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shù)的牛津,科學的劍橋”―――一方是人文科學家,另一方是自然科學家,這似乎是很多人心中固定的公式。
劍橋大學類似中國的清華大學,以理工科著稱,出了7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而牛津大學則和國內(nèi)的北京大學一樣,以文科著稱。牛津劍橋之爭由來已久,但競爭未必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guān)系,它也可以開創(chuàng)一種雙贏的局面。生命是需要對手的,沒有對手就不可能成長?;蛟S正是這幾百年來互不服輸?shù)母偁帲糯偈惯@兩所世界名校不斷發(fā)展。“泰晤士河上的羅密歐與朱麗葉”3月末一個周日的傍晚,我收到一位同學的E-mail,主題只有一個詞兒:hooray(萬歲)!打開一讀才知道,原來在第150次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中,劍橋代表隊以6個船身的優(yōu)勢率先抵達終點,使牛津蟬聯(lián)三連冠的夢想化為了泡影。“你真的應(yīng)該來親眼見見那樣激動人心的場面,簡直扣人心弦!”同學不無遺憾地感嘆。我那時正忙著做論文,只能在網(wǎng)上看實況轉(zhuǎn)播。對于熱愛體育運動的英國人而言,牛劍兩校的劃船賽將激情與活力帶給這個島國的居民,堪稱全國的一次盛大的體育嘉年華。每年春天的這個時候,牛劍兩校的體育精英就在這藍色的泰晤士河上一決高下。牛津的選手身著深藍色的賽服,而劍橋的選手則身著淺藍色的賽服。“一百五十次,所有的槳同一頻率劃動,驚擾了泰晤士河平日的寧靜;同樣數(shù)量的眼睛注視同一前方,同樣數(shù)量的手臂疾速揮舞,同樣數(shù)量的肺同一頻率呼吸……”阿恰巴德 麥克拉倫描寫的這幅景象在這藍色的泰晤士河上反復(fù)重現(xiàn)。英國媒體將他們比作是“泰晤士河上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深藍和淺藍早就不是一場簡單的比賽,它已沉淀為牛津和劍橋人的集體記憶。有人說,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是英倫三島上兩個最不同尋常的地方。從倫敦出發(fā),車行向北一個半小時可以抵達劍橋,向西一個小時可以到達牛津。這兩座小城相距約150公里,但人們經(jīng)常同時提起它們,英語中因此有了“Oxbridge”(牛劍)這樣的合稱詞匯。在英格蘭民族的精神地圖上,它們出類拔萃,同時又深受歡迎。“牛劍”就像希臘神話中,變成雙子座的兄弟卡斯特和波魯克斯一般,永不離散。它們是英倫大學中無與倫比的星辰,幾百年來,燦爛迷人的光芒始終耀眼。“牛津是劍橋的母親,劍橋是哈佛的媽媽”劍橋大學的歷史比起牛津大學要晚了60年。牛津大學成立于1168年。1209年,牛津的一位學生在練習射箭的時候?qū)㈡?zhèn)上的一名婦女誤殺,從而激化了早已蘊含在牛津市民與學生、學者之間的矛盾,兩名學者竟然被當眾吊死。整個牛津人心惶惶,學校停課,有教師和學生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逃離牛津。他們來到劍橋,發(fā)現(xiàn)這個寧靜的小鎮(zhèn)十分適合學習和研究。他們在當?shù)亟虝膸椭略趧优园矤I扎寨,潛心文化傳播和學術(shù)鉆研,從而開創(chuàng)出一片新的學術(shù)天地。有趣的是,美國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學竟然是劍橋的派生體。1637年,劍橋大學伊曼紐學院的畢業(yè)生約翰 哈佛移民美洲。在去世前,他將自己一半的產(chǎn)業(yè)和圖書館捐獻出來,建立了哈佛學院,形式完全仿照伊曼紐學院。以后便發(fā)展為哈佛大學。而哈佛所在的小鎮(zhèn),也被命名為Cambridge,為了區(qū)別于英國的劍橋,中文譯名稱為“坎布里奇”。對此,有人打趣說:“一只不錯的英國老鳥孵化出美國的巨鷹來。”每一年,都有許多哈佛畢業(yè)的本科生申請來劍橋讀研,為的就是圓一個追根尋源的夢。有人這樣形容牛津、劍橋、哈佛這三所世界名校的淵源:牛津是劍橋的母親,劍橋是哈佛的媽媽。“藝術(shù)的牛津,科學的劍橋”牛津與劍橋,同為世界一流的知名學府,兩者之間的對抗關(guān)系似乎永遠存在。在各個方面,他們都不樂意承認他們的共通性其實大過了差異?!皠虼髮W類似中國的清華大學,以理工科著稱,出了70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而牛津大學則和國內(nèi)的北京大學一樣以文科著稱。在牛津大學就讀過的英國首相,幾乎可以排成一個排??矊帯露Y、艾登、麥克米倫、道格拉斯霍姆、威爾遜、希思、撒切爾、布萊爾―――唐寧街10號簡直就是牛津大學開的分校!