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被躁到高潮嗷嗷叫游戏,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免费人成视频在线播放

留求藝—您的留學規(guī)劃師

20課《窮人>>資料

298次

問題描述:

20課《窮人>>資料急求答案,幫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薦答案

背景資料; 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的歐洲秩序 論保加利亞危機期間的俾斯麥外交 柏林會議后五年的時間里,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了一個包括俄國、奧匈、意大利、 羅馬尼亞等國的復雜的同盟體系,歐洲的國際政治一時為俾斯麥同盟所左右,柏林成為歐 洲外交舞臺的中心。

1885年爆發(fā)的保加利亞危機卻使俾斯麥同盟瀕臨破滅的邊緣,本文擬就危機期間歐洲各大國間展開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紀晚期歐洲大國外交和國際環(huán)境的某些特點。 (一) 普法戰(zhàn)爭后,統(tǒng)一而強大的德國在歐洲崛起,完成了對歐洲國際政治環(huán)境革命性的 改造,同時卻造就了困擾世界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德國問題:德國的天然優(yōu)勢和其他歐洲國 家不接受這一優(yōu)勢的矛盾。1戰(zhàn)敗不僅使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剝奪了它在歐洲大陸 的主導地位,更大大惡化了它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這樣法國對德國來說就成為一個無法和解 的國家。法國單憑自身的力量難以對付德國,無論是為了自保,還是準備復仇,法國都需 要同任何與德國敵對的國家結盟。這就使得涉及德國的危機均會加劇,而很難局部化,因 此也就限定了德國外交的基本走向。在俾斯麥看來,孤立法國、維護歐洲現(xiàn)狀與保障德國 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麥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極其復雜:為了孤立法國就必須保持俄國、奧匈和 德國三個君主大國的保守聯(lián)合,為此他還需要對俄奧關系發(fā)展施加影響,俄奧關系過于密 切以致于撇開德國,或者為爭奪巴爾干發(fā)生沖突都會損害德國在歐洲的外交地位。在把俄 德友誼視為德國外交基石的同時,他還不能得罪在近東、中亞與俄國尖銳對立的英國。18 75年-1878年的近東危機,反映了俾斯麥政策相對于歷史環(huán)境的局限性:俄奧矛盾的激化 ,使俾斯麥難以長期回避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俾斯麥通過1879年的德奧同盟暫時找 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歸宿是1881年6月結成的俄奧德三皇同盟,這就使德國得以繼續(xù)保持 對俄奧關系的牽制及在兩者之間的調(diào)停地位。 1885年9月,土屬東魯米利亞省發(fā)生革命,并宣布與保加利亞公國合并。素來以保加 利亞保護者自居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不能容忍經(jīng)由不聽命于他的亞歷山大大公之手實現(xiàn)兩 地的統(tǒng)一,從而鞏固大公在保加利亞國內(nèi)的地位。俄國試圖通過大國協(xié)調(diào)迫使保加利亞取 消合并,但保加利亞統(tǒng)一的既成事實,已不可逆轉。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面臨空前失敗, 巴爾干醞釀著新的危機。 1886年1月,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布朗熱就任法國陸軍部長,在法國掀起了一場要求向 德國復仇的狂潮,德法關系驟然緊張。 兩場危機同時發(fā)生,俾斯麥同盟面臨嚴峻考驗。與此同時,被俾斯麥視為德國外交根 基的三皇同盟即將期滿,而且續(xù)約無望。國際局勢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麥做夢都害怕 的東西夾擊之勢眼看就要成為現(xiàn)實。德國如果在俄奧巴爾干競爭中采取支持奧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關系破裂,并因此向法國提供潛在盟友的后果。而在當時環(huán)境下又完全排除 了放棄奧匈的可能性。 保存奧匈帝國的獨立與大國地位,是俾斯麥歐洲秩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奧匈一旦在外部壓 力下解體,不僅會危及歐洲均勢,使德國外交失去回旋余地,也將打破德意志帝國內(nèi)部微 妙的政治平衡。 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亞危機,重新打開了東方問題,造成了俄奧對抗的前景。俄土 戰(zhàn)爭俄軍浴血奮戰(zhàn),二十萬將士喪命疆場,收獲的卻是難以下咽的苦果。1886年9月,亞力 山大大公在俄國壓力下被迫遜位。11月,沙皇特使考爾巴斯未能迫使保加利亞攝政當局推 舉出俄國中意的大公候選人,鎩羽而歸,俄保斷交,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影響喪失殆盡,沙 皇的“尊嚴”被踐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巴爾干形成了俄軍即將入侵,并引發(fā)大國沖突的危殆局面。 俄國一旦進軍保加利亞,勢必控制羅馬尼亞。屆時匈牙利將處于俄屬波蘭、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的三面包圍之中。奧匈的多瑙河生命線也有被切斷的可能。保持在巴爾干的勢 力和影響,既是奧匈大國地位的象征,也是帝國生存之所系。11月13日,奧匈外相卡爾諾 基在匈牙利議會發(fā)表演說:俄國無權占領保加利亞并單獨決定其命運,否則兵戎相見。俄 國輿論大嘩,普遍認為俄奧協(xié)調(diào)已失去意義,俄軍方和泛斯拉夫派考慮對奧匈實施軍事打 擊。 俾斯麥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約束俄奧,防止兩國沖突。他此時的基本策略是對兩國實 施雙向抑制,敦促兩國在三皇同盟框架內(nèi)解決分歧。針對奧匈在英國慫恿下可能采取的強 硬政策,他一再發(fā)出警告,保加利亞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德奧同盟只具有防御性質(zhì),要幫 忙找英國去。3對于俄國,他再三表示,德國愿意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但奧匈的大國 地位不容犧牲,出路在于俄奧就劃分巴爾干勢力范圍達成妥協(xié)。 俾斯麥扮演“誠實的掮客”,雖然暫時回避了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卻暗含著 同時疏遠兩國的危險。奧匈不由要問:“德奧同盟究竟還有什么價值?”“德國有兩個盟 友,奧匈只有半個。”5如果說德奧同盟在1879年的締結加劇了俄國的孤立感,迫使它回到 與德奧結盟的軌道上來的話,那么在此時,它只能加深俄國的敵意。1886年11月,沙皇在 接見新任法國駐俄大使拉布萊時表示:俄國希望法國強大,兩國需要并肩攜手,共度難關 。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爾巴斯使命失敗,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結果,也是對卡爾諾基國會 演說的回應。要想按俄國的意愿解決保加利亞問題,就得排除奧國的阻撓。奧匈的實力并 不構成威脅,關鍵是德奧同盟。如果俄國要發(fā)動對奧匈的戰(zhàn)爭,或使俄國的戰(zhàn)爭威脅產(chǎn)生 效果,必須預先阻止德國的介入。唯一的希望在法國。有跡象表明,俄國軍方和泛斯拉夫 派,通過著名報人、保守的民族主義者卡托科夫從10月末起已對沙皇的決策傾向施加了重 大影響。為了牽制德國,沙皇有可能急劇改變其歐洲政策,法俄結盟的前景已隱約可現(xiàn)。 俾斯麥同盟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布郎熱運動為俾斯麥擺脫困境提供了良機。 (二) 第三共和國成立后,法國政局一直動蕩不寧。80年代上半期,費理內(nèi)閣當政期間,法 德關系還有過一段“殖民協(xié)約”的好時光。但是阿爾薩斯、洛林問題始終是兩國關系中難 以彌合的創(chuàng)口。1885年費理“殖民內(nèi)閣”倒臺,標志著法國復仇主義勢力的抬頭。以著名 詩人戴魯萊德為首的民族主義團體愛國者聯(lián)盟到1886年7月成員已逾十萬,成為法國政治和 社會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布郎熱進入夏爾.費雷西內(nèi)閣任陸軍部長后,一時成為 法國復興、收復失地、對德復仇的象征。1886年秋季起法德關系趨于惡化。 俾斯麥并不懼怕法國的實力,哪怕是一個復仇主義的法國。它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東方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兩場危機幾乎同時發(fā)生。一旦德國卷入奧俄巴爾干沖突,很難指望法 國會袖手旁觀。那時德國就必須正視兩線作戰(zhàn)的冷酷現(xiàn)實了。 1886年夏,戴魯萊德訪問俄國,鼓吹法俄結盟。6月,卡托科夫在《莫斯科新聞》上 撰文,批評外相吉爾斯的歐洲政策,呼吁從根本上改變俄國的外交路線。他指出俄國將抽 象的君主團結原則置于自身的國家利益之上,是犯了歷史性錯誤。俄國必須擺脫束縛,在 外交上恢復行動自由。時稱‘卡托科夫的攻擊‘。 在當時的情況下,法俄政體懸殊,戰(zhàn)略利益和戰(zhàn)略重點存在嚴重分歧,兩國并沒有立 即結盟的可能。法國不會以犧牲自身在近東地區(qū)的長遠利益,來支持俄國當下的巴爾干政 策。俄國更不可能幫助法國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而冒破壞現(xiàn)狀并與德國交惡的風險。但 是如果壓力和受挫感過強,法俄為了擺脫困境,就有可能形成利益的契合點。誰也不能保 證兩國最終不會走到一起。1887年1月,俄國特使舒瓦洛夫為彌合分歧,修補俄德關系訪德 后,來自俄國方面的沉默進一步證實了俾斯麥對俄國可能改變政策的猜疑。俾斯麥調(diào)整策 略,決心利用德國現(xiàn)有的外交資源和法國的事態(tài)發(fā)展,為重新組織德國的外交陣容尋求契 機。 保加利亞危機發(fā)生后,英德間展開了激烈的外交角逐。兩國都不愿率先出面干預而結怨俄 國,同時又都需要避免在未來歐洲的外交競技場上陷于孤立。