接受教育在期待提高國民素質的同時,也在熱烈追求事業(yè)、金錢上的富足,成功標準比較單一。同時,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極為扎實,但卻容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tài)。而美國的教育理念傾向于教會如何思考和解析一個問題,從“所以然”入手告訴你“其然”,讓你在未來的學習中舉一反三,培養(yǎng)自主學校的能力。所有這些教育目的、理念、方式等方面的沖突都需要孩子們善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態(tài)度,才不會無所適從。第二類,愿意溝通和表達意見的孩子。美國教育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訓練學生如何準確地表達自己和如何正確地理解他人。老師們經常鼓勵學生把自己地想法真實準確地表達出來。學校也會通過各種聚會、活動和組織提供交流平臺,創(chuàng)造學生和其他人地溝通交流機會。美國的孩子們在幼兒園時就開始參與各種不同的項目,提出問題和設計方案,最后在大家面前勇敢的表達自己。比如筆者的孩子在幼兒園就做了一個關于蝴蝶的演講,從收集資料到制作簡單演講畫板,她都在不停地和家長溝通,最后向同學以及老師做主題演講。然而很多中國學生不善于表達自己地需求,把各種情緒以及問題都別在心里。長此以往,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及影響學習交流。在此,建議孩子們都和監(jiān)護人、寄宿家庭的朋友們溝通,或者和提供美國當地服務的售后人員溝通,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盡量自己解決小問題,而不是一有事情,就打越洋電話跟父母抱怨。第三,獨立、有主見的孩子。不同于國內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美國高中普遍實行選課制與學分制。美國高中的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雖然叫必修課程,但靈活性又很強,例如同為數學必修課,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數學水平選擇適合自己課程,你可以選擇普通的數學課,榮譽數學課, AP (Advanced Placement)數學課等。如果你選擇很多AP課程的話,你的課業(yè)工作量是沉重的,也具挑戰(zhàn)性 但卻對于未來申請大學非常有用。相對應的美國高中采取學分制,不同課程對應不同學分。一般來講必修課一個科目一個學分,大部分學校的畢業(yè)要求是學生至少修讀22-24個學分,也就是說在就讀的4年高中當中學生修讀20多門課就夠了,選擇的余地非常大。這就需要孩子們對自己的求學目的與未來發(fā)展有清晰的認識,選擇適合自己方向以及水平的課程。第四類,喜歡正面與肯定教育的孩子。美國老師普遍采用正面引導和肯定教育,她們總是不吝于表揚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再加上美國班級規(guī)模很小,每個學生從老師得到更多的關注。第五類,有特長、綜合素質強的孩子。美國的名牌大學們都非常看重有特長或者綜合素質強的學生,甚至超越了對學生成績的評估。因為對應的,很多私立學校也非常強調和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密切相關。為此,美國的私立高中們普遍具有非常多樣化的社團活動。包括運動(籃球、排球、曲棍球、網球、高爾夫、壁球、田徑、體操等)、音樂(器樂、合唱)、藝術(美術、雕塑、油畫等)、演講與辯論、劇本(戲劇與表演)、刊物編輯、社區(qū)服務、野外拓展等等數不勝數。這些活動能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和潛力的深度挖掘。因而,建議有特長的學生可以選擇以這方面著稱的學校。相信在這些學校里,孩子們能夠如魚得水,發(fā)掘和培養(yǎng)自己的長處,變得更加自信開心。同時,還可能因為自己的這些長處在申請名校時獲得不少加分。以前也曾聽很多專家傾向于認為內向的孩子不適合留學,但好多案例告訴我們,很多內向的孩子找到了適合他們成長的沃土后,與人交流、學習成績等方面都有了很多的飛躍。所以關鍵是要找到造成孩子內向的原因,而不能武斷、割裂地看問題。所以總得來說,對于一個孩子是否適合去美國上高中,還是需要全面的評估,不能一概而論。最推薦的做法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家長能帶著孩子親自走訪學校,和學校招生老師面談,并讓孩子參加學校的“體驗日”活動,和老師學生溝通交流,了解她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真正去體會孩子是否適合。如果因為條件限制,參加一些留學展會也是不錯的手段。期待通過這些手段,有更多的孩子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點和閃光點,有機會進入美國名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