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究竟誰是中國第一所大學仍存爭議一樣,中國的第一個大學校訓也是有待進一步考證的。
但是很顯然,肯定是外國人創(chuàng)辦的教會大學。筆者以為,很可能是圣約翰大學。1879年美國基督教圣公會設(shè)立圣約翰書院,1892年,院長卜舫濟籌款在圣約翰書院添設(shè)大學部,三年后有了首屆大學畢業(yè)生三名,但是直到1905年才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條例正式組建為圣約翰大學。在更名的同時也明確“Light and Truth”(光與真理)為該校校訓??墒恰肮馀c真理”在圣約翰書院時期即為校訓,所以,“光與真理”作為大學校訓,是應當以開設(shè)大學部的1892年算,還是從正式更名的1905年算,有待商榷。如果這所大學的校訓不能算最早的話,就應該算在1901年3月由美國監(jiān)理公會正式辦起的東吳大學了,這所通過學習圣約翰大學辦學經(jīng)驗創(chuàng)立的大學,在創(chuàng)辦之時即提出了一個英文校訓:“Unto a Full Grown Man”(為社會造就完美的人格)。至于中國人自己辦的大學,較早確立校訓的有這么幾所:南京大學的前身,1902年由兩江總督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三江師范學堂,在1906年更名為兩江師范優(yōu)級學堂時,主持學校的李瑞清就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作為校訓。不過,根據(jù)當時實行的“癸卯學制”,這兩所學堂還都算不上是大學,只是到了1914年,兩江師范優(yōu)級學堂改名為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才勉強稱得上大學。這時江謙出任校長,明確校訓為:“誠”。1914年,名副其實的大學——北洋大學,趙天麟出任校長,提出“實事求是”的校訓。同年冬,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以《君子》為題作演講,“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此后成為校訓。何時確認沒有記載,但在1917年清華大學修建大禮堂時,將此八字嵌入?;崭邞掖蠖Y堂正額,可以證明確認時間最遲就在這一年。1917年11月,在武昌的私立中華大學由創(chuàng)辦人陳宣愷的兒子陳時繼任校長之后,為學校制立了校訓“成德、達材、獨立、進取”。而在這之前,中國并沒有“校訓”的說法,這是個舶來品。而《弟子職》,雖無“校訓”之名,但已初具校訓之實。另外有記載以來最早、比較正式的“校訓”,這個叫做“學規(guī)”。據(jù)學者考證,是南宋朱熹于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所撰寫的《白鹿洞書院學規(guī)》(又稱《白鹿洞書院揭示》)。這個“學規(guī)”對后世影響深遠,其主要內(nèi)容可以概括如下: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恿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處事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