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這樣的話的一般也不過去了美國top100,然后總是拿美國top20甚至top10去跟全世界比,其實自己真才實學真的是有限。為什么美國留學就高人一等?因為美國是世界第一的國家,而且最初的留洋派大都去了美國,美國留學也是最大的群體,回國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也就比較大。歸根到底還是我們自己對教育認知的觀念有問題。對于論壇很多關于澳洲大學的批評,無非來自于生源質量差和coursework水這兩個理由。我先說生源質量的問題,我一向是覺得用生源來評判一個大學好壞,是很可笑的做法,大家可以去查一下,95年以前,想出國的人,必須得審批,所以導致能有資格出去的名額很緊張(也造成了一批腐敗現(xiàn)象),我認識一個年級比較大的賓大博士,GRE都沒考,僅僅考了個托福,也被錄取了。所以其實當時只要你能有名額,錄取標準真的沒現(xiàn)在這么變態(tài),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中國人申請美國學校的很少,而眾所周知的是,美國和一些外國的大學其實錄取國際學生甚至每個國家的名額,都是有配額的,因為要保證校內文化的多樣性。而競爭小了,自然申請就容易了。所以一個大學的難申請與否,取決的并非大學的真實質量,而僅僅是申請的激烈程度。說到這里,大家應該明白一些了,首先第一,美國地杰人靈,獎學金相對也比較多,而本身國家的優(yōu)勢實在無可厚非,每一個清北的,985的,211的學生,自然首先考慮的便是美國了,所以導致了美國區(qū)的競爭慘烈無比,也造成了門檻高的假象。大家于是都會覺得,美國的大學就是好,所以難。而對于澳洲來說,它從來都是最優(yōu)秀的學生的第2甚至第3選擇,加上大家對于申請難,就是好學校的誤解,讓越來越多的好學生覺得去澳洲比較丟臉(中國人真的很好面子……),所以直接導致了澳洲的學校確實更難接收到中國最優(yōu)秀的生源,于是自然而然的,對于中國學生的門檻就愈加下降了(很多歐洲名門大學的對于中國人門檻相對低也是這個道理),但是這和大學本身質量下降沒有任何關系,相反,我覺得,這對于很多申請不到美國TOP的學生而言,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讓你接觸到世界一流的教育。其實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因為上述的原因,他們是遠遠不可能申請到美國TOP院校的,但是說句實在話拋開國家的因素不談,那些50名后的學校,真的沒有幾個有資格能在教育資源上,去和8大比肩而立的,更別談那些去了更爛美國院校的自費生們,歸根到底,人有自己的選擇,也許他們覺得美國機會會更多,但是我想說的是,今年美國入學的新生里,中國學生的比例空前達到了18.5%,也就是每5個新生,就有一個中國人,按照這樣的發(fā)展趨勢,可以想象在美國的工作機會競爭會有多么慘烈,尤其是在美國經濟這么不景氣的大背景下。而當他們回國來的時候,這么龐大的留美大軍隊伍里,恐怕也只有真正的TOP學生,才能受到名企雇主的橄欖枝,這和幾年前留澳大軍歸國的情況其實是一樣的,因為美國人現(xiàn)在就是在把教育產業(yè)化,除了最頂級的那么10,20個學校,現(xiàn)在美國就是海招華人的策略無非就是把澳洲的策略再用了1次而已,具體的情況,我相信各位留美同學們深有體會,我就不多說了。而對于澳洲飽守批評的masterby coursework,而言,我也想說明1點,現(xiàn)在去美國讀書的大軍里,95%都是自費生,95%里,有60%左右都是研究生里的master級別,而這個master里,90%以上都是自費的coursework形式的碩士(美國人只是不標明而已),至于論文問題,澳洲很多coursework一樣有。而對于會計這樣的特殊專業(yè),我只能告訴大家,去美國的,拋開高端的phd會計不談(會計phd是全美最難申請,畢業(yè)后待遇最好的項目之一,和會計碩士其實搭不上什么邊,美國的會計碩士其實也就是個職業(yè)培訓),會計碩士都是F2(陪讀簽證)的夫人們的第二選擇,正所謂陪讀的家人中,有頭腦一點的去讀個會計,沒頭腦的去讀個護理,這個門檻有多么低你是可以想象的到的。授課方式和澳洲的也其實沒有任何區(qū)別,大家都是去做個會計而已,你何必那么較真,何況澳洲還可以移民。而其他的master想轉入phd,其實也是很難的,因為在美國,成績優(yōu)秀,有志向做科研領域的學生,都會在本科階段直接申請phd項目,而相對對于科研沒有興趣,想對未來職業(yè)規(guī)劃進行一定程度擴展的學生,則可能會選擇master的項目(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很多master也是華人班的原因,因為不僅僅澳洲人,老美其實也是覺得本科生就足夠工作了,而比較少會去選擇coursework形式的master)。所以master和phd,在很多項目里。是不能互相轉的,因為從一開始,職業(yè)規(guī)劃和課程設置,都是不一樣的。(注意我不是說全部,就好像澳洲的coursework也不是全部都不能轉phd一樣,比如新南的master of engieering science extension,和澳國立的 master of computing honour 之類都是可以轉phd的一樣)。所以歸根到底,不存在誰高誰低,只存在哪個項目是最適合你的,如果你真心想以coursework作為擴展你未來職業(yè)的一個起點(某種意義上確實是個職業(yè)培訓),又或者說你想以它作為你移民的起點。