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蘭博士在甲骨文研究中的重要貢獻,便是參預整理和編撰《英國所藏甲骨集》。
自1899年殷墟甲骨文發(fā)現(xiàn)未久,便引起一些外籍人士的興趣,部分甲骨在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德國、前蘇聯(lián)、瑞典、瑞士、法國、新加坡、比利時和朝鮮等12國共藏約26700片,約占甲骨收藏總數(shù)15萬多片的18%。其中,收藏數(shù)量較多的是日、加、美、英四國,而前三國的甲骨已有拓本發(fā)表,唯英國付諸闕如。學者們研究英國所藏甲骨,依據(jù)的是《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The Couling—Chalfant Collection of Inscribed Oracle Bone,1935,上海,)》和《金璋所藏甲骨卜辭》(The Hopkins Collection of Inscribed Oracle Bone,1939,紐約)兩部摹本及以照片形式發(fā)表的亞士摩蘭博物館所藏三十四片中的八片。這兩部摹本摹寫失真,《金璋》中的甲骨文摹片又比原來稍有縮小,使學者難以將其與別的甲骨拼合。此外,二書尚有漏字、甲骨倒置、缺反面文字和骨臼文字等問題,而且有相當數(shù)量的英國所藏甲骨未囊括其中。多年來,海外的甲骨研究一直以此為憾。1982年始,艾蘭博士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專家李學勤、齊文心合作,對英國所藏甲骨進行調(diào)察和施拓,拓集英國十一個公私單位所藏約3000片甲骨,經(jīng)過辨?zhèn)?,略去全偽和字跡不清的殘片,選用甲骨凡2674片收入《英國所藏甲骨集》(Oracle Bone Collections in Great Britain),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為圖版,下編為釋文和附錄,于1985年和1991年由中華書局陸續(xù)出版。其中,除了摹本中已發(fā)表過的1649片外,增加了1025片前此未曾發(fā)表過的新材料。據(jù)該書所附分期分類表看,這些甲骨有66%屬于董作賓劃分的第一期,這期甲骨是商朝占卜內(nèi)容最為廣泛的時期,價值也最大?!队丶坠羌返膯柺?,為研究和澄清甲骨學和商史中的一些疑難問題,提供了信而可征的新材料,其學術價值是顯見的。除了參加整理和編撰《英國所藏甲骨集》外,艾蘭博士在甲骨研究上的另一貢獻,便是采用新的技術和手段來鑒定甲骨。艾蘭博士以攝影機加于顯微鏡上拍攝甲骨單字或局部,通過顯微放大顯示出了刻道的形態(tài),弄清了用刀刻劃的次數(shù)及筆劃的先后,從而為真字和偽刻字的比較提供了更科學的手段,某些疑難問題由是得到重新檢驗和解決。關于契刻的刻刀,關于卜辭與兆的時間先后,關于筆劃的方向和順序,關于刻手與貞人等,都可以通過顯微照片得到解決。此外,通過顯微照片還能就甲骨分期和書體的演變及偽刻等問題提供確鑿的根據(jù)。當然,艾蘭博士經(jīng)由甲骨顯微照片所得出的上述結論尚不全是定論,還有進一步研討的余地。然而,她這種顯微放大的方法無疑是甲骨研究中方法論意義上的重要突破。 除了在甲骨學方面的貢獻外,艾蘭對中國青銅器也頗有研究,她曾同李學勤合著《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一書。在該書“附論”中,艾蘭就西方漢學界對中國青銅器的研究進行了詳盡的回述,且論列得失,多所獲得。艾蘭教授對中國青銅器的研究是以對西方漢學及藝術史的通盤了解和獨特審視作為其理論的鋪墊,提出的一些結論往往使人感到新穎且厚實。1992年,當時就職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 SOAS) 的艾蘭( Sarah Allan) 博士主編了一本反映中西方研究中國商周青銅器最新成果的論文集《中國早期青銅禮器的釋義問題》, 其中艾蘭本人撰寫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青銅器》一文, 對20世紀西方學術界研究中國青銅器的歷程作了系統(tǒng)回顧與展望,揭示了西方學術界研究中國青銅器和中國早期文明中的宗教信仰和藝術傳統(tǒng)的基本歷史和趨勢。竹簡《太一·水·郭店<老子>》論文中,艾蘭認為,在《太一生水》的宇宙論中,道作為以水為原型的抽象概念,被名作太一。太一是北極星與北極星之神,是一個作為水之來源的宇宙現(xiàn)象,而水則是此后萬物的本源?!短簧菲疤弧蹦耸恰暗馈钡膭e名,是作為宇宙中心的北極,是宇宙之水的不竭源泉;道的哲學概念即植根于從自然之源中源源不斷流出的水的隱喻。艾蘭的論文正是利用西方學術界關于“喻象學(metaphorology)”的最新理論,進一步對中國早期思想中的喻象思維和隱喻應用作出分析。陰陽五行說的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間建立一種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亦體現(xiàn)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中國古代哲學術語中存在大量以自然物為比喻和形象化的描述,許多抽象的概念往往是跟特定的具體形象和文化背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艾蘭對水、植物這類自然現(xiàn)象與哲學里的道、無為、天命、本性等概念的關系做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一組與陰陽五行相關的自然“喻象(metaphor)”在陰陽五行說之外的哲學含義。