若能造成對方與俄國的相互 制衡之勢,本國外交將獲得空前的主動權。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對俾斯麥的意圖深感疑慮 ,擔心英俄一旦為巴爾干問題發(fā)生對抗、沖突,而深陷于巴爾干事務,俾斯麥將趁機擊破 法國。英國的策略是催促奧匈充當巴爾干的反俄先鋒,以使對奧匈承擔同盟義務的德國無 路可遁。俾斯麥則大肆渲染德法邊境的緊張局勢,制造戰(zhàn)爭迫在眉睫的輿論,恫嚇法國政 府,擴軍備戰(zhàn)不要過分,與德國為敵不會有好結果。同時借此向英奧和俄國表明德國必須 全力應付法德危機,無暇東顧,巴爾干危機只能靠那些在該地區(qū)有切身利益的國家自己去 解決。 1882年締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7年5月即將期滿,締約方對同盟的興趣都不大。但隨著 法德危機和保加利亞危機同時發(fā)生,意大利在俾斯麥心目中的重要性明顯上升。俾斯麥利 用1887年2月同盟續(xù)約的機會,以支持意大利北非擴張政策為代價,加強了三國同盟內(nèi)部的 團結,阻止了敵對國家對意大利的拉攏,同時為奧匈對付俄國爭取到了安全穩(wěn)固的后方。 更意味深長的是,這就為以意大利為橋梁,建立同意大利在殖民地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并 保持密切合作的英國與三國同盟國家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 當時,英法間由于1882年英國單方面占領埃及后形成的埃及問題,存在尖銳矛盾。布郎熱 運動的沙文主義鼓噪也同樣針對英國。英國若能在埃及問題上爭取到三國同盟國家的支持 ,將大大加強其與法國談判時的地位。如果能促使英國在巴爾干采取一項堅定的維護現(xiàn)狀 的政策,并在近東地區(qū)調(diào)動起足以遏制法俄的力量,奧匈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德國也就能 夠避免直接卷入近東事務而與俄國發(fā)生沖撞。為了向英國施壓,俾斯麥表示:德國在大陸 上看住法國,英意就獲得了行動自由,英意在北非聯(lián)合遏制法國,并與奧匈合作在近東共 同對付俄國,歐洲的均勢及和平就可能保住。但是如果英國不參加歐洲政治,勢必陷于孤 立,而德國也就沒有理由要去反對法國在北非和俄國在近東的擴張原望。在俾斯麥的策動 下,1887年2月,英意互換照會,3月奧匈也以照會形式加入,三國訂立了《第一次地中海 協(xié)定》,承諾共同維護地中?,F(xiàn)狀。 地中海聯(lián)合結成后,法國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與俄國結盟政策的非現(xiàn)實性和危險性。法 國的結盟愿望越迫切,俄國的要價也就越高,一旦不能滿足俄國的要求,反而會招致無謂 的怨恨。更有甚者,還會誘發(fā)德國發(fā)動“預防性”戰(zhàn)爭。如果法國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 政策,就需要承受與所有歐洲國家對抗的后果。11法國政府必須主動緩和法德關系,以免 跌入俾斯麥設下的外交陷阱。5月,法國政府解除了布郎熱的職務,法德危機趨于緩解。 (三) 德國地處中歐,一面臨海,三面被圍。積極有效的東方政策是德國外交的基石。如果 德俄長期對立,德國外交就是一盤死棋。反之,德國就可以在東西方之間操縱自如,進退 有余。在俾斯麥眼里,孤立法國與聯(lián)合俄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保加利亞危機發(fā)生 后, 俾斯麥一方面鼓動俄國在巴爾干推行前進政策,一方面以此來動員抵制俄國擴張 的地中海聯(lián)合。同時向深感孤立的俄國證明德國友誼的可貴。 俄國外相吉爾斯認為,無論是保障俄國黑海地區(qū)的安全還是解決保加利亞問題,俄 國都需要保留俄德奧三皇同盟,至少要維持與德國的友好合作。在目前,法俄結盟對俄國 不利,法國也不可能同俄國結盟。俄國如果失去了德國,將意味著徹底孤立。至于沙皇 亞歷山大三世的態(tài)度,正如德國駐圣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當時指出的那樣:“沙皇從外交 政策的需要考慮,必須保持與德國的聯(lián)合,從順應民意和國內(nèi)穩(wěn)定考慮,他又必須在公開 場合表現(xiàn)出對德國的憎惡。” 卡托科夫3月發(fā)表的社論深深刺痛了沙皇,置沙皇于非常尷尬的境地,文章披露了三 皇同盟這個秘密,并予以猛烈抨擊。這就迫使沙皇要么放棄與德國的聯(lián)合,要么公開表態(tài) 支持三皇同盟,而這正是沙皇要竭力避免的結局。沙皇在震怒之余對卡托科夫提出懲戒。 卡托科夫影響的縮減,反襯出吉爾斯地位的鞏固。 鑒于沙皇斷然拒絕續(xù)訂與奧匈的條約,5月,俄德在柏林重開談判,準備以俄德雙邊協(xié) 定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在討論中立條款時,俾斯麥試圖通過全面支持俄國的近東政策誘 使俄國同意,在俄奧沖突的情況下,德國有條件的中立。為此俾斯麥向俄國談判代表宣讀 了1879年德奧同盟條約文本,以期表明德國無意承擔與德奧同盟條約內(nèi)容相悖的義務。 1887年6月18日,俄德在對中立條款涉及法奧遭締約方進攻時情形均作了保留的條件 下,簽訂新約,即《再保險條約》。在俾斯麥看來,條約雖然未能確保在俄德沖突的情況下 俄國無條件的中立,鑒于法德兩國對于1871年以來現(xiàn)狀的不同態(tài)度,法國需要的同盟,必 須是進攻性的,《再保險條約》至少排除了這種可能。而法國若不能在事先爭取到俄國的 支持,也就不可能獨自挑戰(zhàn)德國?,F(xiàn)狀、和平、德國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通過《再保險條約》與先前的《德奧同盟條約》兩相呼應,俾斯麥又重新確立了對 德奧的雙向抑制。俾斯麥借此向俄奧表明,德國將始終與被進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侵 略。誰破壞歐洲和平,誰就是德國的敵人。但是,俾斯麥還必須正視另一個危險,俄國如 果挑動奧匈率先發(fā)動進攻,德國將怎樣應付?15圍繞《再保險條約》簽訂問題俄國內(nèi)部的 爭斗,沙皇立場的動搖,條約簽訂后俄國在保加利亞問題上對德國無休止的索求,使得俾 斯麥對條約的價值大打折扣。他對沙皇和德俄友誼的信心,從此不可挽回地動搖了。 1887年7月,在違背沙皇意愿的情況下科堡的斐迪南被推選為保加利亞大公,俄國訴 諸武力的可能增強。俄國報界充斥了對德國的謾罵。8月,戴魯萊德借出席卡托科夫葬禮之 機,再次訪問俄國。俾斯麥對時局深感憂慮。俄國既已靠不住,德國必須另謀出路,以防 萬一。17 5月,法俄共同迫使蘇丹放棄了英國特使沃爾夫與土耳其達成的,有關英國從埃及 撤軍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勢,引起了了英德的共同警覺。索爾茲伯里擔心,如果奧匈因得 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國妥協(xié),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時期對英國極為不利的孤立被動局面。 18俾斯麥趁勢將《德奧同盟條約》文本送交倫敦,并在11月22日致信索爾茲伯里。信中表 示:“如果奧匈帝國之獨立受到俄國侵略的威脅,或者英意遭到法國入侵的危險,德國始 終有責任采取進入戰(zhàn)線的政策。”19在英國確認了德國對奧匈支援的程度后,1887年12月 12日,和16日,英、奧、意三國互換照會,達成《第二次地中海協(xié)定》,基本上排除了俄 國占領保加利亞,或挾持蘇丹,控制土耳其海峽的可能。俄國如果向奧匈挑釁,將遭到英 奧意圍攻。在這一背景之下,俄國開始退卻。1888年1月俄國在德國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 府宣布斐迪南當選為非法,遭到英奧意的聯(lián)合抵制。4月土耳其滿足了俄國的要求。俄國挽 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后保加利亞問題也就不了了之。 (四) 《再保險條約》和《地中海協(xié)定》造成了英奧意與法俄在近東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牽制之勢 ,同時又阻遏了法俄結合,保證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然而俾斯麥的體系卻包含著極大復雜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對德國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質(zhì)上是脆弱的。20因而他的外 交歸根結底仍 只是一種拖延問題的權宜之計。 作為現(xiàn)實政治的大師,俾斯麥將外交藝術發(fā)揮到了極至?,F(xiàn)實政治促成了德國的統(tǒng)一 和鞏固,俾斯麥對現(xiàn)實政治的迷戀,卻最終使統(tǒng)一后的德國自食其果。盡管隨著德國的統(tǒng) 一,俾斯麥由現(xiàn)狀的破壞者轉變成了現(xiàn)狀的維護者,但形勢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義浪潮的沖擊下,他鼓吹的君主團結原則已失去了維系力。對強權赤裸裸的追求已成為各國維護 自身安全與利益的基本手段,國際關系增添了新的不穩(wěn)定因素。21“卡托科夫的攻擊”就 是對俾斯麥富有諷刺意味的回敬。 在俾斯麥的時代,歐洲大國關系日趨僵化緊張。德國的統(tǒng)一,使中歐失去了歷史上 的緩沖作用,它不再能為大國間爭奪霸權的斗爭,提供警戒和補償?shù)目臻g,以至于徹底改變了歐洲強權結構。22均勢外交所賴以運作的大國關系的松散性正在消失,標志便是1879 年德奧同盟的締結。事實上,德國已很難做出其他選擇。俾斯麥的同盟,正是對這一變化的本能反映,它反過來也鞏固強化了這一趨勢。大國關系緊張,是俾斯麥同盟成立的緣由,也是它得以維持的必要條件。俾斯麥的外交風格,集中體現(xiàn)了自負與焦慮結合的心態(tài)。為了阻止敵對力量的聯(lián)合,確立德國在歐洲大陸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保持大國關系適度的緊張是必要的。盟國間如果關系緊張,他就鼓勵合作,一旦它們和睦相處,他就撤回支持,并制造摩擦。然而,俾斯麥的策略也許會為德國爭得盟國,卻也往往使德國失去了朋友。23當時的德國,從本質(zhì)上說是屬于現(xiàn)狀的國家,對于正在崛起中的德國,不誠信的惡名,可能比好戰(zhàn)更危險。歐洲國家對德國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國外交地位的前提。而俾斯麥的謀略往往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隨著歐洲局勢逐步緊張,一個充滿敵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國際環(huán)境已初現(xiàn)端倪。與大國關系開始僵化緊張同步的是德國政策逐漸喪失平衡和彈性。