我覺得它就是很好的選擇,這也是為什么也有很多牛人讀coursework的原因(從移民角度來說,我真心覺得你去美國讀個會計之類的碩士還不如來澳洲,當然有美國夢情節(jié)的人除外),因為研究類雖然所謂的“高端”,但其實并非人人都需要去讀,澳洲其實和美國一樣,如果你讀這1類,獎學金也是很多的,甚至還專門給你提供“研究類碩士”(雖然我一直覺得這是最蹩腳的學位,因為你做科研,一個碩士顯然是不夠的,而如果你1開始就沒資格去報phd項目,那我覺得可能你也不是很適合去做科研,雖然也有例外,但是具體原因我后面會談到)。問題的關鍵卻在于,就算給了你獎學金,讓你風光了,讓你不花錢了,但是如果讓你去做一個你本身就不是很適合的研究項目,最后的結果恐怕只是你浪費了你的青春,時間比金錢更寶貴,而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時間,卻沒有用在你最擅長的領域上。我在美國真的見過很多,在所謂名校里就讀的中國phd們,他們和美國人不一樣,美國人是在進入phd項目之前,就已經很明確的知道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一旦不喜歡,他們也會很干脆的quit掉(也不存在中國人悲劇的visa問題),這就是所謂的目的明確,而相當一部分的(注意,我沒說全部)的華人phd們,他們讀這個項目唯一的理由是,有錢,有獎,可以免費去美國去名校,因此當初不惜一切代價,去造假PS,研究經歷,也許造假說的過火了點,就說夸大好了。而就是因為這個動機不純的目的,導致他們很多人到了第3年,還壓根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興趣,或者自己真正意義上長遠的目標,他們的目標,也許就是在美國混1天是1天,混個學位綠卡,然后回國再開創(chuàng)事業(yè),但是其實真到那個時候,他們就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青春,真的不值得這樣揮霍。說了這么多,希望大家能參考一下這些意見,教育的本質,不在于你拿到一個學位后去作為你炫耀的資本,而在于你能從教育中去得到的知識和成長。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澳洲的很多學校,是足夠提供給你們這些的,更別談悉尼,墨爾本ANU這樣的優(yōu)秀學校,資源是提供給你們了的。就看你們自己會不會用,辱罵澳洲學校的那些人,我真心問你們,第一,你們到底有沒有來過澳洲?第2,如果你來了澳洲,你在你們學校的圖書館,各種就業(yè)中心,教授的辦公室里,逗留了幾分鐘?而對于真正利用了這些教育資源的同學們,我相信不管是美國,還是澳洲,是phd,項目,還是coursework,只要你們選擇了真正適合自己的項目,我相信,你們都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1. 關于總體教育水平。美國教育的整體水平比澳洲好,這是不用討論的話題。100%的正確。用美國的top20跟澳洲的top8是沒有可比性的。對于中國學生而言,能去美國前20卻選擇來澳洲的學生是極少的。But以此來討論澳洲的學校是渣,我是不同意的。times有名的把美國學校往前排的一個排名,如果去看QS跟ARWU的排名,澳洲前八的大學基本都可以進入世界前100. 因此,我不認為澳洲top8 是渣。而說8大以外的大學是野雞大學,我必須說,這是一個非常武斷,無知,自以為是,和不負責任的判斷。在澳洲,8大以外的大學的一些專業(yè)也是很值得去學習的,我采訪過的一個澳政府高官就是從澳洲一所四星大學畢業(yè)的,并且他非常以自己的母校驕傲。當然三星之后的大學的教學資源就確實是差很多了。
2. 關于學生質量。澳洲對于中國留學生的錄取條件相較美國而言比較低,這是事實(基于不需要靠GMAT,GRE,跟SAT等)。所以入取的中國學生的整體質量,相對較低。But以“中國留學生的質量”來判斷一個學校的好壞,也是非常武斷,無知,自以為是,和不負責任的。我身邊有考上劍橋卻因為學費太貴而放棄的澳洲本地的同學,有從韓國精英高中畢業(yè)拿到諾貝爾獎得主授予的獎學金來學neuroscience的同學,也有在哥倫比亞當了20年法官,移民來澳洲之后決定重讀澳洲法律的中年男子。澳洲大學里什么人都有,門檻不高讓你進來了,是你的機會,好好努力把自己放到那些牛人的圈子里,才是你應該做的。以“中國學生的質量”來判斷一個學校甚至一個國家的教育,是非??尚Φ摹!白鹬貍€人,不要以偏概全”這個最基本的西方理念。
3. 關于來澳洲肯定是為了移民澳洲移民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比較容易,是事實。But來澳洲肯定是為了移民這么絕對的句子你也敢講么?不值一辯。起碼我不是??偨Y大部分中國人一路中考高考過來,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式:“容易進的學校就是壞學校,越難進就越好”。但西方并不是這樣認為的。用更科學的眼光來看,學校的好壞,取決于很多變量,錄取難度體現(xiàn)了這個申請這個學校的人數,是一個重要指標,但單單以這一個指標來判斷一個學校的好壞是不會被澳洲人英國人或美國人接受的。西方的理念是,“你從這個學校畢業(yè)之后有多牛,這個學校給了你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看一個學校的知名校友,或者該學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率和平均工資,是比入學難度更好的判斷標準。話說回來,美國頂尖跟澳洲頂尖,是沒得比的。澳洲top8是絕對比不上美國top20的。如果你們收到了美國top20的錄取,如果沒有特殊原因,可以不用考慮澳洲。但是這并不證明澳洲的頂尖大學很爛。除非你判斷好與爛的標準是全球前20。我并不否認澳洲大學存在產業(yè)化的問題,但是個人的成功還是取決于你自己。既然出國了,就不要只把自己當成“中國留學生”,去跟local競爭,跟其他各國的牛人競爭,這在哪個國家都試用。加油吧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