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的歐洲秩序 論保加利亞危機期間的俾斯麥外交 柏林會議后五年的時間里,德國首相俾斯麥建立了一個包括俄國、奧匈、意大利、 羅馬尼亞等國的復雜的同盟體系,歐洲的國際政治一時為俾斯麥同盟所左右,柏林成為歐 洲外交舞臺的中心。
1885年爆發(fā)的保加利亞危機卻使俾斯麥同盟瀕臨破滅的邊緣,本文擬就危機期間歐洲各大國間展開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紀晚期歐洲大國外交和國際環(huán)境的某些特點。 (一) 普法戰(zhàn)爭后,統(tǒng)一而強大的德國在歐洲崛起,完成了對歐洲國際政治環(huán)境革命性的 改造,同時卻造就了困擾世界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德國問題:德國的天然優(yōu)勢和其他歐洲國 家不接受這一優(yōu)勢的矛盾。1戰(zhàn)敗不僅使法國失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剝奪了它在歐洲大陸 的主導地位,更大大惡化了它的地緣政治環(huán)境。這樣法國對德國來說就成為一個無法和解 的國家。法國單憑自身的力量難以對付德國,無論是為了自保,還是準備復仇,法國都需 要同任何與德國敵對的國家結盟。這就使得涉及德國的危機均會加劇,而很難局部化,因 此也就限定了德國外交的基本走向。在俾斯麥看來,孤立法國、維護歐洲現(xiàn)狀與保障德國 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麥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極其復雜:為了孤立法國就必須保持俄國、奧匈和 德國三個君主大國的保守聯(lián)合,為此他還需要對俄奧關系發(fā)展施加影響,俄奧關系過于密 切以致于撇開德國,或者為爭奪巴爾干發(fā)生沖突都會損害德國在歐洲的外交地位。在把俄 德友誼視為德國外交基石的同時,他還不能得罪在近東、中亞與俄國尖銳對立的英國。18 75年-1878年的近東危機,反映了俾斯麥政策相對于歷史環(huán)境的局限性:俄奧矛盾的激化 ,使俾斯麥難以長期回避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俾斯麥通過1879年的德奧同盟暫時找 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歸宿是1881年6月結成的俄奧德三皇同盟,這就使德國得以繼續(xù)保持 對俄奧關系的牽制及在兩者之間的調(diào)停地位。 1885年9月,土屬東魯米利亞省發(fā)生革命,并宣布與保加利亞公國合并。素來以保加 利亞保護者自居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不能容忍經(jīng)由不聽命于他的亞歷山大大公之手實現(xiàn)兩 地的統(tǒng)一,從而鞏固大公在保加利亞國內(nèi)的地位。俄國試圖通過大國協(xié)調(diào)迫使保加利亞取 消合并,但保加利亞統(tǒng)一的既成事實,已不可逆轉。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面臨空前失敗, 巴爾干醞釀著新的危機。 1886年1月,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布朗熱就任法國陸軍部長,在法國掀起了一場要求向 德國復仇的狂潮,德法關系驟然緊張。 兩場危機同時發(fā)生,俾斯麥同盟面臨嚴峻考驗。與此同時,被俾斯麥視為德國外交根 基的三皇同盟即將期滿,而且續(xù)約無望。國際局勢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麥做夢都害怕 的東西夾擊之勢眼看就要成為現(xiàn)實。德國如果在俄奧巴爾干競爭中采取支持奧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關系破裂,并因此向法國提供潛在盟友的后果。而在當時環(huán)境下又完全排除 了放棄奧匈的可能性。 保存奧匈帝國的獨立與大國地位,是俾斯麥歐洲秩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奧匈一旦在外部壓 力下解體,不僅會危及歐洲均勢,使德國外交失去回旋余地,也將打破德意志帝國內(nèi)部微 妙的政治平衡。 