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海底兩萬里》、《名人傳》梗概,在線求解答
好
<海底兩萬里>1866年,在大海的不同地方,一些船只發(fā)現(xiàn)了一個閃閃發(fā)亮的怪物,它身長數(shù)百米,偶爾浮出水面。在不少船只受到這怪物攻擊而沉沒之后,美國政府派出護衛(wèi)艦“林肯號”前去跟蹤追捕。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應邀參加,這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教授,曾經(jīng)撰文探討過這海洋怪物,認為是一頭巨大的獨角鯨?!傲挚咸枴痹诖蠛@镉芜巳齻€星期,卻一無所獲。一天晚上,教授正在甲板上欣賞夜景,猛然發(fā)現(xiàn)漆黑的水面突然閃現(xiàn)紅光,接著冒出一個龐然大物。教授奔回船艙報告了艦長,護衛(wèi)艦隨即向怪物駛去。臨近時加拿大捕鯨叉手尼德"蘭猛力投出鋒利的鯨叉,只聽得“當”的一聲,仿佛撞擊在鋼板上,毫無作用。護衛(wèi)艦便開炮射擊,可是炸彈均被怪物的尾部彈出,濺起一片浪花。怪物似乎被激怒了,從頭上噴出兩股水柱,向護衛(wèi)艦右舷猛力襲來,隨著轟隆一聲巨響,教授、他的仆人康塞爾和鯨叉手三人被拋入水中。教授很快就失去了知覺。 教授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一個鐵屋子里,身邊坐著康塞爾和尼德"蘭。他大惑不解。兩位陌生人進來向他們致意,可是教授試用了幾種語言,他們都聽不懂。正在為難之時,他們的主人出現(xiàn)了。他身材高大,目光炯炯,用法語作了自我介紹。他叫尼摩,自稱與整個人類斷絕了關系。他說雖然他們已成了他的俘虜,但仍享有自由。只是為了保密,他不會釋放他們,而且要求他們唯命是從。教授雖然對失去自由感到難過,但是他還是被神秘的潛艇和海底的奧秘所吸引。在尼摩的邀請下,他們三人參觀了他親自設計建造的“鸚鵡螺號”。盡管它的部件是拼湊起來的,可船體堅固,結構合理,承受得起海水的沖擊和高壓。艇內有漂亮的客廳,舒適的臥艙,圖書閱覽室和娛樂場。潛艇的電力和氧氣都是從海水里提取,能在海底停留很長時間。食物也是取自海洋,有些美味的魚教授從未品嘗過。布是由海洋纖維織成,煙葉來自海草。尼摩還讓他們參觀了獵取海洋動物的槍支和便于在海底行走的裝備?!胞W鵡螺號”在太平洋里潛行。教授透過玻璃窗,一路觀賞著光怪陸離的海底景象和五光十色的深海生物。途經(jīng)克利斯波島時,尼摩派人送來紙條,邀請他們三人到海底森林打獵。于是他們穿上潛水服,背上氧氣瓶,手持特別獵槍,穿過換壓艙,走在海底平原上。尼摩舉槍射中一只大海獺,然后又殺了兩條海豚似的動物,滿載而歸。 潛艇駛入印度洋,在斯里蘭卡附近,尼摩邀請教授他們到海底參觀采珠場。這里盛產(chǎn)珍珠,最大的價值可達二百萬美元。教授興趣盎然地觀看印度人在海底采珠。突然,一條巨鯊張著血盆大口向印度人襲去,尼摩當即手執(zhí)短刀,挺身上前與鯊魚展開搏斗,尼德"蘭舉叉相助,正中鯊魚心臟。尼摩隨即把采珠人托出水面,還從自己口袋里取出幾顆珍珠送他。教授從心底敬佩尼摩舍己救人的精神,并由此知道尼摩事實上沒有斷絕與人類的交往。歷經(jīng)海底兩萬里環(huán)球航行之后,潛艇在挪威西海岸遇上了可怕的大漩渦。教授無法知道潛艇卷入大漩渦之后的遭遇,因為他和他的同伴被漩渦拋入水里后,在挪威的一個小島上僥幸脫險,而潛艇已毫無蹤影了。 <名人傳>貝多芬出生于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仆。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jīng)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1792年12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xiāng)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愛慕虛榮,兩年后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卷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chǎn)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jīng)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出生于卡森蒂諾地方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六歲時便死去,米開朗基羅被寄養(yǎng)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據(jù)說由于他的成績優(yōu)秀,使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后他們分手了,米開朗基羅轉入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沖突,他離開了那里,先后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開朗基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后幾年,他一直受著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著痛苦去創(chuàng)作他并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基羅卷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避地找了出來,米開朗基羅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基羅原以為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注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基羅站了一整天來創(chuàng)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fā)燒,18日下午5時,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畫家終于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huán)抱的清明環(huán)境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chuàng)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yōu)秀作品。俄土戰(zhàn)爭期間,托爾斯泰曾親臨戰(zhàn)場,常常處于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是比較充實而快樂的。 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chuàng)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
《名人傳》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zhèn)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在羅曼·羅蘭看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偉大是痛苦和孤獨,是自我同無形物的抗爭。在同一引言中他還說:“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偉大的人?!彼蔷o緊抓住了英雄偉人痛苦的心靈,把戰(zhàn)勝苦難作為衡量英雄的一把閃亮標尺。而他的《名人傳》就是揭示人類歷史上三位苦難英雄的心靈傳記,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巨子托爾斯泰。 他在《貝多芬傳》的結尾這樣寫道: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贝_實,“用痛苦換來歡樂”正是羅曼·羅蘭追蹤貝多芬一生命運的視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是什么支持著貝多芬?是不向皇權低頭的品質,是不被金錢收買的決心,是扼住命運咽喉的勇氣!正是依靠著這些超凡的精神力量,貝多芬越過了人生的無數(shù)個痛苦險峰,達到了對人生最清醒的領悟。 如果說《貝多芬傳》是英雄主義的號召,是力的頌歌,那么《托爾斯泰傳》則是一首安魂曲、一支哀歌,一闋送葬曲。貝多芬偉大的痛苦是因為他在人生的盛年遭到厄運,托爾斯泰偉大的痛苦在他自身主觀意志的選擇。 《復活》是托爾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羅曼·羅蘭所說:“妻子、兒女、朋友、敵人都沒有理解他,都認為他是堂·吉訶德,因為他們都看不見他與之斗爭的那個敵人,其實這個敵人就是他自己?!?