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賀卡和賀禮寄謝謝你卡片。如果去美國留學的你被邀請到一個正式場合做客,或者收到別人的禮物,別忘了寄一張謝謝你卡片,這是美國很基本的禮節(jié),小孩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就教育了。美國人每年在圣誕節(jié)期間和過生日的時候都會收到一大堆禮物,這也是卡片制做商最賺錢的機會。寄圣誕卡片。從感恩節(jié)到新年期間,美國人互送禮物,互寄賀卡。寄卡片的時候,如果收件人已經(jīng)結婚,這卡片要注明是給夫婦雙方的,哪怕你并不認識收件人的配偶。如果收件人是猶太教徒或穆斯林教徒,卡片上不要有“圣誕快樂”的字樣,而要選寫“節(jié)日快樂”字樣。很多美國家庭用自己家庭的全家福照片制做節(jié)日卡片送給親友。
二、對美國人的第一印象最初對美國人的印象,似乎美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就象中國的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不但說話常帶孩子氣,談吐舉止也非常隨便。美國英語比起正宗的英語來,從發(fā)音拼音到文法修辭,大多隨隨便便,無拘無束。美國人離開中國的標準公眾形象,坐如鐘,站如松,相距甚遠,特別是美國的孩子,他們規(guī)矩全無,不修邊幅,疏懶成性,坐無坐相,站無站相;不管熟與不熟,開口就是“咳”!然后直呼其名,對爺爺奶奶也一樣。他們吃飯很簡單,請他們吃面包加雞蛋或請吃中國大餐,他們同樣興高采烈。美國留學生曾經(jīng)為了增強自己英文水平,有意地和美國學生共租一室,很快他們就看見自己成了美國人的免費保姆:東西亂扔,剛打掃好的房間隨即就象狗窩一樣毫無次序。結果中國留學生趕快搬場。稍一熟悉美國人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仍舊直率可愛象個大小孩。美國人自命為富有幽默感的民族,如果你罵他不學無術沒出息,他反而認為你被物質和名譽所累,不懂得生活的真締而可憐你;可是如果你罵他呆頭呆腦沒有幽默感,他一定會感到莫大的羞辱。美國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無時無地,彼此交談搭訕,都以尋開心為目的,讓語言環(huán)境輕輕松松為準則。有時你看見一群人嘻嘻哈哈熱鬧非凡還以為是老朋友在聚會,其實他們彼此認識的時間大概還沒有十分鐘。美國民族很重要的一點是很講信譽(當然,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是有信譽的人),因為美國的經(jīng)濟和社會地位是建立在個人的信譽基礎上的。如果你在這方面和他開玩笑說他騙人,不老實,他會馬上翻臉--美國人說翻臉就翻臉,沒有情面可言。
三、身體語言和美國人交往了一段日子后,你會注意到美國人講話還是很講究的,他們講究身體語言,特別是眼光的接觸,和身體間的距離。我們常見美國人握手和親吻。美國的風俗習慣,第一次和男性和女性見面時,僅僅是握手,親吻是好朋友之間的身體語言。親吻的方式是:同性之間,臉接觸對方的臉,然后空中親吻;異性之間,可以親吻對方的臉頰。父母親吻孩子,吻孩子的額頭和小臉蛋。微笑、眼光的接觸,這在和美國人打交道時很重要。微笑的眼光和問好的語言在公共場所意思是一樣的。如果對面一個陌生人走來向你微笑,你也向他微笑,他就會說“嗨”或“你好”,這只是一種禮貌,并不表示他會停下來和你交談。中國傳統(tǒng)老盯著人看是不禮貌。而美國人看你不正視他的眼光會以為你躲躲閃閃不誠懇,認為你不可信賴。所以當你和美國人對話的時候,要保持眼光接觸。另外,和美國人講話的時候要保持彼此的身體間的距離,半米的尺度比較好。如果你和美國人聊天的時候他一直往前進,可能你離開他太遠了些;如果他一直往后退,你可能靠得他太近了。
四、關于朋友朋友的概念在美國和在中國不一樣。認識的人,熟人,甚至初次見面的人,美國人都可以稱之為朋友。美國假日多,各種組織性的聚會也多。很多人在一起相聚甚歡,說不定他們認識才幾分鐘而已。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人的朋友概念是和美國的小兄弟、小姐妹、要好朋友(Buddy, Close friend)的概念相似。美國很多大人和小孩都不諱言自己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不團結。家庭成員之間也沒有什么大的一定要幫小的這樣的硬性規(guī)定。父母對待孩子象對朋友一樣尊敬,法律也有規(guī)定父母不能體罰孩子,所以家長對孩子以講道理和自己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下一代。他們撫養(yǎng)孩子的樂趣是從人道的角度看著另外一個生命的成長,所以美國人收養(yǎng)別人的孩子的人特別多,白人領養(yǎng)亞洲人的孩子或黑人的孩子也很多。美國人樂善好施,愛打抱不平,個性耿直,很容易交朋友。他們總是先相信人,然而一旦他們覺得那人有誤,不管誰是誰非,說翻臉馬上翻臉,容不得他有解釋的余地。但如果事后他意識到是自己誤會了,他會很誠懇地向你道歉,沒有面子不面子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