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亞危機,重新打開了東方問題,造成了俄奧對抗的前景。俄土 戰(zhàn)爭俄軍浴血奮戰(zhàn),二十萬將士喪命疆場,收獲的卻是難以下咽的苦果。1886年9月,亞力 山大大公在俄國壓力下被迫遜位。11月,沙皇特使考爾巴斯未能迫使保加利亞攝政當局推 舉出俄國中意的大公候選人,鎩羽而歸,俄保斷交,俄國在保加利亞的影響喪失殆盡,沙 皇的“尊嚴”被踐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巴爾干形成了俄軍即將入侵,并引發(fā)大國沖突的危殆局面。 俄國一旦進軍保加利亞,勢必控制羅馬尼亞。屆時匈牙利將處于俄屬波蘭、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的三面包圍之中。奧匈的多瑙河生命線也有被切斷的可能。保持在巴爾干的勢 力和影響,既是奧匈大國地位的象征,也是帝國生存之所系。11月13日,奧匈外相卡爾諾 基在匈牙利議會發(fā)表演說:俄國無權占領保加利亞并單獨決定其命運,否則兵戎相見。俄 國輿論大嘩,普遍認為俄奧協(xié)調(diào)已失去意義,俄軍方和泛斯拉夫派考慮對奧匈實施軍事打 擊。 俾斯麥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約束俄奧,防止兩國沖突。他此時的基本策略是對兩國實 施雙向抑制,敦促兩國在三皇同盟框架內(nèi)解決分歧。針對奧匈在英國慫恿下可能采取的強 硬政策,他一再發(fā)出警告,保加利亞是俄國的勢力范圍,德奧同盟只具有防御性質(zhì),要幫 忙找英國去。3對于俄國,他再三表示,德國愿意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政策,但奧匈的大國 地位不容犧牲,出路在于俄奧就劃分巴爾干勢力范圍達成妥協(xié)。 俾斯麥扮演“誠實的掮客”,雖然暫時回避了在俄奧間作出選擇的問題,卻暗含著 同時疏遠兩國的危險。奧匈不由要問:“德奧同盟究竟還有什么價值?”“德國有兩個盟 友,奧匈只有半個。”5如果說德奧同盟在1879年的締結加劇了俄國的孤立感,迫使它回到 與德奧結盟的軌道上來的話,那么在此時,它只能加深俄國的敵意。1886年11月,沙皇在 接見新任法國駐俄大使拉布萊時表示:俄國希望法國強大,兩國需要并肩攜手,共度難關 。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爾巴斯使命失敗,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結果,也是對卡爾諾基國會 演說的回應。要想按俄國的意愿解決保加利亞問題,就得排除奧國的阻撓。奧匈的實力并 不構成威脅,關鍵是德奧同盟。如果俄國要發(fā)動對奧匈的戰(zhàn)爭,或使俄國的戰(zhàn)爭威脅產(chǎn)生 效果,必須預先阻止德國的介入。唯一的希望在法國。有跡象表明,俄國軍方和泛斯拉夫 派,通過著名報人、保守的民族主義者卡托科夫從10月末起已對沙皇的決策傾向施加了重 大影響。為了牽制德國,沙皇有可能急劇改變其歐洲政策,法俄結盟的前景已隱約可現(xiàn)。 俾斯麥同盟體系面臨崩潰的危險。布郎熱運動為俾斯麥擺脫困境提供了良機。 (二) 第三共和國成立后,法國政局一直動蕩不寧。80年代上半期,費理內(nèi)閣當政期間,法 德關系還有過一段“殖民協(xié)約”的好時光。但是阿爾薩斯、洛林問題始終是兩國關系中難 以彌合的創(chuàng)口。1885年費理“殖民內(nèi)閣”倒臺,標志著法國復仇主義勢力的抬頭。以著名 詩人戴魯萊德為首的民族主義團體愛國者聯(lián)盟到1886年7月成員已逾十萬,成為法國政治和 社會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布郎熱進入夏爾.費雷西內(nèi)閣任陸軍部長后,一時成為 法國復興、收復失地、對德復仇的象征。1886年秋季起法德關系趨于惡化。 俾斯麥并不懼怕法國的實力,哪怕是一個復仇主義的法國。它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東方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兩場危機幾乎同時發(fā)生。一旦德國卷入奧俄巴爾干沖突,很難指望法 國會袖手旁觀。那時德國就必須正視兩線作戰(zhàn)的冷酷現(xiàn)實了。 1886年夏,戴魯萊德訪問俄國,鼓吹法俄結盟。6月,卡托科夫在《莫斯科新聞》上 撰文,批評外相吉爾斯的歐洲政策,呼吁從根本上改變俄國的外交路線。