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化學家們對燃燒的解釋,他們認為火是由無數(shù)細小而活潑的微粒構成的物質實體。
這種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結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離方式存在。大量游離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顯的火焰,它彌散于大氣之中便給人以熱的感覺,由這種火微粒構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
麻煩解釋一下燃素說.求高手給解答
三百年前的化學家們對燃燒的解釋,他們認為火是由無數(shù)細小而活潑的微粒構成的物質實體。
這種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結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離方式存在。大量游離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顯的火焰,它彌散于大氣之中便給人以熱的感覺,由這種火微粒構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
燃素說是一種[[化學史]]上解釋物體[[燃燒]]的一種[[學說]]。這種觀點認為,燃燒是一種分解過程,[[物質]]燃燒時釋放出一種叫做”[[燃素]]”的東西。它產生于[[17世紀]]。是古代化學的最后形態(tài)。最早,醫(yī)療化學家們曾經設想化學物質含有三大[[元素]]:[[硫]]為易燃的元素,[[汞]]為流動性和揮發(fā)性的元素,[[鹽]]為固定和不活動的元素。17世紀,[[美因茨大學]]的一個醫(yī)學教授約欽姆 貝歇爾(Joachim Becher)略微修改了醫(yī)療化學的學說,于[[1669年]]主張固體的泥土物質一般含有三種成分:#“石土”,存在于一切固體中的一種固定的土,相當于
十七世紀德國化學家貝歇爾的著作《土質物理》一書中,對燃燒作用有很多的論述。他被認為是與施塔爾共同創(chuàng)立燃素說的人。他認為燃燒是一種分解作用,動、植物和礦物燃燒之后,留下的灰燼都是成分更簡單的物質。因此,按照他的理論,不能分解的物質尤其是單質,當然不會燃燒。貝歇爾的理論中提出了一種“油土”的概念,即相當于以后的所謂“燃素”,因此貝歇爾可以說是燃素學說的第一個發(fā)起人。不久后,普魯士王的御醫(yī)、德國化學家施塔爾總結了燃燒中的各種現(xiàn)象及各家的觀點之后,于1703年更系統(tǒng)地闡述、發(fā)揮了燃素學說。按照燃素說,燃素充塞于天地之間,流動于雷電風云之中。在地球上,動、植、礦物中都含有它。大氣中含有燃素,因而會在空氣中引起閃電,而使大氣動蕩不已;生物含有燃素就富有生機;無生命物質含有燃素,就會燃燒。燃素不僅具有各種機械性質,而且又像靈魂一樣,本身就是一種動因,是“火之動力”。物體失去燃素,變成死的灰燼,灰燼獲得燃素,物體又會復活。燃素說解釋燃燒現(xiàn)象時,認為一切與燃燒有關的化學變化都可以歸結為物體吸收燃素與釋放燃素的過程。鍛燒金屬,燃素從中逸去,變成煅渣;煅渣與木炭共燃時,又從木炭中吸取了燃素,所以金屬重生。燃燒硫磺,燃素逸去,變成硫酸;硫酸和富含燃素的松節(jié)油共煮時,又從松節(jié)油中奪回燃素,于是硫酸還原成硫磺。石灰石經與煤炭一起煅燒,從中吸收了燃素而變成了苛性石灰,但石灰與燃素結合不很牢固,放在空氣中時燃素就會慢慢跑掉,于是又會復原為石灰石,苛性也隨之消失。在燃素說者看來。物體中含燃素越多,燃燒起來就越旺,例如油脂、炭黑、硫、磷就是極富含燃素的物質;否則就相反,石頭、木灰不含燃素,因此就不會燃燒?!叭妓亍钡暮x似乎很與波義耳的“大微粒”相象,但要知道。他們兩方對金屬煅燒過程的解釋卻恰恰相反,按燃素說,其過程可以下式表示:金屬一燃素=煅灰。燃素說的這些說法曾足以說明當時所知道的大多數(shù)化學現(xiàn)象,雖然在某些場合不免有些牽強附會,由于大多數(shù)化學現(xiàn)象在燃素的基礎上得到了統(tǒng)一的說明,因此很快得到當時許多化學家的相信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