1886年 10月,俾斯 麥在給兒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奧一旦開戰(zhàn),不論誰是進攻方,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 在奧匈一邊投入戰(zhàn)斗。24俾斯麥在臺上時,尚可憑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 消其政策的消極后果,在他之后,便后繼無人了。 1890年俾斯麥去職,德國新當局放棄《再保險條約》,四年后法俄結盟,俾斯麥的歐 洲秩序也隨之崩解。 這篇文章贊揚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的高尚品質(zhì)。 《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yǎng)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呢,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助的高尚品質(zhì)。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yǎng)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于沙皇的黑暗統(tǒng)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課文記敘了漁夫和她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養(yǎng)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zhì)。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 “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窮人的高尚品質(zhì)。文章中運用多種形式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描寫法、幻覺描寫法、景物襯托法,表現(xiàn)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課文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講述了在海上起風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第二段(3—11自然段)講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發(fā)現(xiàn)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結束)講述漁夫出海歸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yǎng)西蒙的孩子。 本文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是偉大的俄國作家,出身貴族,但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nóng)奴。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這篇文章寫的是沙俄時期窮人的故事。

1、“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 (從兩個方面來體會:首先,“溫暖而舒適”是對照屋外的寒風呼嘯來說的;第二,這個“溫暖而舒適”是靠漁夫冒著生命危險和桑娜的勤勞能干來維持的。) 2、“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這樣做,必須這樣做。桑娜抱回兩個孩子的時候,想也沒想,只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充分表現(xiàn)了桑娜善良和樂于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zhì)。) 3、“等待丈夫”一部分內(nèi)容。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貧困、生活艱難。從“補”、“破帆”、“勉強填飽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艱難。 ②感受到桑娜勤勞能干。引導學生說出“溫暖與舒適”指的是什么? “溫暖”指爐火未熄,與室外的寒風呼嘯相比而言:“舒適”指地面干凈、食具發(fā)亮,孩子們安靜地睡著,這是與丈夫在狂風大浪中打魚的處境相比而言。從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勞能干。 ③體會到桑娜內(nèi)心很善良,從“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等處可以看出。) 朗讀這部分內(nèi)容,讀出感情,體會桑娜的家庭貧困、勤勞能干、心地善良?!班牛嵛乙活D也好?!?(桑娜想“揍我一頓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兩個孩子,肩己寧愿挨揍。從這里、我們叉一次體會到了桑娜的善良和樂于助人。) 4、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覺得沒法對丈夫說,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會揍她。)她為什么這樣想?(因為生活實在太艱難了,丈夫的擔子實在大重了,再增加兩個孩子,這不是鬧著玩的。桑娜這樣想,是為丈夫擔心。)

20課《窮人>>資料

其他答案

背景資料; 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的歐洲秩序 論保加利亞危機期間的俾斯麥外交 柏林會議后五年的時間里,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了一個包括俄國、奧匈、意大利、 羅馬尼亞等國的復雜的同盟體系,歐洲的國際政治一時為俾斯麥同盟所左右,柏林成為歐 洲外交舞臺的中心。1885年爆發(fā)的保加利亞危機卻使俾斯麥同盟瀕臨破滅的邊緣,本文擬就危機期間歐洲各大國間展開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紀晚期歐洲大國外交和國際環(huán)境的某些特點。 (一) 普法戰(zhàn)爭后,統(tǒng)一而強大的德國在歐洲崛起,完成了對歐洲國際政治環(huán)境革命性的 改造,同時卻造就了困擾世界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德國問題:德國的天然優(yōu)勢和其他歐洲國 家不接受這一優(yōu)勢的矛盾。1戰(zhàn)敗不僅使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剝奪了它在歐洲大陸 的主導地位,更大大惡化了它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這樣法國對德國來說就成為一個無法和解 的國家。法國單憑自身的力量難以對付德國,無論是為了自保,還是準備復仇,法國都需 要同任何與德國敵對的國家結盟。這就使得涉及德國的危機均會加劇,而很難局部化,因 此也就限定了德國外交的基本走向。在俾斯麥看來,孤立法國、維護歐洲現(xiàn)狀與保障德國 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麥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極其復雜:為了孤立法國就必須保持俄國、奧匈和 德國三個君主大國的保守聯(lián)合,為此他還需要對俄奧關系發(fā)展施加影響,俄奧關系過于密 切以致于撇開德國,或者為爭奪巴爾干發(fā)生沖突都會損害德國在歐洲的外交地位。在把俄 德友誼視為德國外交基石的同時,他還不能得罪在近東、中亞與俄國尖銳對立的英國。18 75年-1878年的近東危機,反映了俾斯麥政策相對于歷史環(huán)境的局限性:俄奧矛盾的激化 ,使俾斯麥難以長期回避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俾斯麥通過1879年的德奧同盟暫時找 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歸宿是1881年6月結成的俄奧德三皇同盟,這就使德國得以繼續(xù)保持 對俄奧關系的牽制及在兩者之間的調(diào)停地位。 1885年9月,土屬東魯米利亞省發(fā)生革命,并宣布與保加利亞公國合并。素來以保加 利亞保護者自居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不能容忍經(jīng)由不聽命于他的亞歷山大大公之手實現(xiàn)兩 地的統(tǒng)一,從而鞏固大公在保加利亞國內(nèi)的地位。俄國試圖通過大國協(xié)調(diào)迫使保加利亞取 消合并,但保加利亞統(tǒng)一的既成事實,已不可逆轉。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面臨空前失敗, 巴爾干醞釀著新的危機。 1886年1月,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布朗熱就任法國陸軍部長,在法國掀起了一場要求向 德國復仇的狂潮,德法關系驟然緊張。 兩場危機同時發(fā)生,俾斯麥同盟面臨嚴峻考驗。與此同時,被俾斯麥視為德國外交根 基的三皇同盟即將期滿,而且續(xù)約無望。國際局勢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麥做夢都害怕 的東西夾擊之勢眼看就要成為現(xiàn)實。德國如果在俄奧巴爾干競爭中采取支持奧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關系破裂,并因此向法國提供潛在盟友的后果。而在當時環(huán)境下又完全排除 了放棄奧匈的可能性。 保存奧匈帝國的獨立與大國地位,是俾斯麥歐洲秩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奧匈一旦在外部壓 力下解體,不僅會危及歐洲均勢,使德國外交失去回旋余地,也將打破德意志帝國內(nèi)部微 妙的政治平衡。 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亞危機,重新打開了東方問題,造成了俄奧對抗的前景。俄土 戰(zhàn)爭俄軍浴血奮戰(zhàn),二十萬將士喪命疆場,收獲的卻是難以下咽的苦果。1886年9月,亞力 山大大公在俄國壓力下被迫遜位。11月,沙皇特使考爾巴斯未能迫使保加利亞攝政當局推 舉出俄國中意的大公候選人,鎩羽而歸,俄保斷交,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影響喪失殆盡,沙 皇的“尊嚴”被踐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巴爾干形成了俄軍即將入侵,并引發(fā)大國沖突的危殆局面。 