他指出俄國將抽 象的君主團結原則置于自身的國家利益之上,是犯了歷史性錯誤。俄國必須擺脫束縛,在 外交上恢復行動自由。時稱‘卡托科夫的攻擊‘。 在當時的情況下,法俄政體懸殊,戰(zhàn)略利益和戰(zhàn)略重點存在嚴重分歧,兩國并沒有立 即結盟的可能。法國不會以犧牲自身在近東地區(qū)的長遠利益,來支持俄國當下的巴爾干政 策。俄國更不可能幫助法國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而冒破壞現(xiàn)狀并與德國交惡的風險。但 是如果壓力和受挫感過強,法俄為了擺脫困境,就有可能形成利益的契合點。誰也不能保 證兩國最終不會走到一起。1887年1月,俄國特使舒瓦洛夫為彌合分歧,修補俄德關系訪德 后,來自俄國方面的沉默進一步證實了俾斯麥對俄國可能改變政策的猜疑。俾斯麥調(diào)整策 略,決心利用德國現(xiàn)有的外交資源和法國的事態(tài)發(fā)展,為重新組織德國的外交陣容尋求契 機。 保加利亞危機發(fā)生后,英德間展開了激烈的外交角逐。兩國都不愿率先出面干預而結怨俄 國,同時又都需要避免在未來歐洲的外交競技場上陷于孤立。若能造成對方與俄國的相互 制衡之勢,本國外交將獲得空前的主動權。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對俾斯麥的意圖深感疑慮 ,擔心英俄一旦為巴爾干問題發(fā)生對抗、沖突,而深陷于巴爾干事務,俾斯麥將趁機擊破 法國。英國的策略是催促奧匈充當巴爾干的反俄先鋒,以使對奧匈承擔同盟義務的德國無 路可遁。俾斯麥則大肆渲染德法邊境的緊張局勢,制造戰(zhàn)爭迫在眉睫的輿論,恫嚇法國政 府,擴軍備戰(zhàn)不要過分,與德國為敵不會有好結果。同時借此向英奧和俄國表明德國必須 全力應付法德危機,無暇東顧,巴爾干危機只能靠那些在該地區(qū)有切身利益的國家自己去 解決。 1882年締結的德奧意三國同盟,1887年5月即將期滿,締約方對同盟的興趣都不大。但隨著 法德危機和保加利亞危機同時發(fā)生,意大利在俾斯麥心目中的重要性明顯上升。俾斯麥利 用1887年2月同盟續(xù)約的機會,以支持意大利北非擴張政策為代價,加強了三國同盟內(nèi)部的 團結,阻止了敵對國家對意大利的拉攏,同時為奧匈對付俄國爭取到了安全穩(wěn)固的后方。 更意味深長的是,這就為以意大利為橋梁,建立同意大利在殖民地問題上有共同利益,并 保持密切合作的英國與三國同盟國家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了條件。 當時,英法間由于1882年英國單方面占領埃及后形成的埃及問題,存在尖銳矛盾。布郎熱 運動的沙文主義鼓噪也同樣針對英國。英國若能在埃及問題上爭取到三國同盟國家的支持 ,將大大加強其與法國談判時的地位。如果能促使英國在巴爾干采取一項堅定的維護現(xiàn)狀 的政策,并在近東地區(qū)調(diào)動起足以遏制法俄的力量,奧匈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德國也就能 夠避免直接卷入近東事務而與俄國發(fā)生沖撞。為了向英國施壓,俾斯麥表示:德國在大陸 上看住法國,英意就獲得了行動自由,英意在北非聯(lián)合遏制法國,并與奧匈合作在近東共 同對付俄國,歐洲的均勢及和平就可能保住。但是如果英國不參加歐洲政治,勢必陷于孤 立,而德國也就沒有理由要去反對法國在北非和俄國在近東的擴張原望。在俾斯麥的策動 下,1887年2月,英意互換照會,3月奧匈也以照會形式加入,三國訂立了《第一次地中海 協(xié)定》,承諾共同維護地中?,F(xiàn)狀。 地中海聯(lián)合結成后,法國政府進一步認識到與俄國結盟政策的非現(xiàn)實性和危險性。法 國的結盟愿望越迫切,俄國的要價也就越高,一旦不能滿足俄國的要求,反而會招致無謂 的怨恨。更有甚者,還會誘發(fā)德國發(fā)動“預防性”戰(zhàn)爭。如果法國支持俄國的保加利亞 政策,就需要承受與所有歐洲國家對抗的后果。11法國政府必須主動緩和法德關系,以免 跌入俾斯麥設下的外交陷阱。5月,法國政府解除了布郎熱的職務,法德危機趨于緩解。 (三) 德國地處中歐,一面臨海,三面被圍。積極有效的東方政策是德國外交的基石。如果 德俄長期對立,德國外交就是一盤死棋。反之,德國就可以在東西方之間操縱自如,進退 有余。在俾斯麥眼里,孤立法國與聯(lián)合俄國,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保加利亞危機發(fā)生 后, 俾斯麥一方面鼓動俄國在巴爾干推行前進政策,一方面以此來動員抵制俄國擴張 的地中海聯(lián)合。同時向深感孤立的俄國證明德國友誼的可貴。 