還有許多有影響的政界人物,像巴基斯坦的貝 布托、前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原香港總督彭定康,以及一大批的影視明星、著名作家、制片人,都畢業(yè)于牛津大學。同樣的悠久歷史,同樣的杰出地位,造就了同樣心高氣傲的牛津人和劍橋人。據(jù)說,牛津人相信是他們統(tǒng)治著世界,而劍橋人會撇撇嘴:我們根本不在乎是誰在統(tǒng)治世界!牛津和劍橋都喜歡稱對方為“另一個地方”,好像這是最大的貶低似的。前聯(lián)邦德國總統(tǒng)理查德 馮 魏茨澤克是牛津大學的榮譽博士,1994年劍橋大學也決定授予他榮譽博士的頭銜。對于他曾接受牛津的榮譽稱號一事,劍橋大學的人用一句話輕描淡寫:“不要緊,一生中總要有改正錯誤的機會。”在近幾年英國綜合性大學的排行榜上,牛津的位置一直排在劍橋之后,這多少讓牛津人有些憤憤不平,于是就拿兩校校徽上的區(qū)別做起文章來。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校徽上都有一本書,只是劍橋的那本書是合上的,而牛津的那本是打開的。牛津人嘲笑劍橋人不用功讀書,只拿書本裝點門面,沒想到劍橋人毫不猶豫地回擊:“哪兒啊,是你們讀書太慢,我們都學完了,你們還在學。”“牛劍之爭”的起源作為英格蘭民族知識界的雙駕馬車,牛津、劍橋之間的互不服氣也算歷史久遠了。19世紀20年代,兩個分別躋身于這兩大名校的好友突發(fā)奇想,既然牛劍在學術(shù)教育上互不服輸,不如舉行一次劃船對抗賽來較量一番。原來這兩所大學都位于河畔,分別依傍著康河和查韋爾河。劃船運動在兩校都很受歡迎,唯一的不同是劃船的方法:在劍橋,船頭朝前,劃船人站在船尾;而在牛津,則是船尾朝前,劃船人站在船頭。劃船比賽的兩個創(chuàng)始人碰巧都叫做查爾斯。劍橋的查爾斯 莫瓦爾出身名門;牛津的查爾斯 華茲華斯更是有來頭,他的叔叔就是英國著名的“湖畔派”桂冠詩人威廉 華茲華斯。老華茲華斯還曾是劍橋的學子。1829年3月12日,劍橋向牛津下了戰(zhàn)書:“劍橋大學在此向牛津大學挑戰(zhàn),在倫敦或靠近倫敦的泰晤士河上進行一次8人賽艇比賽,時間定在復(fù)活節(jié)期間。”同年6月10日,劃船賽在倫敦泰晤士河牛津郡的亨利段河面進行,牛津大學在首次比賽中獲勝,從此拉開了兩校間百年恩怨的序幕,前一年的失敗者就成為下一年的挑戰(zhàn)者。在過去的151屆比賽中,劍橋贏了78次,而牛津贏了72次。在1877年的那次對抗賽中,兩隊同時抵達,由于當時并沒有終點攝像設(shè)備,所以被裁定為平局。目前,劍橋大學保持著時間最長的連勝紀錄―――1924年到1936年連勝13次,而牛津只有一次10連勝(1976年到1985年)。“牛劍”,在競爭中成長幾百年來,牛劍兩校激烈地競爭著,但他們同樣互相尊重,難舍難棄。哈維爾 馬里亞斯的觀察十分精辟:“對世界上其他任何大學畢業(yè)生都不由自主地表現(xiàn)出蔑視態(tài)度的牛津人,唯獨對劍橋人表現(xiàn)得特別尊敬,那種尊敬,似乎意味著唯獨有與他們同樣獨特的人們相伴,才讓他們感到舒服。”其實,牛津劍橋在學術(shù)交流、人才流動等很多方面配合得十分默契,它們相互攜手保持著頂尖高等教育水準。1998年的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劍橋的Sen教授,就曾經(jīng)執(zhí)教于牛津大學。我們系的系主任PeterNolan也曾同時執(zhí)鞭于這兩所大學。競爭未必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guān)系,它也可以開創(chuàng)一種雙贏的局面。生命是需要對手的,沒有對手就不可能成長?;蛟S正是這幾百年來互不服輸?shù)母偁帲糯偈惯@兩所世界名校不斷發(fā)展。《羅馬衰亡史》的作者吉朋曾和朋友講,他在牛津的3年是一生中最懶惰、最不出產(chǎn)的3年。《進化論》的作者達爾文也說,在劍橋什么事兒也沒做。在印度總理尼赫魯?shù)幕貞涗浿校趧蚯髮W的3年里,對于騎車、網(wǎng)球和賭博的興趣遠遠超過了政治。他這樣形容他的大學生活:3年的歲月平靜無波,時光緩緩流淌,一如那慵懶的康河。這樣“無為”的學校究竟魅力何在,竟使得萬千學子千里迢迢負笈而來?答案就在這環(huán)境、這氛圍、這傳統(tǒng)。這周圍的一切浸潤著你,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鞭策著你,使你奮進。牛津和劍橋都具有這種同化和異化的力量。去年,在收到劍橋的錄取通知書后,我參加了英國外交部文化處的獎學金面試。在面試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英國籍的面試官終于忍不住好奇地問我:“你為什么不選擇牛津呢?那也是最棒的大學之一啊?!痹瓉恚桥=虻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