她還觀察到中英文在對譯某些哲學名詞時的困難反映了中西思維的一些本質區(qū)別。 《世襲與禪讓》原是艾蘭教授的博士論文。1970年開始寫作該文,1974年交付加州伯克利大學。1981年,該文稍做修改后出版。寫作本書的想法最初源于她的分析有關周初太公望的傳說的碩士論文。在那項研究中她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文獻,尤其是哲學著作中,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常常作為同一主題的例證被加以討論,例如:開國君王的相,周代的太公望和商代的伊尹常被組合在一起;又如:夏末代王桀和商末代王紂。這些人物又有可能同與其相對的人物進行比較,例如:太公望與周滅商后拒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齊相比照,或者桀和紂同湯和文王相比照。因此,她決定對有關從堯到舜直到周初的統(tǒng)治權轉換的傳說人物進行綜合性研究,依據(jù)早期文獻來確定不同人物之間的概念性關系。她出色地借鑒了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的結構主義理論與方法,把中國古典文獻中有關堯、舜、禹、啟直至商、周王朝的建立的歷史傳說當作一種觀念運動所產(chǎn)生出來的歷史來作全新的考察,從而揭示出隱藏在傳說背后的深層結構,顯示出歷史的本來面目。當代西方的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是一種涉諸語言學、文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結構主義認為,結構由許多成分組成,這些成分之間的關系就是結構。結構主義又把結構區(qū)分為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前者指現(xiàn)象內(nèi)部的聯(lián)系,只有通過模式才可認識,后者指現(xiàn)象的外部聯(lián)系,通過人的感覺便可知道。結構主義者強調(diào)事物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深層結構。簡言之,“我們可以把結構主義的影響看作象X射線,透過表面上獨立存在的具體客體,透過以要素為中心的世界去探究關系的世界。”在《世襲與禪讓》中,艾蘭指出,中國古史的記錄方法隨著哲學觀點的改變而規(guī)律性地改變著,上古帝王“堯”跟“舜”之間的關系有禪讓、篡位或簡單地只是眾望所歸,這全因作者不同而有異。而且,歷史傳說的功能跟神話的功能一樣,都是為了調(diào)解一種固有的社會沖突。在圍繞著權力交替的那些傳說來看,里面總是貫穿以世襲還是以德性來治理天下,為一人之家還是為更大的社會集團這種典型的沖突。這里所謂“德性”,基本上反映了較大的共同體或國家的要求,其有時與一己之家或血緣組織的利益相沖突。而“世襲”則是為了維護家庭或血緣組織彼此區(qū)別的社會所固有,但對于復雜的政治和社會組織而言則尤為重要。在中國傳統(tǒng)上定居的農(nóng)業(yè)社會,由于復雜的血緣組織系統(tǒng)與君主世襲而官吏不世襲的政治組織共存,這種對立就異常重要了。世襲與德性是中國古代王朝傳說的主題。這里,艾蘭博士揭示了古代作者是如何把一個傳說跟一個時代掛鉤,及又是怎樣去復述另一個時代的傳說?!妒酪u與禪讓》是借用結構主義方法來研究中國遠古傳說的一部成功之作。在該書中,作者所關注的并非神話傳說的歷史發(fā)展或歷史真實性,即古代文獻中的歷史是真抑或是偽,而是早期作者如何運用“歷史”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此外,她的主要依據(jù)不是大篇幅的、具體的神話描寫,而是那些哲學家總結其要義的簡短句子。這樣,她得以在古代作者自己所描述的關系的基礎之上建構傳說人物之間的關系體系。本書共七章,作者在第一章里,提出問題,展開理論探討。第二章至第五章,對圍繞權力轉換關鍵時期的五套傳說系列分別進行討論,并且用圖表說明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與事件之間的關系,其中包括:
①從堯到舜的權力轉換;②從舜到禹的權力轉換;③啟的繼位和第一個世襲王朝——夏的建立;④商王朝的建立;⑤周朝的建立。第六章討論的是哲學文獻——《墨子》、《論語》、《孟子》、《荀子》、《韓非子》和《莊子》,通過對它們的分析研究來判斷是否在這些歷史記述中暗含著與某種特定的哲學觀點相一致的轉換模式。第七章僅對中國后期神話傳說的重要性進行簡要探討。所討論的主題和要點,雖然在漢代和漢代以后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仍然顯現(xiàn)出與以前大體相似的情況,繼續(xù)對中國歷史、歷史編纂工作和歷史題材的小說產(chǎn)生著影響?!洱斨i: 中國早期的神話、藝術與宇宙》 (The Shape of the Turtle: Myth, Art and Cosmos in Early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