“托爾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揚的主義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應當被人蔑視?!苯K于,在82歲的暮年,托爾斯泰在一個寒冷的冬夜,獨自逃出了家門,在一個無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號啕大哭,對守在他周圍的人們說道; “大地上千百萬的生靈在受苦;為何大家都在這里只照顧一個列夫·托爾斯泰?” 其實,托爾斯泰發(fā)出的是對蒼生的疑問,也是對痛苦心靈的回應,在這里我們分明又聽到了貝多芬對生命的歡樂歌唱。 這就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里留給我們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海底兩萬里》寫于1870年,這本名著是凡爾納敘述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在海洋旅行的所見所聞! 這事發(fā)生在1866年,當時海上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一只所謂獨角鯨的大怪物,他(阿龍納斯)接受了邀請并參加捕捉行動,在捕捉過程中卻不幸與其仆人(康塞爾)掉入水中,卻意外游到了這只怪物的脊背上。后來得知這只驚動一時的獨角鯨原來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船。這潛水船是一位叫尼摩船長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秘密建造的,其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fā)電。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作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fā),途徑珊瑚島、印度洋、紅海、地中海,然后進入大西洋,看到許多稀罕的海生動植和水中奇異景象。最后,當潛水船到達挪威海岸是,阿龍納斯不辭而別,把他所有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于世。 主人翁尼摩船長是一個帶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他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精心研究、設計、建造了這只獨角鯨大怪物——潛水船(鸚鵡螺號),他與潛水船在海底進行大規(guī)模的科學研究,但好像這又不是他這種孤獨生活的唯一目的。他躲避開他的敵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搜尋自由,又對自己孤僻的生活感到悲痛。在這孤獨的生涯中他巧遇了阿龍納斯并與他共同經(jīng)歷了一幕幕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其中有幾處是我覺得比較引人入勝:上部 第二十章 托里斯海峽:“鸚鵡螺號”第一次遭受困境碰觸到海峽的礁石而被迫停下來。然而這對阿龍納斯,他的仆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卻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能在旁邊的小島上逗留了兩天,這對一個原來生活在陸地上卻因為某種原因而留在海上2 ~3個月的人來說是上天何等的優(yōu)厚待遇??!然而,在他剛想享受戰(zhàn)利品時卻遇到了土人圍攻。最終以尼摩船長沉著冷靜去對付土人圍攻而告一段落。 下部 第三章 一顆價值千萬法郎的珍珠:這一章敘述尼摩船長,啊龍納斯,他的仆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在收集珍珠時發(fā)現(xiàn)一位印度采珠人遭到黑鯊的襲擊,幸虧尼摩船長以無以匹比的勇敢和尼德"蘭對鯊魚身體結構的熟識,用魚叉刺中鯊魚的心臟而完結生命為告終。在細節(jié)可以看出尼摩船長他,作為逃到海底的人類種族代表之一,而對人類表現(xiàn)出無私的奉獻精神。不管他平時嘴上怎么說,但這個奇怪的人善良之心至今還未完全泯滅。 這本書還寫到了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這些故事情節(jié)都是非常曲折緊張,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人物命運,豐富詳盡的科學知識和細節(jié)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爐。 作者還獨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長的旅行中,時而將我推向險象環(huán)生的險惡環(huán)境,時而又帶進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波瀾壯闊的場面描繪和細致入微刻畫交替出現(xiàn)。讀書引人入勝,欲罷不能。這的確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故事并不復雜:故事發(fā)生在1866年,法國人阿羅納克斯,一位生物學家,應邀赴美參加一項科學考察活動。這時,海上出了個怪物,在全世界鬧得沸沸揚揚。科考活動結束之后,生物學家正準備束裝就道,返回法國,卻接到美國海軍部的邀請,于是改弦更張,登上了一艘驅逐艦,參與“把那個怪物從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動。經(jīng)過千辛萬苦,“怪物”未被清除,驅逐艦反被“怪物”重撞,生物學家和他的仆人以及為清除“怪物”被特意請到驅逐艦上來的一名捕鯨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虜!結果發(fā)現(xiàn)“怪物”是一艘尚不為世人所知的潛水艇,名“鸚鵡螺”號。潛艇對俘虜?shù)挂矁?yōu)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潛艇艇長尼摩從此永遠不許他們離開。阿羅納克斯一行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游各大洋。十個月之后,這三個人終于在極其險惡的情況下逃脫,生物學家才得以把這件海底秘密公諸于世?!敦惗喾覀鳌罚贺惗喾?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仆。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jīng)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1792年12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xiāng)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愛慕虛榮,兩年后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卷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chǎn)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jīng)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氣。[編輯本段]米開朗琪羅傳《米開朗琪羅傳》:該傳記分上下編,上編“戰(zhàn)斗”,下編“舍棄”和尾聲“死”。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諾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六歲時便死去,米開朗琪羅被寄養(yǎng)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據(jù)說由于他的成績優(yōu)秀,使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后他們分手了,米開朗琪羅轉入另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沖突,他離開了那里。后來,他又先后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1505年3月,米開朗琪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后幾年,他一直受著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著痛苦去創(chuàng)作他并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琪羅卷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避的地方找了出來,米開朗琪羅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琪羅原以為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注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干活。