俄國一旦進軍保加利亞,勢必控制羅馬尼亞。屆時匈牙利將處于俄屬波蘭、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的三面包圍之中。奧匈的多瑙河生命線也有被切斷的可能。保持在巴爾干的勢 力和影響,既是奧匈大國地位的象征,也是帝國生存之所系。11月13日,奧匈外相卡爾諾 基在匈牙利議會發(fā)表演說:俄國無權占領保加利亞并單獨決定其命運,否則兵戎相見。俄 國輿論大嘩,普遍認為俄奧協(xié)調(diào)已失去意義,俄軍方和泛斯拉夫派考慮對奧匈實施軍事打 擊。 俾斯麥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約束俄奧,防止兩國沖突。他此時的基本策略是對兩國實 施雙向抑制,敦促兩國在三皇同盟框架內(nèi)解決分歧。針對奧匈在英國慫恿下可能采取的強 硬政策,他一再發(fā)出警告,保加利亞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德奧同盟只具有防御性質(zhì),要幫 忙找英國去。3對于俄國,他再三表示,德國愿意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但奧匈的大國 地位不容犧牲,出路在于俄奧就劃分巴爾干勢力范圍達成妥協(xié)。 俾斯麥扮演“誠實的掮客”,雖然暫時回避了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卻暗含著 同時疏遠兩國的危險。奧匈不由要問:“德奧同盟究竟還有什么價值?”“德國有兩個盟 友,奧匈只有半個?!?如果說德奧同盟在1879年的締結加劇了俄國的孤立感,迫使它回到 與德奧結盟的軌道上來的話,那么在此時,它只能加深俄國的敵意。1886年11月,沙皇在 接見新任法國駐俄大使拉布萊時表示:俄國希望法國強大,兩國需要并肩攜手,共度難關 。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爾巴斯使命失敗,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結果,也是對卡爾諾基國會 演說的回應。要想按俄國的意愿解決保加利亞問題,就得排除奧國的阻撓。奧匈的實力并 不構成威脅,關鍵是德奧同盟。如果俄國要發(fā)動對奧匈的戰(zhàn)爭,或使俄國的戰(zhàn)爭威脅產(chǎn)生 效果,必須預先阻止德國的介入。唯一的希望在法國。有跡象表明,俄國軍方和泛斯拉夫 派,通過著名報人、保守的民族主義者卡托科夫從10月末起已對沙皇的決策傾向施加了重 大影響。為了牽制德國,沙皇有可能急劇改變其歐洲政策,法俄結盟的前景已隱約可現(xiàn)。 俾斯麥同盟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布郎熱運動為俾斯麥擺脫困境提供了良機。 (二) 第三共和國成立后,法國政局一直動蕩不寧。80年代上半期,費理內(nèi)閣當政期間,法 德關系還有過一段“殖民協(xié)約”的好時光。但是阿爾薩斯、洛林問題始終是兩國關系中難 以彌合的創(chuàng)口。1885年費理“殖民內(nèi)閣”倒臺,標志著法國復仇主義勢力的抬頭。以著名 詩人戴魯萊德為首的民族主義團體愛國者聯(lián)盟到1886年7月成員已逾十萬,成為法國政治和 社會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布郎熱進入夏爾.費雷西內(nèi)閣任陸軍部長后,一時成為 法國復興、收復失地、對德復仇的象征。1886年秋季起法德關系趨于惡化。 俾斯麥并不懼怕法國的實力,哪怕是一個復仇主義的法國。它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東方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兩場危機幾乎同時發(fā)生。一旦德國卷入奧俄巴爾干沖突,很難指望法 國會袖手旁觀。那時德國就必須正視兩線作戰(zhàn)的冷酷現(xiàn)實了。 1886年夏,戴魯萊德訪問俄國,鼓吹法俄結盟。6月,卡托科夫在《莫斯科新聞》上 撰文,批評外相吉爾斯的歐洲政策,呼吁從根本上改變俄國的外交路線。他指出俄國將抽 象的君主團結原則置于自身的國家利益之上,是犯了歷史性錯誤。俄國必須擺脫束縛,在 外交上恢復行動自由。時稱‘卡托科夫的攻擊‘。 在當時的情況下,法俄政體懸殊,戰(zhàn)略利益和戰(zhàn)略重點存在嚴重分歧,兩國并沒有立 即結盟的可能。法國不會以犧牲自身在近東地區(qū)的長遠利益,來支持俄國當下的巴爾干政 策。俄國更不可能幫助法國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而冒破壞現(xiàn)狀并與德國交惡的風險。但 是如果壓力和受挫感過強,法俄為了擺脫困境,就有可能形成利益的契合點。誰也不能保 證兩國最終不會走到一起。1887年1月,俄國特使舒瓦洛夫為彌合分歧,修補俄德關系訪德 后,來自俄國方面的沉默進一步證實了俾斯麥對俄國可能改變政策的猜疑。俾斯麥調(diào)整策 略,決心利用德國現(xiàn)有的外交資源和法國的事態(tài)發(fā)展,為重新組織德國的外交陣容尋求契 機。 保加利亞危機發(fā)生后,英德間展開了激烈的外交角逐。兩國都不愿率先出面干預而結怨俄 國,同時又都需要避免在未來歐洲的外交競技場上陷于孤立。若能造成對方與俄國的相互 制衡之勢,本國外交將獲得空前的主動權。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對俾斯麥的意圖深感疑慮 ,擔心英俄一旦為巴爾干問題發(fā)生對抗、沖突,而深陷于巴爾干事務,俾斯麥將趁機擊破 法國。英國的策略是催促奧匈充當巴爾干的反俄先鋒,以使對奧匈承擔同盟義務的德國無 路可遁。俾斯麥則大肆渲染德法邊境的緊張局勢,制造戰(zhàn)爭迫在眉睫的輿論,恫嚇法國政 府,擴軍備戰(zhàn)不要過分,與德國為敵不會有好結果。同時借此向英奧和俄國表明德國必須 全力應付法德危機,無暇東顧,巴爾干危機只能靠那些在該地區(qū)有切身利益的國家自己去 解決。 1882年締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7年5月即將期滿,締約方對同盟的興趣都不大。但隨著 法德危機和保加利亞危機同時發(fā)生,意大利在俾斯麥心目中的重要性明顯上升。俾斯麥利 用1887年2月同盟續(xù)約的機會,以支持意大利北非擴張政策為代價,加強了三國同盟內(nèi)部的 團結,阻止了敵對國家對意大利的拉攏,同時為奧匈對付俄國爭取到了安全穩(wěn)固的后方。 更意味深長的是,這就為以意大利為橋梁,建立同意大利在殖民地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并 保持密切合作的英國與三國同盟國家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 當時,英法間由于1882年英國單方面占領埃及后形成的埃及問題,存在尖銳矛盾。布郎熱 運動的沙文主義鼓噪也同樣針對英國。英國若能在埃及問題上爭取到三國同盟國家的支持 ,將大大加強其與法國談判時的地位。如果能促使英國在巴爾干采取一項堅定的維護現(xiàn)狀 的政策,并在近東地區(qū)調(diào)動起足以遏制法俄的力量,奧匈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德國也就能 夠避免直接卷入近東事務而與俄國發(fā)生沖撞。為了向英國施壓,俾斯麥表示:德國在大陸 上看住法國,英意就獲得了行動自由,英意在北非聯(lián)合遏制法國,并與奧匈合作在近東共 同對付俄國,歐洲的均勢及和平就可能保住。但是如果英國不參加歐洲政治,勢必陷于孤 立,而德國也就沒有理由要去反對法國在北非和俄國在近東的擴張原望。在俾斯麥的策動 下,1887年2月,英意互換照會,3月奧匈也以照會形式加入,三國訂立了《第一次地中海 協(xié)定》,承諾共同維護地中海現(xiàn)狀。 地中海聯(lián)合結成后,法國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與俄國結盟政策的非現(xiàn)實性和危險性。法 國的結盟愿望越迫切,俄國的要價也就越高,一旦不能滿足俄國的要求,反而會招致無謂 的怨恨。更有甚者,還會誘發(fā)德國發(fā)動“預防性”戰(zhàn)爭。如果法國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 政策,就需要承受與所有歐洲國家對抗的后果。11法國政府必須主動緩和法德關系,以免 跌入俾斯麥設下的外交陷阱。5月,法國政府解除了布郎熱的職務,法德危機趨于緩解。 (三) 德國地處中歐,一面臨海,三面被圍。積極有效的東方政策是德國外交的基石。如果 德俄長期對立,德國外交就是一盤死棋。反之,德國就可以在東西方之間操縱自如,進退 有余。在俾斯麥眼里,孤立法國與聯(lián)合俄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保加利亞危機發(fā)生 后, 俾斯麥一方面鼓動俄國在巴爾干推行前進政策,一方面以此來動員抵制俄國擴張 的地中海聯(lián)合。同時向深感孤立的俄國證明德國友誼的可貴。 俄國外相吉爾斯認為,無論是保障俄國黑海地區(qū)的安全還是解決保加利亞問題,俄 國都需要保留俄德奧三皇同盟,至少要維持與德國的友好合作。在目前,法俄結盟對俄國 不利,法國也不可能同俄國結盟。俄國如果失去了德國,將意味著徹底孤立。至于沙皇 亞歷山大三世的態(tài)度,正如德國駐圣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當時指出的那樣:“沙皇從外交 政策的需要考慮,必須保持與德國的聯(lián)合,從順應民意和國內(nèi)穩(wěn)定考慮,他又必須在公開 場合表現(xiàn)出對德國的憎惡。” 卡托科夫3月發(fā)表的社論深深刺痛了沙皇,置沙皇于非常尷尬的境地,文章披露了三 皇同盟這個秘密,并予以猛烈抨擊。這就迫使沙皇要么放棄與德國的聯(lián)合,要么公開表態(tài) 支持三皇同盟,而這正是沙皇要竭力避免的結局。沙皇在震怒之余對卡托科夫提出懲戒。 卡托科夫影響的縮減,反襯出吉爾斯地位的鞏固。 鑒于沙皇斷然拒絕續(xù)訂與奧匈的條約,5月,俄德在柏林重開談判,準備以俄德雙邊協(xié) 定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在討論中立條款時,俾斯麥試圖通過全面支持俄國的近東政策誘 使俄國同意,在俄奧沖突的情況下,德國有條件的中立。為此俾斯麥向俄國談判代表宣讀 了1879年德奧同盟條約文本,以期表明德國無意承擔與德奧同盟條約內(nèi)容相悖的義務。 1887年6月18日,俄德在對中立條款涉及法奧遭締約方進攻時情形均作了保留的條件 下,簽訂新約,即《再保險條約》。在俾斯麥看來,條約雖然未能確保在俄德沖突的情況下 俄國無條件的中立,鑒于法德兩國對于1871年以來現(xiàn)狀的不同態(tài)度,法國需要的同盟,必 須是進攻性的,《再保險條約》至少排除了這種可能。而法國若不能在事先爭取到俄國的 支持,也就不可能獨自挑戰(zhàn)德國?,F(xiàn)狀、和平、德國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通過《再保險條約》與先前的《德奧同盟條約》兩相呼應,俾斯麥又重新確立了對 德奧的雙向抑制。