俄國外相吉爾斯認為,無論是保障俄國黑海地區(qū)的安全還是解決保加利亞問題,俄 國都需要保留俄德奧三皇同盟,至少要維持與德國的友好合作。在目前,法俄結盟對俄國 不利,法國也不可能同俄國結盟。俄國如果失去了德國,將意味著徹底孤立。至于沙皇 亞歷山大三世的態(tài)度,正如德國駐圣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當時指出的那樣:“沙皇從外交 政策的需要考慮,必須保持與德國的聯(lián)合,從順應民意和國內(nèi)穩(wěn)定考慮,他又必須在公開 場合表現(xiàn)出對德國的憎惡。” 卡托科夫3月發(fā)表的社論深深刺痛了沙皇,置沙皇于非常尷尬的境地,文章披露了三 皇同盟這個秘密,并予以猛烈抨擊。這就迫使沙皇要么放棄與德國的聯(lián)合,要么公開表態(tài) 支持三皇同盟,而這正是沙皇要竭力避免的結局。沙皇在震怒之余對卡托科夫提出懲戒。 卡托科夫影響的縮減,反襯出吉爾斯地位的鞏固。 鑒于沙皇斷然拒絕續(xù)訂與奧匈的條約,5月,俄德在柏林重開談判,準備以俄德雙邊協(xié) 定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在討論中立條款時,俾斯麥試圖通過全面支持俄國的近東政策誘 使俄國同意,在俄奧沖突的情況下,德國有條件的中立。為此俾斯麥向俄國談判代表宣讀 了1879年德奧同盟條約文本,以期表明德國無意承擔與德奧同盟條約內(nèi)容相悖的義務。 1887年6月18日,俄德在對中立條款涉及法奧遭締約方進攻時情形均作了保留的條件 下,簽訂新約,即《再保險條約》。在俾斯麥看來,條約雖然未能確保在俄德沖突的情況下 俄國無條件的中立,鑒于法德兩國對于1871年以來現(xiàn)狀的不同態(tài)度,法國需要的同盟,必 須是進攻性的,《再保險條約》至少排除了這種可能。而法國若不能在事先爭取到俄國的 支持,也就不可能獨自挑戰(zhàn)德國?,F(xiàn)狀、和平、德國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通過《再保險條約》與先前的《德奧同盟條約》兩相呼應,俾斯麥又重新確立了對 德奧的雙向抑制。俾斯麥借此向俄奧表明,德國將始終與被進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對抗侵 略。誰破壞歐洲和平,誰就是德國的敵人。但是,俾斯麥還必須正視另一個危險,俄國如 果挑動奧匈率先發(fā)動進攻,德國將怎樣應付?15圍繞《再保險條約》簽訂問題俄國內(nèi)部的 爭斗,沙皇立場的動搖,條約簽訂后俄國在保加利亞問題上對德國無休止的索求,使得俾 斯麥對條約的價值大打折扣。他對沙皇和德俄友誼的信心,從此不可挽回地動搖了。 1887年7月,在違背沙皇意愿的情況下科堡的斐迪南被推選為保加利亞大公,俄國訴 諸武力的可能增強。俄國報界充斥了對德國的謾罵。8月,戴魯萊德借出席卡托科夫葬禮之 機,再次訪問俄國。俾斯麥對時局深感憂慮。俄國既已靠不住,德國必須另謀出路,以防 萬一。17 5月,法俄共同迫使蘇丹放棄了英國特使沃爾夫與土耳其達成的,有關英國從埃及 撤軍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勢,引起了了英德的共同警覺。索爾茲伯里擔心,如果奧匈因得 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國妥協(xié),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時期對英國極為不利的孤立被動局面。 18俾斯麥趁勢將《德奧同盟條約》文本送交倫敦,并在11月22日致信索爾茲伯里。信中表 示:“如果奧匈帝國之獨立受到俄國侵略的威脅,或者英意遭到法國入侵的危險,德國始 終有責任采取進入戰(zhàn)線的政策。”19在英國確認了德國對奧匈支援的程度后,1887年12月 12日,和16日,英、奧、意三國互換照會,達成《第二次地中海協(xié)定》,基本上排除了俄 國占領保加利亞,或挾持蘇丹,控制土耳其海峽的可能。俄國如果向奧匈挑釁,將遭到英 奧意圍攻。在這一背景之下,俄國開始退卻。1888年1月俄國在德國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 府宣布斐迪南當選為非法,遭到英奧意的聯(lián)合抵制。4月土耳其滿足了俄國的要求。俄國挽 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后保加利亞問題也就不了了之。 (四) 《再保險條約》和《地中海協(xié)定》造成了英奧意與法俄在近東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牽制之勢 ,同時又阻遏了法俄結合,保證了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然而俾斯麥的體系卻包含著極大復雜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對德國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質(zhì)上是脆弱的。20因而他的外 交歸根結底仍 只是一種拖延問題的權宜之計。 作為現(xiàn)實政治的大師,俾斯麥將外交藝術發(fā)揮到了極至?,F(xiàn)實政治促成了德國的統(tǒng)一 和鞏固,俾斯麥對現(xiàn)實政治的迷戀,卻最終使統(tǒng)一后的德國自食其果。盡管隨著德國的統(tǒng) 一,俾斯麥由現(xiàn)狀的破壞者轉變成了現(xiàn)狀的維護者,但形勢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義浪潮的沖擊下,他鼓吹的君主團結原則已失去了維系力。對強權赤裸裸的追求已成為各國維護 自身安全與利益的基本手段,國際關系增添了新的不穩(wěn)定因素。21“卡托科夫的攻擊”就 是對俾斯麥富有諷刺意味的回敬。 在俾斯麥的時代,歐洲大國關系日趨僵化緊張。德國的統(tǒng)一,使中歐失去了歷史上 的緩沖作用,它不再能為大國間爭奪霸權的斗爭,提供警戒和補償?shù)目臻g,以至于徹底改變了歐洲強權結構。22均勢外交所賴以運作的大國關系的松散性正在消失,標志便是1879 年德奧同盟的締結。事實上,德國已很難做出其他選擇。俾斯麥的同盟,正是對這一變化的本能反映,它反過來也鞏固強化了這一趨勢。大國關系緊張,是俾斯麥同盟成立的緣由,也是它得以維持的必要條件。俾斯麥的外交風格,集中體現(xiàn)了自負與焦慮結合的心態(tài)。為了阻止敵對力量的聯(lián)合,確立德國在歐洲大陸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保持大國關系適度的緊張是必要的。盟國間如果關系緊張,他就鼓勵合作,一旦它們和睦相處,他就撤回支持,并制造摩擦。然而,俾斯麥的策略也許會為德國爭得盟國,卻也往往使德國失去了朋友。23當時的德國,從本質(zhì)上說是屬于現(xiàn)狀的國家,對于正在崛起中的德國,不誠信的惡名,可能比好戰(zhàn)更危險。歐洲國家對德國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國外交地位的前提。而俾斯麥的謀略往往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隨著歐洲局勢逐步緊張,一個充滿敵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國際環(huán)境已初現(xiàn)端倪。與大國關系開始僵化緊張同步的是德國政策逐漸喪失平衡和彈性。1886年 10月,俾斯 麥在給兒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奧一旦開戰(zhàn),不論誰是進攻方,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站 在奧匈一邊投入戰(zhàn)斗。24俾斯麥在臺上時,尚可憑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 消其政策的消極后果,在他之后,便后繼無人了。 1890年俾斯麥去職,德國新當局放棄《再保險條約》,四年后法俄結盟,俾斯麥的歐 洲秩序也隨之崩解。 這篇文章贊揚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的高尚品質(zhì)。 《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yǎng)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些呢,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助的高尚品質(zhì)。