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jīng)濟條件、專業(yè)發(fā)展和大學品質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要不要去美國讀本科。
(一)經(jīng)濟條件從經(jīng)濟條件來說,我一直不建議我們的家長做“打腫臉充胖子”的事情。每個家庭因為種種原因都有自己的經(jīng)濟條件和背景,之所以不贊成家長砸鍋賣鐵供孩子出國,是為孩子的身心健康考慮。通過這種方式出國的家庭在心態(tài)上會有很微妙的變化,比如家長會更加饑渴地希望孩子出好成績,因為真金白銀投下去最好一分錢看到一分收獲,會更加焦慮和糾結。而孩子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心安理得型,無所顧忌地揮霍著家長的血汗錢,這種往往成績堪憂,對物質的要求也比較高;另一種是“忍辱負重”型,每天對于自己出國留學造成的家庭開銷非常內疚,越是內疚越是學習效率低下,最后就算考出來去了美國讀書也會一直被這種內疚感折磨,甚至影響其一生的自我價值,這一種情況比前者還要危險。因此,我強烈建議各位家長,如果沒有寬松的經(jīng)濟條件,還是鼓勵學生在國內讀完本科再去讀研究生,時間短、費用適合。有的家長問,那如果家里條件不好,孩子一定要出國求學怎么辦?這個問題特別好,那你就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和你一起努力實現(xiàn)你的夢想,你要為你的夢想拿出行動來。美國非常多的大學為國際學生提供經(jīng)濟資助,既有學費食宿全包的全獎、也有學費豁免、還有部分金額的獎學金。今年我們新課堂就有學生獲得3.8萬美金一年的獎學金,前提是對每年的學業(yè)成績GPA有要求。這樣折合下來每年家里只需要提供1.5萬美元左右的費用就可以讀完本科,類似這樣的情況我鼓勵學生去留學,不但能獲得更好的教育,還有一種強烈的榮譽感和自我動力??紤]孩子未來的專業(yè)和發(fā)展。首先各位家長要相信,我們大部分孩子是凡人,也就是最后的成功與價值是靠后天的努力與培養(yǎng)來獲得的。只有少部分金字塔尖的孩子是“非凡人”,這跟基因有關,也跟家族實力有關,他們天生有超乎常人的天賦,無論是在數(shù)字、音樂或者計算機方面,這樣的孩子往往不需要你糾結這個問題,國內外的學校都會非常歡迎他;另一種也是少數(shù),就是學習成績和行為習慣都出了大問題,但是家里有比較好的經(jīng)濟條件的,這類學生我反復強調,出國不是萬靈藥,你遇到的一切問題靠出國留學是無法治療的,要先在國內解決根本問題,再考慮出國留學。其實真正最糾結的是這樣一群學生家庭: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錯,他們在國內,能夠進入比較好的大學,起碼一本線以上,可能是國內非常有名的學校,但是離清華北大這樣被全國認為是最頂尖的學校又有一定距離。這個時候家長就很難做決定,一方面覺得孩子太小出國不安全,想嘗試在國內搏一搏高考,但是一方面又怕萬一考不好沒了機會,覺得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學也很不錯,是不是可以一并考慮。這樣的時候我建議家長換一個思路,好好開個家庭會議來討論孩子向往的專業(yè)和未來的發(fā)展場景。大家可以做這樣的練習,讓孩子去描述自己5年后(在大學)和15年后(工作成家了)過的某一天的畫面,這樣的想象越詳細越好,從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是喝咖啡還是晨跑,是聽新聞還是聽音樂,醒來的時候是早上6點還是自然醒,一直到白天做什么、在哪里做,周圍的空氣怎樣,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跟誰在一起學習和工作等等。類似的練習可以多做幾次,反復做,當然,很有可能五年十年之后的畫面是大相徑庭的,但是沒關系,因為在找不到具體的奮斗目標的時候,這樣的場景可以幫助你去了解和挖掘孩子內心深處最想要的生活是怎樣的,然后再逆推做什么工作、讀什么專業(yè)、是要留在美國還是回國,或是去哪里發(fā)展。