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華東五校+人大。
如果按高考錄取分數(shù)來看一般排名是清華,北大,復旦,上交,人大,浙大,中科大,南大。
中國八大名校急求答案,幫忙回答下
清華北大+華東五校+人大。
如果按高考錄取分數(shù)來看一般排名是清華,北大,復旦,上交,人大,浙大,中科大,南大。
大學本地招生比例以及所在省市考生考取該校的難度(按入學門檻排序)本地生源比例 本地Top生源 本省市N(= )人中能夠考上1人 中國科技大學 9.9% 0.1% 1000 南京大學 40.6% 0.5% 200 北京大學 15.2% 0.9% 111 清華大學 10.6% 0.9% 111 中國人民大學 8.7% 1.7% 59 浙江大學 53.3% 1.9% 53 復旦大學 43.8% 2.7% 37 上海交通大學 37.7% 3.2% 31說明: 1、對于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由于本省市生源構(gòu)成了學校生源的主體,因此本省市生源對學校的整體生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2、外省市的生源情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一個20-30萬考生的省份通常可以錄取到名次在200-300以前的學生,整體錄取率基本上約為0.1%,即1000人中1人可以考上。中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通??梢凿浫〉矫卧?00-600以前的學生,整體錄取率基本上約為0.2%,即500人中1人可以考上。各個名校在外省市基本上都存在很高的門檻。 3、綜合生源地區(qū)構(gòu)成以及入學門檻情況,大致可以得出八所大學整體生源質(zhì)量的排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 4、華東其他四校的生源質(zhì)量不可能高于科大。以復旦為例:不否認復旦在有的省市錄取分數(shù)很高,但其錄取的本地生源高達43.8%,那么錄取分數(shù)線必定大大降低。另外,復旦的投放名額很極不合理,如在中國第一人口大省、生源強省河南,科大投放了近百個招生名額,而招生規(guī)模是科大3倍的復旦只投放了區(qū)區(qū)26個名額,把大量的名額留給了上海本地考生,其全國平均錄取分數(shù)線必然很低。單就分省比較,復旦也沒從科大身上占到便宜。有幾個省份甚至與科大有100多分的懸殊。按本省市錄取比例排序本地生源比例 本省市高考人數(shù)(萬) 中國人民大學 8.7% 11.5 中國科技大學 9.9% 42 清華大學 10.6% 11.5 北京大學 15.2% 11.5 上海交通大學 37.7% 11 南京大學 40.6% 48 復旦大學 43.8% 112 八大名校入學門檻、生源質(zhì)量的比較 ===浙江大學 53.3% 31本省市相對錄取比例對比值(本地生源比例/本省市高考萬人數(shù)) (這個數(shù)字對于衡量招生的地區(qū)均衡性具有最實質(zhì)的意義,此中比值越低的大學,越具有地區(qū)公平性)本地生源比例 本省市高考人數(shù)(萬) 本省市錄取比例值 中國科技大學 9.9% 42 0.24 中國人民大學 8.7% 11.5 0.76 南京大學 40.6% 48 0.85 清華大學 10.6% 11.5 0.92 北京大學 15.2% 11.5 1.32 浙江大學 53.3% 31 1.72 上海交通大學 37.7% 11 3.43復旦大學 43.8% 11 3.98具體在
中國科技大學
20世紀50年代,中國當時的科技力量和綜合國力十分薄弱,難以適應國家發(fā)展和國際競爭的需要。作為全國學術(shù)科研中心的中國科學院雖擁有眾多的高級科學人才,但急需補充優(yōu)秀的后備力量,特別是國內(nèi)新興技術(shù)學科方面的尖端科技人才。
而當時從高等學校分配的畢業(yè)生,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都難以滿足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利用中國科學院自身優(yōu)勢,創(chuàng)辦一所培養(yǎng)新興、邊緣、交叉學科尖端技術(shù)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學,就成為科學院領(lǐng)導和許多科學家的共同構(gòu)想。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是中國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祥地之一,是哈佛大學白碧德主義影響下的中國“學衡派”的雅集地,被譽為“中國科學社的大本營和科學發(fā)展的主要基地”,是“985工程”首批九所高水平大學中唯一未合并其他院校的高校,堅持“內(nèi)涵發(fā)展”,贏得社會“中國最溫和的大學”之美譽。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最早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思想,是創(chuàng)建中國***的重要基地之一。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于1911年,校名“清華”源于校址“清華園”地名,是清政府設(shè)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于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南遷長沙,與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
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diào)整后成為多科性工業(yè)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fā)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學校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陜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lián)合大學和華北大學。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通過了《關(guān)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的決定》。
1950年10月3日,以華北大學為基礎(chǔ)合并組建的中國人民大學正式開學,成為新中國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guī)大學。1954年,被確定為以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大學和首批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被確定為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shè)名單。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chuàng)立于1897年,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1937年浙江大學舉校西遷,在貴州遵義、湄潭等地辦學,1946年秋回遷杭州。
1952年,浙江大學部分系科轉(zhuǎn)入中國科學院和其他高校,主體部分在杭州重組為若干所院校,后分別發(fā)展為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和浙江醫(yī)科大學。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實現(xiàn)合并,組建了新的浙江大學。
復旦大學
1951年,應陳望道校長之請,毛澤東**為復旦大學題寫校名。復旦接到題名后,放大復制成校門匾額、縮小復制后用于校用信封、信箋、?;?、畢業(yè)證書封面等,原跡請榮寶齋精裱后珍藏于校檔案館。
上海交通大學
學校創(chuàng)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多個源頭之一;1911年更名為南洋大學堂,1929年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1949年更名為交通大學。
1955年,學校遷往西安,分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兩部分獨立建制,上海部分啟用“上海交通大學”校名;1999年,原上海農(nóng)學院并入;2005年,與原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合并。
擴展資料:
"建筑老八校"的八所高校為: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哈爾濱建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重慶建筑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被稱為“建筑新八?!钡陌怂咝J钦憬髮W、湖南大學、沈陽建筑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深圳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