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多寬,天地就有多大多高
天有多高地有多大,在線求解答
心有多寬,天地就有多大多高
天高,自然從地面算起??墒撬愕侥膬簽橹鼓??通常是指大氣層的的高度。過去認為厚約八百千米,以后探測到在距地面一千至二千千米高處仍有空氣存在。近二十年來,根據(jù)人造地球衛(wèi)星和宇宙火箭的考察結(jié)果。在二千至三千千米的高空,也找到了氣體分子。在遠離地球一萬六千千米的高空,還存在著氣體的痕跡。 地下的情況怎么樣呢?科學家們推斷:地球內(nèi)部可以分成地殼、地幔、地核等不同性質(zhì)的同心圈層。 地殼在大陸上厚度平均六十多千米。而巖石圈是從地殼以后到深達一千二百千米處的層圈。 在巖石圈以后到離地面二千九百千米間,叫中間層,或由中間帶。中間層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是半徑達三千四百七十一公里的核心,就是地核---外核平均厚二千二百千米,內(nèi)核半徑一千二百七十一千米。目前,人類鉆進不過八至十千米,還遠沒有突破地殼。 3 天有多高,通常是指大氣層的高度。過去認為高約800千米,以后探測到1000—2000千 米有空氣存在。近20年,根據(jù)人造地球衛(wèi)星和宇宙火箭考察,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還存在著氣體的痕跡。 地有多厚,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內(nèi)部可以分為地殼、巖石圈層、中間層和地核等不同性質(zhì)的同心圈層。地殼在大陸上的厚度平均60千米;而巖石圈層是從地殼以下到深1200千米處的圈層;在巖石圈層以下到離地面2900千米間,叫中間層或間帶;中間層以下到地球的中心部分是半徑達3471千米的核心,就是地核——外核平均2200千米,內(nèi)核半徑1271千米。因此 “地厚”約7631千米。 4 我國有句俗話叫“不知天高地厚”,比喻見識短淺,狂妄自大。然而,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天高地厚已不再神秘莫測。 前蘇聯(lián)的3位科學家曾乘坐特制氣球做過一次詳盡的高空探測。據(jù)資料記載,在8.6千米高空以下,天空一直是湛藍的;當氣球升至10.8千米高空時,天空則呈暗藍色;繼而升至13千米高空時,天空變成暗紫色;待接近18千米高空時,由于空氣異常稀薄,光線不再發(fā)生散射,故天空一片漆黑。所以,名副其實的“藍天”高度,大約距地面10千米。 地有多厚?根據(jù)人造衛(wèi)星測定,位于南美厄瓜多爾的欽博拉索山是地殼最厚的地方。盡管其海拔只有6310米,但它靠近赤道。而地球赤道半徑較之兩極半徑長約21千米,所以它距地心比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瑪峰還多2千米。另據(jù)美國布朗大學和羅德島大學科學家們的考察,在南美洲東邊的大西洋底,沿大西洋中脊的一條從北向南的裂縫中,發(fā)現(xiàn)地殼最薄處為1.6千米。迄今,經(jīng)過科學家綜合測算,地殼平均厚度大約為17千米。如果從南極點挖一個洞,一直挖到北極點,那么這條隧道的總長度可達1.27萬千米。
仰慕;有時卻烏云翻滾,陰森可怖;有時白雪飛舞,有時暴雨如注,有時彩霞如畫,有時電閃雷吼。誰也說不清,天給人類帶來了多少幸福和災難。 當人們仰望似乎高不可測的青天時,不禁會問,天究竟為何物,天有多高?遠古的人們茫然不知,而現(xiàn)代科學卻能夠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 原來,所謂天就是包圍在地球周圍的一些眼看不見、手摸不著的氣體物質(zhì)——空氣。它包裹著地球,象是地球的一個氣體外殼,科學家稱它為地球大氣,又叫大氣圈。大氣把陽光散射在我們周圍,使我們眼里充滿了藍色的光明。如果沒有大氣,人們看到的將不是那令人心醉的藍天,而是黑沉沉的宇宙空間。我們的藍天其實就是大氣圈。