俾斯麥借此向俄奧表明,德國將始終與被進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侵 略。誰破壞歐洲和平,誰就是德國的敵人。但是,俾斯麥還必須正視另一個危險,俄國如 果挑動奧匈率先發(fā)動進攻,德國將怎樣應付?15圍繞《再保險條約》簽訂問題俄國內(nèi)部的 爭斗,沙皇立場的動搖,條約簽訂后俄國在保加利亞問題上對德國無休止的索求,使得俾 斯麥對條約的價值大打折扣。他對沙皇和德俄友誼的信心,從此不可挽回地動搖了。 1887年7月,在違背沙皇意愿的情況下科堡的斐迪南被推選為保加利亞大公,俄國訴 諸武力的可能增強。俄國報界充斥了對德國的謾罵。8月,戴魯萊德借出席卡托科夫葬禮之 機,再次訪問俄國。俾斯麥對時局深感憂慮。俄國既已靠不住,德國必須另謀出路,以防 萬一。17 5月,法俄共同迫使蘇丹放棄了英國特使沃爾夫與土耳其達成的,有關英國從埃及 撤軍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勢,引起了了英德的共同警覺。索爾茲伯里擔心,如果奧匈因得 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國妥協(xié),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時期對英國極為不利的孤立被動局面。 18俾斯麥趁勢將《德奧同盟條約》文本送交倫敦,并在11月22日致信索爾茲伯里。信中表 示:“如果奧匈帝國之獨立受到俄國侵略的威脅,或者英意遭到法國入侵的危險,德國始 終有責任采取進入戰(zhàn)線的政策?!?9在英國確認了德國對奧匈支援的程度后,1887年12月 12日,和16日,英、奧、意三國互換照會,達成《第二次地中海協(xié)定》,基本上排除了俄 國占領保加利亞,或挾持蘇丹,控制土耳其海峽的可能。俄國如果向奧匈挑釁,將遭到英 奧意圍攻。在這一背景之下,俄國開始退卻。1888年1月俄國在德國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 府宣布斐迪南當選為非法,遭到英奧意的聯(lián)合抵制。4月土耳其滿足了俄國的要求。俄國挽 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后保加利亞問題也就不了了之。 (四) 《再保險條約》和《地中海協(xié)定》造成了英奧意與法俄在近東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牽制之勢 ,同時又阻遏了法俄結合,保證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然而俾斯麥的體系卻包含著極大復雜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對德國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質(zhì)上是脆弱的。20因而他的外 交歸根結底仍 只是一種拖延問題的權宜之計。 作為現(xiàn)實政治的大師,俾斯麥將外交藝術發(fā)揮到了極至?,F(xiàn)實政治促成了德國的統(tǒng)一 和鞏固,俾斯麥對現(xiàn)實政治的迷戀,卻最終使統(tǒng)一后的德國自食其果。盡管隨著德國的統(tǒng) 一,俾斯麥由現(xiàn)狀的破壞者轉變成了現(xiàn)狀的維護者,但形勢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義浪潮的沖擊下,他鼓吹的君主團結原則已失去了維系力。對強權赤裸裸的追求已成為各國維護 自身安全與利益的基本手段,國際關系增添了新的不穩(wěn)定因素。21“卡托科夫的攻擊”就 是對俾斯麥富有諷刺意味的回敬。 在俾斯麥的時代,歐洲大國關系日趨僵化緊張。德國的統(tǒng)一,使中歐失去了歷史上 的緩沖作用,它不再能為大國間爭奪霸權的斗爭,提供警戒和補償?shù)目臻g,以至于徹底改變了歐洲強權結構。22均勢外交所賴以運作的大國關系的松散性正在消失,標志便是1879 年德奧同盟的締結。事實上,德國已很難做出其他選擇。俾斯麥的同盟,正是對這一變化的本能反映,它反過來也鞏固強化了這一趨勢。大國關系緊張,是俾斯麥同盟成立的緣由,也是它得以維持的必要條件。俾斯麥的外交風格,集中體現(xiàn)了自負與焦慮結合的心態(tài)。為了阻止敵對力量的聯(lián)合,確立德國在歐洲大陸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保持大國關系適度的緊張是必要的。盟國間如果關系緊張,他就鼓勵合作,一旦它們和睦相處,他就撤回支持,并制造摩擦。然而,俾斯麥的策略也許會為德國爭得盟國,卻也往往使德國失去了朋友。23當時的德國,從本質(zhì)上說是屬于現(xiàn)狀的國家,對于正在崛起中的德國,不誠信的惡名,可能比好戰(zhàn)更危險。歐洲國家對德國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國外交地位的前提。而俾斯麥的謀略往往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隨著歐洲局勢逐步緊張,一個充滿敵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國際環(huán)境已初現(xiàn)端倪。與大國關系開始僵化緊張同步的是德國政策逐漸喪失平衡和彈性。1886年 10月,俾斯 麥在給兒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奧一旦開戰(zhàn),不論誰是進攻方,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 在奧匈一邊投入戰(zhàn)斗。24俾斯麥在臺上時,尚可憑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 消其政策的消極后果,在他之后,便后繼無人了。 1890年俾斯麥去職,德國新當局放棄《再保險條約》,四年后法俄結盟,俾斯麥的歐 洲秩序也隨之崩解。 這篇文章贊揚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的高尚品質(zhì)。 《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yǎng)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呢,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助的高尚品質(zhì)。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yǎng)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于沙皇的黑暗統(tǒng)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課文記敘了漁夫和她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養(yǎng)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zhì)。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 “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窮人的高尚品質(zhì)。文章中運用多種形式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描寫法、幻覺描寫法、景物襯托法,表現(xiàn)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課文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講述了在海上起風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第二段(3—11自然段)講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發(fā)現(xiàn)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結束)講述漁夫出海歸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yǎng)西蒙的孩子。 本文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是偉大的俄國作家,出身貴族,但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nóng)奴。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這篇文章寫的是沙俄時期窮人的故事。

1、“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 (從兩個方面來體會:首先,“溫暖而舒適”是對照屋外的寒風呼嘯來說的;第二,這個“溫暖而舒適”是靠漁夫冒著生命危險和桑娜的勤勞能干來維持的。) 2、“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這樣做,必須這樣做。桑娜抱回兩個孩子的時候,想也沒想,只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充分表現(xiàn)了桑娜善良和樂于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zhì)。) 3、“等待丈夫”一部分內(nèi)容。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貧困、生活艱難。從“補”、“破帆”、“勉強填飽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艱難。 ②感受到桑娜勤勞能干。引導學生說出“溫暖與舒適”指的是什么? “溫暖”指爐火未熄,與室外的寒風呼嘯相比而言:“舒適”指地面干凈、食具發(fā)亮,孩子們安靜地睡著,這是與丈夫在狂風大浪中打魚的處境相比而言。從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勞能干。 ③體會到桑娜內(nèi)心很善良,從“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等處可以看出。) 朗讀這部分內(nèi)容,讀出感情,體會桑娜的家庭貧困、勤勞能干、心地善良?!班?,揍我一頓也好。” (桑娜想“揍我一頓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兩個孩子,肩己寧愿挨揍。從這里、我們叉一次體會到了桑娜的善良和樂于助人。) 4、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覺得沒法對丈夫說,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會揍她。)她為什么這樣想?(因為生活實在太艱難了,丈夫的擔子實在大重了,再增加兩個孩子,這不是鬧著玩的。桑娜這樣想,是為丈夫擔心。) 作者資料: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最杰出的代表。他出生于世襲的貴族家庭。1844年他考入喀山大學東方語文系,后又轉入法律系。因對學校教育不滿,于1947年輟學,回到故鄉(xiāng)雅斯納雅"波良納,一面自修,一面經(jīng)營莊園,并試圖改善農(nóng)民的生活,但農(nóng)事改革毫無成效,他一度陷入苦惱、彷徨之中。1851年他去高加索從軍,并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1852年他發(fā)表了第一部作品《童年》,隨之又相繼發(fā)表了《少年》(1854)、《青年》(1856)。三部曲描寫了作者從童年到青年時期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和思想發(fā)展過程,已表現(xiàn)出對貴族社會的批判?!陡F人》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篇短篇小說。

