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淺海的海底,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美麗的珊瑚和各種各樣的魚類、海藻,但是,當潛入到一定深度后,海底是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見的,只有借助燈光,才能看到周圍的一小片。
如果想要下潛到數(shù)千米的大洋底,是要有特殊裝置的,沒有特殊裝置是難以完成的。大洋深處壓力是非常巨大的,大到出乎我們的想象。海水每加深10米,壓力就會增加一個大氣壓。在1000米深海處將有100個大氣壓,若將一塊木頭放在此處,它會被壓縮得使體積減少一半,這樣,它便會下沉到海底而浮不起來;若一只鐵箱子沉到這樣深的海底,也會被壓碎。大家看到的潛水員,頭戴面罩,腳上有腳蹼,身后還背著氧氣瓶,他們潛到100米的深處,就很不容易了。要是再有潛水服,也不過只能潛到300米海水深處。要想潛到海底,只有借助深海潛水器。只有借助深潛器,人們才能漫游深海。乘坐在潛水器里,透過窗口(當然這窗戶玻璃得抗壓性極強),借助燈光,可以看到海底的種種奇觀。潛水器是帶有動力系統(tǒng),可以在海底行進,并可用機械手采集標本的潛水工具。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就乘坐潛水器對大洋底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研究,尤其是對大西洋的中央裂谷的考察更為詳細??茖W家們考察區(qū)的中央裂谷水深2800米左右,裂谷的底寬不到3000米。在裂谷底有許多很深的裂隙。在裂谷軸部的裂隙,寬度較小(約幾厘米),向兩側裂隙寬度增大,可達幾十米。在裂谷底還發(fā)現(xiàn)有斷裂,其斷裂距離可達幾百米。這些裂隙和斷裂都平行于裂谷延伸,仿佛要把洋底拉開。這里沉積物較少,順著裂谷軸線,分布著一些呈盾形和錐形的火山小丘。在這些地方,科學家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熔巖,就是火山物質噴出后冷卻形成的巖石,有的像薄水泥板,有的像圓管,還有的像海綿。海底熔巖經(jīng)常形成直徑0.5~1米的被稱為“枕狀熔巖”的球狀物。經(jīng)分析,這些巖石樣品的年齡還不到1萬年。日本海洋研究開發(fā)機構和靜岡大學組成的聯(lián)合科考隊,曾乘“深海6500”號潛水調查船,用聲波探測對東太平洋秘魯海域南北長40千米,東西寬15千米處進行考察。在中央海脊以西深約3400米的海底發(fā)現(xiàn)了世界最大的海底熔巖流遺跡。熔巖流的面積約340平方千米,厚度在100米以上,靠近海脊內(nèi)側的厚度高達300米,推定噴出的熔巖量為19立方千米,是現(xiàn)在地球1年巖漿噴出量的4~5倍。而目前為止,人類發(fā)現(xiàn)的有史以來最大的熔巖噴發(fā)是冰島的拉紀熔巖,體積為12立方千米。日本的這次發(fā)現(xiàn)的熔巖不但改寫了海底熔巖流的紀錄,而且發(fā)現(xiàn)了古典板塊構造理論沒有記述的地球上最活躍的生成板塊的東太平洋海底隆起火山活動。如此大規(guī)模的熔巖流是改變地球表層環(huán)境的重要因素,受到了科學家極大的重視。從熔巖流的規(guī)模和形態(tài)分析,可能是10年左右的短期間內(nèi)在海洋中噴發(fā)巨大的熱量和火山氣體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