至于問天有多高,其實就是問大氣圈有多厚,或者是大氣的上界在那里? 空氣是氮、氧、氫、二氧化碳等多種氣體物質(zhì)的混合物。這些氣體物質(zhì)受地球引力的作用積聚在地球周圍形成了大氣圈。大氣圈在不同高度上表現(xiàn)出各種不同的特性??茖W家根據(jù)這種情況,把大氣從地面向上劃分成若干個層次來研究。 有些科學家根據(jù)不同高度上空氣溫度的變化,把大氣分成五個層次:第一層,從地面到大約12千米高度稱為對流層。其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下降,空氣對流和亂流盛行??諝鈱α魇浅稍浦掠甑闹饕?,人們所看到的云霧雨雪風暴雷電等天氣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這一層。這是對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一層。第二層,12——50千米,叫平流層。第三層,50——85千米,叫中間層。第四層,85——500千米,叫熱成層。第五層,500千米以上的大氣,叫外層,這里空氣極度稀薄,空氣粒子已經(jīng)很少,由于遠離地面,地球引力已經(jīng)很小,有些空氣粒子能掙脫地球引力,逸出地球大氣而進入星際空間。 有些科學家根據(jù)不同高度上大氣的電離特性,把大氣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三層。500千米以上的大氣叫磁層。 我們已經(jīng)知道,空氣是受地球引力而聚積在地面以上形成大氣圈的。所以,大氣的質(zhì)量主要集中在靠近地面的地方,離地面越遠,空氣越稀薄,十幾千米高度以下的空氣質(zhì)量占整個大氣質(zhì)量的五分之四 ,而在50千米以下的空氣質(zhì)量共占大氣質(zhì)量的99.9%.比如,在地面上,1立方米的空間有1025個空氣分子;在100千米高處,1立方米空間中僅有1019個空氣分子,在2000千米--3000千米的高度,雖然仍有空氣質(zhì)點存在,但是已經(jīng)寥若晨星。據(jù)衛(wèi)星資料分析,在2000--3000千米高度上,空氣質(zhì)點密度已經(jīng)接近于星際空間每立方厘米一個氣體質(zhì)點的密度,因此,這個高度就可以定為大氣的上界。 但是,據(jù)宇宙飛船的探測表明,在地球朝向太陽的一側(cè),大氣磁層的高度伸展到相當于10個地球半徑處(即離地心約6萬5千千米);在背離太陽的一側(cè),磁層的高度伸展得更遠(有些學者認為可伸展至幾百個地球半徑甚至一千個地球半徑處)。 那么,天究竟有多高呢?氣象學上常以極光出現(xiàn)的最大高度1200千米定為大氣上界。極光是出現(xiàn)在70-1200千米高度上的大氣現(xiàn)象。一般認為其成因是,從太陽噴發(fā)出的高能粒子流從兩極進入地球高層大氣時,使空氣分子(原子)受到激發(fā)和電離,當被激發(fā)的空氣分子(原子)通過輻射回到基態(tài)時放射出光子,人們就看到了五彩繽紛的美麗的極光。在1200千米以上,人們已經(jīng)看不到什么大氣現(xiàn)象,那里也就不是人們看到的“天”了。 現(xiàn)在,當有人問你天有多高的時候,你就可以笑著回答天高1200千米了。 在人們?nèi)粘=徽勚胁粫r會聽到有人用“不知天高地厚”來形容某人膽大狂妄,不可預測。在科學技術(shù)相當發(fā)展的今天,“天高地厚”這個謎已經(jīng)解開。人們已知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從地球表面往上看,天穹是無邊無際的,但我們頭頂?shù)摹八{天”是有一定高度的。據(jù)報道,前蘇聯(lián)曾有3位科學家坐氣球作了一次詳細的觀測。當他們從地面升到8.6公里高空時,天空一直是藍色的;當升到10.8公里的高空時,天空呈暗藍色;再升到13公里高空時,天空就變成暗紫色了;超過18公里高空時,由于空氣稀薄,光不發(fā)生散射,天空已是一片黑暗。所以,名副其實的藍天天高只有10公里。地有多厚?經(jīng)過人類長期以來對地球的認識和科學探測,已知地球是一個南北兩極半徑稍短的橢球,赤道半徑稍長,兩者相差21公里,平均半徑是6371公里。