其他答案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出生于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xiāng)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nóng)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zhàn)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后在其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zhàn)爭場面打下基礎。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chuàng)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高峰。托爾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不過都沒成功。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戰(zhàn)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chuàng)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里程碑。(復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chǎn)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 ☆<戰(zhàn)爭與和平>以戰(zhàn)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庫斯基、羅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提出了許多重大問題。小說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現(xiàn)人民是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國人民反拿破侖入侵戰(zhàn)爭的正義性質(zhì)。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著安娜追求愛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fā)展的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jié)線索,小說不僅形象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的變動,同時也鮮明地暴露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復活>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地主資產(chǎn)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銳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fā)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主人公: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道德自我修養(yǎng)”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chuàng)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贰?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nóng)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xiàn)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這是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jié)線索,展現(xiàn)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經(jīng)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fā)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chuàng)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 1889~1899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于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xiāng)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nóng)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zhàn)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后在其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zhàn)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道德自我修養(yǎng)”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chuàng)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贰?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nóng)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xiàn)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這是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jié)線索,展現(xiàn)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經(jīng)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fā)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chuàng)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 1889~1899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列夫·托爾斯泰 (1828~1910) 作者簡介: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于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xiāng)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nóng)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zhàn)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后在其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zhàn)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道德自我修養(yǎng)”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chuàng)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nóng)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xiàn)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這是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jié)線索,展現(xiàn)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經(jīng)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fā)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chuàng)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于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xiāng)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nóng)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zhàn)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后在其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zhàn)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道德自我修養(yǎng)”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chuàng)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贰?