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yǎng)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于沙皇的黑暗統(tǒng)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課文記敘了漁夫和她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養(yǎng)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高尚品質(zhì)。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 “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窮人的高尚品質(zhì)。文章中運用多種形式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描寫法、幻覺描寫法、景物襯托法,表現(xiàn)了桑娜崇高的品德。課文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講述了在海上起風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捕魚的丈夫歸來。第二段(3—11自然段)講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發(fā)現(xiàn)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結束)講述漁夫出海歸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yǎng)西蒙的孩子。 本文作者列夫-托爾斯泰是偉大的俄國作家,出身貴族,但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nóng)奴。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這篇文章寫的是沙俄時期窮人的故事。
1、“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 (從兩個方面來體會:首先,“溫暖而舒適”是對照屋外的寒風呼嘯來說的;第二,這個“溫暖而舒適”是靠漁夫冒著生命危險和桑娜的勤勞能干來維持的。) 2、“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這樣做,必須這樣做。桑娜抱回兩個孩子的時候,想也沒想,只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充分表現(xiàn)了桑娜善良和樂于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zhì)。) 3、“等待丈夫”一部分內(nèi)容。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貧困、生活艱難。從“補”、“破帆”、“勉強填飽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魚”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艱難。 ②感受到桑娜勤勞能干。引導學生說出“溫暖與舒適”指的是什么? “溫暖”指爐火未熄,與室外的寒風呼嘯相比而言:“舒適”指地面干凈、食具發(fā)亮,孩子們安靜地睡著,這是與丈夫在狂風大浪中打魚的處境相比而言。從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勞能干。 ③體會到桑娜內(nèi)心很善良,從“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開開恩吧!”等處可以看出。) 朗讀這部分內(nèi)容,讀出感情,體會桑娜的家庭貧困、勤勞能干、心地善良?!班牛嵛乙活D也好?!?(桑娜想“揍我一頓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兩個孩子,肩己寧愿挨揍。從這里、我們叉一次體會到了桑娜的善良和樂于助人。) 4、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覺得沒法對丈夫說,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會揍她。)她為什么這樣想?(因為生活實在太艱難了,丈夫的擔子實在大重了,再增加兩個孩子,這不是鬧著玩的。桑娜這樣想,是為丈夫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