其球體內(nèi)部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地殼是由各種不均勻的巖石組成,除地表覆蓋著一層薄薄的沉積巖、風化土和海水外,主要是花崗巖一類的物質(zhì)組成。地殼的厚度,在地球全部結(jié)構(gòu)中,只占極薄的一層,據(jù)新近的探測資料報道,它的平均厚度為17公里。當然,由于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有些地方地殼就較厚,如我國西藏高原達到四五十公里;有些地方很薄,如在大洋深處,地殼只有幾公里。人們所說的地厚應該說就指的是地殼這一層??茖W家們了解的地幔則是約有2900公里厚、非常堅硬、有很大剛性的橄欖巖一類的物質(zhì)。推測地幔以下的地核則是由溫度很高的液態(tài)物質(zhì)組成的。 目前,人類鉆進不過八至十千米,還遠沒有突破地殼。 如果用科學的說法來說的話,地的厚度應該是地球的直徑,關(guān)于天的高度,現(xiàn)在科學家已經(jīng)用科學的方法觀測到100萬光年的距離,還沒有看到宇宙的邊緣,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觀念應該是天有無限高(最起碼是應該大于100萬光年)。 1.3大氣層有多厚棗天有多高? 天到底有多高呢?人類一直在孜孜以求,探索著這個問題: 1783年,法國的孟特格菲兄弟倆成功地釋放了人類第一個熱氣球,熱氣球載著兩名勇敢者飛上天空。這個熱氣球上升了900多米。 1804年,法國科學家蓋呂薩克乘氣球上升到了約7千米的高度。 1892年,科學家設(shè)計出帶有儀器的無人乘坐的氣球,這樣就能升得更高。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設(shè)計出能保持地球表面空氣壓力和溫度的密封艙,人類得以進入更高的大氣層。 1938年,被命名為“探險者2號”的氣球上升到21千米的高空。 1960年,載人氣球已能上升到34.5千米,而不載人氣球已能到達40-50米的高空。 再后來,飛機、火箭、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發(fā)明,使人們對大氣層有了更科學的認識。 大氣層隨與地表面的高度不同,其內(nèi)含的成份、物理、化學特征不同,科學家為了研究揭開大氣的秘密,把整個大氣層根據(jù)其溫度變化、成分、電磁特性隨高度分布的不同而分成若干層次。 溫度變化科學家將大氣層分為5層: 對流層:從地面到大約10~16千米處(極地大約8~9千米,赤道15~18千米),是大氣層的最底層。這一層集中了約整個大氣的四分之三的質(zhì)量和幾乎全部的水汽量。大氣的對流在這一層十分發(fā)達,氣溫隨高度的下升而均勻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降低0.6℃,在11千米附近溫度下降到-55℃。在這層里,大氣的活動異常激烈,或者上升,或者下降,甚至還會翻滾。正是由于這些不斷變化著的大氣運動,形成了多種多樣復雜的天氣變化,風、云、雨、雪、霧、露、雷、雹也多發(fā)生在這個層次里,因而也有人稱這層為氣象層。 這層的頂部叫對流層頂,這里氣溫不再隨高度上升而降低,而是基本不變,是一個很穩(wěn)定的層次,對流層里的天氣影響不到這兒來。這里經(jīng)常晴空萬里,能見度極高,空氣平穩(wěn),非常適宜噴氣客氣的飛行。 平流層:從對流層頂向上到55千米高空附近。。這一層是地球大氣中臭氧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在其下部,即在15~25千米高度上臭氧濃度最大,因而這一層又稱臭氧層。由于臭氧層能大量吸收太陽輻射熱而使空氣溫度大大升高,所以這一層的最大特點是溫度隨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到頂部溫度增大到最大值。 