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nóng)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xiàn)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這是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jié)線索,展現(xiàn)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經(jīng)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fā)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chuàng)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 1889~1899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個名叫“雅斯納亞·波良納”的貴族莊園。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給所有人帶來幸福 的小綠棒的故事。托爾斯泰在喀山大學就讀期間,對盧梭的學說產(chǎn)生過濃厚的興趣。離開大學后,成為青年地主的托爾斯泰曾力圖改善農(nóng)民的生活,但卻不被農(nóng)民所理解。這段經(jīng)歷后來在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爾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間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處女作《童年》(1852)通過對小主人公伊爾倩耶夫的單純而又富有詩意的內(nèi)心世界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現(xiàn)了一個出身貴族家庭的、聰穎、敏感、感情熱烈,并愛作自我分析的兒童的精神成長過程。它與后來作家寫就的《少年》和《青年》構成了自傳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間,托爾斯泰還發(fā)表了一些反映戰(zhàn)地生活的小說,如《襲擊》和《臺球房記分員筆記》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風光和樸實的山民,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發(fā)。這在他后來完成的作品《哥薩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亞戰(zhàn)爭爆發(fā)后,托爾斯泰曾在前線堅守一年。他為此寫出了三篇總名為《塞瓦斯托波爾故事》(1855-1856)的特寫,以嚴酷的真實抨擊了畏敵如虎的貴族軍官,贊美了普通士兵的愛國主義精神。 托爾斯泰退役回到家鄉(xiāng)后,曾為農(nóng)民子弟辦學,后因沙皇政府干預,學校夭折。期間,他兩次出國,并寫下了《暴風雪》、《兩個驃騎兵》、《盧塞恩》、《阿爾貝特》、《三死》、《家庭幸?!泛汀恫ɡ飵焓靠ā罚?863)等小說。60-70年代,托爾斯泰先后完成了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這兩部作品為他贏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聲譽。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爾斯泰經(jīng)歷了一場世界觀的激變。他否定了貴族階級的生活,站到了宗法農(nóng)民的一邊。這時,他不僅在生活方式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為普通的農(nóng)民所接受。他寫了不少民間故事和“人民戲劇”,也寫出了一些優(yōu)秀的小說,其中著名的有長篇小說《復活》(1899),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和《活尸》,中篇小說《霍爾斯托麥爾》、《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萊采奏鳴曲》等。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聶赫留道夫是一個為自己和本階級的罪惡而懺悔的形象,瑪絲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動了他,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來贖罪。聶赫留道夫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對本階級罪惡的懺悔,以及在懺悔過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當時一部分進步的貴族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是一個從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覺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層婦女的形象。如果說與聶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顫了她麻木的靈魂的話,那么與政治犯的接觸則使她開始了對新生活的探索?,斀z洛娃形象已經(jīng)越出了當時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筆調(diào)描寫下層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現(xiàn)了下層人民不可摧毀的堅強意志。同時,《復活》也顯示了托爾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決心和徹底暴露舊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說對沙俄的法律、法庭、監(jiān)獄,以及整個國家機器和官方教會,都給予了無情的抨擊。 為此,托爾斯泰遭到當局和教會的迫害,還被革除教籍。然而,托爾斯泰在人民中獲得了越來越高的聲譽。托爾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著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說《哈澤·穆拉特》和《舞會之后》等優(yōu)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維奇·托爾斯泰是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杰出代表,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chuàng)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一、教材說明 課文《窮人》的作者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 課文講的是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后,主動收養(yǎng)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統(tǒng)治下的社會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zhì)。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本課思想內(nèi)容有以下兩個重點。 1 表現(xiàn)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除了題目,全文沒有一個“窮”字,但窮人“窮”到什么地步,我們卻能從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課文開頭描寫了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 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濤轟鳴,狂風怒吼,海上正起著風暴,桑娜的丈夫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著危險出海打魚,清早出去,深夜未歸;桑娜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干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梢娚D纫患业纳钍嵌嗝雌D難。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慘地病死在稻草鋪的床上。屋里又潮濕又陰冷,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親旁邊。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西蒙死去的悲慘畫面:母親臨死的痛苦與孩子睡眠的甜美,母親的慈愛與孩子的無知。這一切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強烈地感染著讀者。這些描述,包含作者的感情,使讀者深切地感受到窮人的悲慘命運。 2 贊頌窮人富于同情、熱心助人的美德。課文里沒有一句直接贊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zhì)卻被表現(xiàn)得感人肺腑。收養(yǎng)孤兒,本來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養(yǎng)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孩子多、生活已經(jīng)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里,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兩個孤兒以后,作者細致地描寫了她緊張、擔憂,甚至后悔的復雜心理活動。