家長在做這個練習的時候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父母在孩子身上有多么深的烙印,不管他跟你關系怎么樣、親密不親密、回到家是愿意侃侃而談還是門一關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你對于工作和生活的熱情與認知,將會深深影響他對于自己未來的描繪。在做這樣的練習的時候,注意家長盡量不要參與,多傾聽,少發(fā)言。千萬不要孩子還沒說話,你已經(jīng)把他大學和工作后的生活都安排好了、幻想好了。孩子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不是你實現(xiàn)夢想的工具。(二)專業(yè)選擇在專業(yè)選擇的方面也可以關注,哪些是美國最容易獲得資源的,比如計算機、金融、藝術等等;哪些出國之后回來可能會因為國情差別而受到限制的,比如法律、醫(yī)學等;有部分專業(yè)還是敏感類的,比如核能、航空等。我有一位在美國本科畢業(yè)之后繼續(xù)攻讀高分子材料博士的學生,每次回國簽證都要被審核很久,機票都只能臨時買最貴的。不同的專業(yè)方向對未來的發(fā)展總是有很多方面的影響,越早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越容易做好規(guī)劃。(三)大學品質最后,來說說大學的品質。前浙江大學校長楊衛(wèi)教授曾經(jīng)犀利點評:三流的大學看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二流的大學看論文發(fā)表質量(也就是論文影響因子);一流的大學沒有硬性要求,任由教授做研究并且非常關注教育質量。由此看來,遺憾地說,也許我們國家最頂尖的那些學校,還是扎扎實實的三流,正在試圖擠入二流境界;亞洲的另一些頂尖名校,從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到香港大學,稍微好一點,邁入了二流的行列;真正一流的大學尚未孵化。地大物博的中國學生在人數(shù)和質量上絕對不比國外的學生差,而我們的大學教授也有非常好的潛質,為什么大學品質卻始終不能進入全球最頂尖的行列呢?原因有很多,浙大商學研究院院長李志文曾在美國賓大沃頓、芝加哥和杜蘭大學任教。他分析了兩個原因:第一,國內的頂尖大學是公立學校。典型的非專業(yè)管理專業(yè),這跟美國很多公立學校是一個道理。當真正決定學校發(fā)展方向和資金用途的人是州政府而非學術帶頭人的時候,很難用非量化的目標去考核教授。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美國甚至全世界,最頂尖的大學往往是私立學校;另一個原因跟人才競爭機制有關,美國大學的博士生畢業(yè)后,如果是研究方向,要走學術(faculty)路線,就進入了非常激烈的學術競爭狀態(tài),大家的目標比較一致,希望通過自身的學術成就達到反復被各家大學哄搶和挖墻腳的身價,然后能夠成為“終身教授”(tenure)。所以如果能聘請到最好的教授,校長們才是弱勢群體,需要禮敬有加。但是要進真正頂尖大學做教授這樣還是不夠的,你必須將自己的學術能力和職業(yè)價值一直保持在巔峰狀態(tài),發(fā)表具有高質量影響因子的論文是基本條件,還要能夠培養(yǎng)出最精英的學生,要能夠帶領團隊攻克自己領域的重大難題,甚至要實現(xiàn)改變世界的夢想。如果你做不到,不用學校淘汰你,這個大學同專業(yè)的同事們會首先向你發(fā)難,質疑你的學術成果含有水分、質疑你為什么今年虛度年華,然后你的學生會給你差評,在諸多教授屆的大眾點評上分數(shù)越來越難看……這個時候就會如坐針氈,只能懸梁刺股、發(fā)憤圖強。因此,在一流大學不是“領導管教授”,而是“教授管領導”、“教授管教授”、這與二三流的大學有本質的區(qū)別,是思想、是文化更是價值觀的區(qū)別。所以當家長問我,如果家里經(jīng)濟條件能承受,孩子本身成績也不錯,是不是出國讀本科比讀研究生更好,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的孩子可以進入一流的學校,真正為了興趣和自身的價值學習知識,更重要地是學習思路和浸潤在這種充滿內動力的學術氛圍中,對他人生最重要的人格定型期,也就是青春期末尾和成年初期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