平流層雖然水汽極少,天氣現(xiàn)象比較少見,但隨著氣象火箭和衛(wèi)星的發(fā)射,發(fā)現(xiàn)這一層的氣流等的變化與對流層中天氣變化有著密切聯(lián)系,相互影響。 中層:從平流層頂向上,也就是從55千米到80千米這個范圍被命名為中層大氣,簡稱中層。在這里,溫度隨高度而下降,大約在80千米左右達到最低點,約為-90℃。 熱層:從中層大氣向上到500千米左右的范圍。之所以叫熱層,是因為這層中的空氣分子和離子直接吸收太陽紫外輻射能量,因而運動速度很快,和高溫氣體一樣。這里空氣極其稀薄,盡管熱層頂?shù)臍鉁乜蛇_1000℃(太陽比較寧靜時)~2000℃(太陽活動劇烈時),但實際上卻根本不會感到熱。 逃逸層: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氣層,這一層頂也就是地球大氣層的頂。在這里地球的引力很小。再加上空氣又特別稀薄,氣體分子互相碰撞的機會很小,因此空氣分子就像一顆顆微小的導彈一樣高速地飛來飛去,一旦向上飛去,就會進入碰撞機會極小的區(qū)域,最后它將告別地球進入星際空間,所以外大氣層被稱為逃逸層。這一層溫度極高,但近于等溫。這里的空氣也處于高度電離狀態(tài)。 除了按溫度分層外,根據(jù)大氣的電磁特性,還可以將大氣劃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中性層是指地面到60千米高度,這里大氣各成分多處于中性,即非電離狀態(tài);在60千米~500千米的大氣層稱為電離層。500千米以上的稱為磁層。 電離層:在這里,由于太陽輻射的影響,大氣物質(zhì)開始電離。根據(jù)電離層電子的濃度及對電磁波反向的不同效果,又可劃分為D層(大約在60~90千米高度)、E層(約110千米高度)、F1層(約160千米高度)、F2層(300千米高度),以及更高的G層等。根據(jù)氣象火箭和人造衛(wèi)星的觀測,大約在離地300在遠距離無線電通信方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無線電波借助于在地面和電離層之間的多次反射而傳播,實現(xiàn)了遠距離的無線電通信。人們形容電離層為一面反射電波的鏡子”。 不過,電離層反射的只是普通的無線電廣播采用的波段,對于波長較短的無線電波則起不到反射作用。電視機采用的恰恰是波長較短的無線電波,這就是電視機為什么收看不到遠處電視臺節(jié)目的原因。為了能收看到大洋彼岸的電視節(jié)目,科學家利用在赤道上空36000千米高度的靜止地球衛(wèi)星來傳播電視信號,使生動的電視畫面越過大洋或大陸,送到千家萬戶的電視機中。 我們還有這樣的感覺,有些廣播電臺的廣播在較遠的地方白天收不到,而到晚上就能收到。這是因為D層往往在白天形成,夜間消散,它在白天起到衰減無線電波傳播的作用。 磁層:在大氣科學中有時還500千米以上的大氣層稱為磁層。因為在這里,地球磁場對大氣的運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磁層在太陽風的作用下發(fā)生一系列變化:向著太陽的一面被壓縮了,而在背著太陽的一面形成了一個類似于慧星一樣的長尾巴棗磁尾。向著太陽的一端距地心約十幾個地球半徑,即 70000~80000千米,它的尾長(背著太陽一端)約l00個地球半徑,即600多萬千米。 太陽風是太陽向外拋出的穩(wěn)定粒子流。它與磁層之間的邊界即為磁層頂,頂以外即為星際空間。因此也有人認為磁層頂才是大氣圈的頂。 天有600多萬千米高 地有多厚 你想知道地有多厚嗎 如果你站在地球極點,那么從地表到地心約為6 356.8千米;如果你站在赤道上,從地表到地心約6 378.1千米。兩者相差21.3千米。可見,地球是一個橢圓球體。如果站在位于南緯1°28′、西經(jīng)78°48′的南美洲的欽博臘索山頂(海拔6 272米),那么到地心的距離就有6 384.1千米,這是地球最厚的地方,比從世界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 848米)到地心的距離還多2 151米。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