造成桑娜內(nèi)心矛盾的客觀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艱難,而收養(yǎng)兩個孤兒,無異于在極為沉重的生活壓力上,再增加一個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婦還是做出了收養(yǎng)孤兒的決定。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沒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現(xiàn)實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桑娜夫婦沒有說一句豪言壯語,然而他們那種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卻深深地感染著讀者。 二、學習目標 1 學會十個生字。能夠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擱板、帳子、抱怨、掀起、寡婦、魁梧、倒霉、揍一頓、后腦勺、熬過去。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3 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桑娜和漁夫的勤勞、淳樸和善良,學習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美德。 三、教學建議 1 學習本文,重點是從人物的行動、語言、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心靈,并從中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課文的“思考"練習”體現(xiàn)了學習的重點,可按“思考"練習”的內(nèi)容設計教學思路。 (1)讀題激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速讀課文,如,為什么用“窮人”做題目 課文是否只寫了窮人的“窮” 通過讀書,了解課文內(nèi)容,知道“窮人”之間發(fā)生的事情。 (2)深層研讀。讓學生通過認真研讀,找出自己不懂或感興趣的問題和同學討論,體會窮人的高尚品質(zhì)。課后思考題僅僅是提供一個例子,這個問題的提出,可以使我們觸摸到桑娜淳樸、善良的心靈。要引導學生敢于提問題,能提出有一定思考、討論價值的問題。在討論中,要求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一些重點句子的思想感情。 (3)朗讀重點部分,深入體會人物的美好心靈。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活動,是教學的難點。 讓學生朗讀描寫桑娜心情忐忑不安的部分和桑娜與漁夫對話的部分,從讀中獲得感悟,并揣摸人物的心理,讀出不同的語氣。通過朗讀感悟,加深對課文思想感情的體會。 2 “思考"練習”第二題“從課文中提出幾個不懂的或感興趣的問題,跟大家討論”,此題設計意圖是使閱讀更加自主,體現(xiàn)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題中采取舉例的方式提出問題:“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jīng)夠丈夫受的了,為什么還要把鄰居的孩子抱過來 ”目的是啟發(fā)學生再提出其他問題。一定要鼓勵學生提問題,如,桑娜為什么認為挨丈夫揍是自作自受,甚至認為揍一頓也好 漁夫聽說西蒙死了,留下兩個孩子,為什么臉變得嚴肅,憂慮 這個環(huán)節(jié)很重要,可以穿插在初讀課文之后或精讀重點部分的過程中落實。 3 “思考"練習”第三題提出來的兩個句子,是比較集中地表現(xiàn)桑娜和漁夫淳樸善良思想品質(zhì)的重點句。這兩個句子的討論、交流,要和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有關部分結合起來。學生理解不到位,教師應精要點撥。 (1)“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 做不可。”“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而且必須這樣做。不假思索地抱回兩個孩子,并不為什么,完全是發(fā)自桑娜淳樸善良的本質(zhì)。 (2)“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 醒來。”漁夫雖然意識到多撫養(yǎng)兩個孩子會給自己增加負擔,但從話中的一個“熬”字,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為了撫養(yǎng)鄰居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的辛勞。他與妻子桑娜同樣有著一顆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 要抓住反映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部分,指導有感情的朗讀。如,描寫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動一段,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文,理解桑娜的思想活動。桑娜一家的生活是那么艱難,丈夫的負擔是那么重,西蒙的孩子是那么可憐,當她對親人的摯愛和對別人的同情這兩種情感不能兼容時,產(chǎn)生了矛盾的心理,要引導學生去想象桑娜先是激動,繼而緊張、擔憂甚至責備自己,最后堅定的復雜心情。如,“嗯,揍我一頓也好!”要讀得短而有力,表達出決心已定的心情。要求學生自己先試試怎么才能讀好,再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交流。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由組合分角色讀,然后再讓學生匯報朗讀,匯報體會。學生的體會只要有點兒意思就應鼓勵,充分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5 “思考"練習”第四題,設計了“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的練習。落實這項要求,最好與交談對課文表達方法的領悟相結合,先認識課文怎樣通過人物行動、心理、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人物思想品質(zhì),并舉出具體語句實例,再讓學生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這樣摘抄的詞句會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歡,利于激發(fā)積累語言的興趣。 6 選做題續(xù)編《窮人》的故事,目的在于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展開想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既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和創(chuàng)造,又要指點方法,把故事續(xù)編得合情合理。提示學生:要把握故事情節(jié)的主線,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無論最后發(fā)展成什么樣子,主線不能變,人物的思想品質(zhì)不能發(fā)生本質(zhì)上的變化。 這是一道選做題,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重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不要強求全體學生都參與,更不能強求學生都達到同一水平??蓜?chuàng)設一些機會,如,開小小故事會,編續(xù)寫故事集,在宣傳欄出專輯,排課本劇,讓學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 7 要重視字、詞教學。 生字中,要注意“怨、帳、揍、熬”的讀音。注意指導“寡、魁、熬”的書寫。 以下詞語解釋供備課時參考。 呼嘯:文中形容海風發(fā)出高而長的聲音,說明寒風猛烈。 舒適:舒服,安逸。一般指生活環(huán)境。 顧惜:顧全,愛惜。 抱怨:埋怨。 沉默:不作聲。文中有兩處“沉默”,含義不同。第一處是“兩個人沉默了一陣”。因為 漁夫講的是天氣,桑娜想的是怎么對丈夫說收養(yǎng)西蒙的孩子。兩人的話說不到一起,所以“沉默了”。第二處是“桑娜沉默了”。因為桑娜說了試探性的話,不知漁夫會怎樣回答,在等待,所以她沉默了。 熬過去:艱難地度過。文中表現(xiàn)出漁夫的善良和堅強。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作,讀zuò。受,承受。自己做錯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 結果。 四、參考資料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偉大的俄國作家,出身貴族,但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nóng)奴。青年時期就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他的全部創(chuàng)作時間達六十多年,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他的代表作《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不朽名著。 《窮人》一文的寫作年代,正是俄國歷史上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時期。封建農(nóng)奴制一步步地崩潰瓦解,廣大人民對沙皇專制的反抗斗爭日趨高漲,逐漸形成了俄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在這個時期,貴族、資產(chǎn)階級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華而道德墮落;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然而他們的道德情操卻高尚淳樸。《窮人》這篇小說,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的高尚品德。 參考資料:

為你推薦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用戶協(xié)議  |  隱私政策  |  在線報名  |  網(wǎng)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