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讀書的意義不喜讀書,對經典敬而遠之,是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湖大的同學們當然也不例外。
這種現象的存在會不會影響到校園的文化品位?會不會影響到同學們的人文素養(yǎng)﹖會不會影響到一流大學造就高品質的人才?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大學生作為讀書人如果不熱衷讀書,甚至不讀書的話,這就好比農民不喜耕種,工人不喜做工,可以視作玩忽職守的。這種現象不僅令人擔憂,更亟需改變“讀書長宜放眼量”。讀書對每個同學來說是一個個體化的行為。是否去讀書,首先取決于是否想讀書,是否有讀書的動力,這其實是一個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問題。目前的應試教育機制,專業(yè)劃分過細,文理工分家,往往導致很多同學以考試過關為學業(yè)軸心,在讀書的選擇上功利性強,只讀和專業(yè)有關的書。專業(yè)之外的書,尤其是文史哲方面的書或少有涉獵,或不想去涉獵,認為讀了也沒實際功效。這無疑是人格塑造、人才修養(yǎng)上的一種短視。現代意義上的人格塑造與人才培養(yǎng)的理念應該是:專業(yè)技能與人文素養(yǎng)有機融合,文理兼?zhèn)?,知識結構完整。很難想象,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除了專業(yè)技能之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能夠真正適應、進而滿足社會需要。實際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應該是專業(yè)且廣博的。而要想朝這一方向努力,讀書,特別是讀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書,是必經之路。因此,如果在讀不讀書、讀什么書的問題上過于功利,或許在短時間內看不出其后果,或許為你“節(jié)省”了一些時間,可是長遠看,這樣做可能會影響同學們發(fā)展?jié)摿Φ男罘e,阻礙同學們未來發(fā)展空間的延展,其實是暗藏危險的,是得不償失的。正是那些現在看來不實用的哲學思想、文學形象、歷史經驗,會對我們一生產生最大、最好的影響。讀書是一個心靈升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學會體察、領悟、發(fā)現、質疑和解決,這對同學們今后無論從事任何一個行業(yè)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換言之,如果一定要從功利的意義上看,讀書帶給我們的不是投桃報李的小功利,而是建筑精神大廈的大功利,真正意義上的功利?!案褂性姇鴼庾匀A”。與電子傳媒的比較中,紙媒介——書籍具有不容忽視的功能。現在很多學生喜歡 從網絡等媒體上獲取信息。不能否認數字媒介的確方便快捷,譬如電子圖書極大地改善了我們獲取讀書資源的條件。全世界難以計數的網頁可以提供海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