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得孫河風景和象征性建筑有自由女神像中央公園附近的里弗賽得教堂哥倫比亞大學圣約翰教堂紐約市立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自然博物館和海登博物館亨特學院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卡內基音樂廳洛克菲勒中心紐約公共圖書館還有帝國大廈華盛頓廣場紐約大學世界貿易中心克林頓堡等風景和象征提起哈得孫河,大概沒有多少人知曉。
但提起紐約,卻是如雷貫耳。世界上每一座偉大的城市,必有一條偉大的河流孕育和滋養(yǎng)。如泰晤士河孕育了倫敦、塞納河滋養(yǎng)了巴黎一樣,正是哈德孫河的哺育,才有了紐約的繁榮和昌盛。站在新澤西洲哈德遜河西岸,遙望高樓林立的曼哈頓,我以為中間相隔的這一片藍色的浩浩蕩蕩的水面就是大西洋了。John先生風趣地告訴我,這就是紐約的母親河哈得孫,大概是紐約的名氣太大了,人們往往只知其子而常常忽略其母。說起哈得孫河,John先生娓娓地向我談起一段探險故事來。17世紀初,英國人亨利·哈得孫企圖尋找一條通往中國的航道。在1607年經歷了一次失敗的探險之后,這位倔強的英國人于1609年早春,駕駛著西印度公司專門為他裝備的“半月”號多桅帆船進入巴倫支海,受到冰阻后退而朝西南方向航行,穿過北大西洋海域,在北緯44°附近沿北美海岸尋找通往太平洋的航道。他們來到北緯40°的一個“海灣”,也就是今天哈得孫河入海口的紐約灣。哈得孫誤以為這就是通往中國的河口,便興奮地溯河而上,行至200公里,仍沒有發(fā)現通往中國的航道,哈得孫只得遺憾地返航回了歐洲。后來人們?yōu)榧o念這位探險家,將這條河流命名為“哈得孫河”。哈得孫河發(fā)源于阿迪龍達克山脈中的馬爾西山,長約500公里,南流至紐約市注入大西洋。沿哈得遜河溯源北上,有運河通至伊利湖、安大略湖和圣勞倫斯河,使得大量的鋼鐵、汽車零件、建筑材料、石油產品、糖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入美國北部的五大湖區(qū),刺激了整個大湖區(qū)的商業(yè)成長。而五大湖區(qū)豐富的農副產品也通過哈得孫河運往紐約,又使紐約衣食無虞。哈得孫河入海口水道狹長,水深30多米,深切海底,遠達240公里,為世界著名的海底谷地之一。河口構成紐約港的主要部分,每年平均有4000多艘船舶進出。作為紐約的母親河,哈得遜河在旱季每天向紐約市輸送1千萬加侖的飲用水,成為紐約市用之不竭的城市供水水源。由于聯邦凈水法案的實施,使得哈得孫河得到了有效保護,水質清亮潔凈。目前紐約市市長政府間水資源供應協調小組和紐約市政府環(huán)境部一起,正在計劃加大開拓哈德遜河對紐約市的水資源供應。哈得孫河對于美國而言,不僅是物質層面上的,更是美國人精神的家園。18世紀前的美國人,大部分時間都忙于在荒野上奮斗,以圖生存。到了19世紀,他們在生產斗爭中獲得了勝利,于是對大自然的一種懷舊和浪漫的情緒便油然而生。以T.道蒂、A.費希爾等為代表的一批畫家以紐約為基地,以哈得遜河沿岸風光為題材,描摹和創(chuàng)作風景畫,形成了著名的哈得遜河畫派。哈得遜河畫派也稱為美國風景畫派,它的形成標志著美國美術開始擺脫歐洲的影響,逐步顯露出了自己特有的藝術品格。哈得遜河畫派第三代畫家在上世紀70年代成熟,畫家用印象主義畫法作畫,繪畫技巧日趨純熟,個性鮮明,更加富有詩意,出現了一批如G.英尼斯、A.H.懷安特等為代表的、能深刻反映哈得遜河風情和美國人民現實生活及思想感情的藝術家。望著像天色一樣蔚藍明凈、錦緞般閃著銀色光輝的哈得孫河,以及河對岸像停泊在水面上的巨輪一般的曼哈頓,我不僅陷入沉思。距今500多年前,整個美國東海岸還處于一段洪荒的歲月,眼前的紐約只不過是哈德遜河注入大西洋河口海灣上的一片海灘和幾座荒涼的島嶼。歲月悠悠,哈得孫河日復一日地流淌,潮起潮落,滄海桑田,竟在幾百年的時間里孕育出這樣一個令世界矚目的亮麗的城市來。這不能不說是哈得孫河的驕傲。當你驚詫于紐約的繁華時,千萬不要忘記顧盼一下這條給予紐約以生命、靈氣和韻味的哈得孫河。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