不僅如此他的愛情也不太理想.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琪羅站了一整天來創(chuàng)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fā)燒,18日下午5時,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畫家終于永遠地離開了人間。[編輯本段]托爾斯泰傳《托爾斯泰傳》:托爾斯泰兩歲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托爾斯泰,不僅常為思想苦惱,還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群山環(huán)抱的清明環(huán)境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第二年,他創(chuàng)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等優(yōu)秀作品。俄土戰(zhàn)爭期間,托爾斯泰曾親臨戰(zhàn)場,常常處于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是比較充實而快樂的。1862年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chuàng)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并病死于一個小火車站上。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qū))。他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wèi)國戰(zhàn)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jiān)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jiān)護。于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俄羅斯殖民地)準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yè),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fā)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并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yōu)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chǎn)業(yè),在兄弟析產(chǎn)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氐角f園后,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結果這件事被果戈理諷刺后寫在《死魂靈》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于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huán)境感到厭倦,1851年4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zhàn)役,后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xiàn)優(yōu)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準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死锬緫?zhàn)爭開始后,自愿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并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后防御戰(zhàn)。在各次戰(zhàn)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yōu)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tài)度。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tài)度,“道德自我修養(yǎng)”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chuàng)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經(jīng)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xiàn)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這是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jié)線索,展現(xiàn)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wèi)國戰(zhàn)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編輯本段]整體結構從結構上看,《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看似各自獨立、互不相干,實際上卻有著內在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既源于三位傳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于羅蘭另一重要的思想,即歐洲統(tǒng)一的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 《名人傳》是一部獨具魅力的人物傳記,著者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讓讀者在傳記中跟三位大師接觸,分擔他們的痛苦、失?。灰卜窒硭麄兊恼\摯、成功。 《名人傳》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側面地去表現(xiàn)傳主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難,他們對無限苦難的不懈抗爭,以及在抗爭中爆發(fā)出來的生命激情。縱觀三傳,羅蘭的英雄有著共同的命運圖式和方向:經(jīng)歷長期的磨難,激流一般的生命力,體現(xiàn)生之意志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用痛苦換取歡樂的追求。 羅曼·羅蘭把這三位偉大的天才稱為‘英雄’。他的英雄觀點,不是通常所稱道的英雄人物。羅曼·羅蘭所指的英雄,只不過是‘人類的忠仆’,只因為具有偉大的品格,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能傾心為公眾服務。羅蘭自己也說:“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為了突出英雄的這一本質,羅蘭改變了常規(guī)傳記的寫法,舍棄了對傳主生平的一般知識性介紹,而集中精力去把握人物高度統(tǒng)一的精神品格,在這種把握中又投射進自己對英雄們的敬仰激情。 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這些被羅曼羅蘭尊為英雄的人,他們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慘,或因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他們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貝多芬“用痛苦換來歡樂”的音樂;米開朗琪羅以一生的心血奉獻出震撼心靈的杰作;托爾斯泰始終關心萬千生靈的偉大與渺小,借以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名人傳》記敘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列夫托爾斯泰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贊美了他們頑強拼搏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梗概gěnggài[broad outline;main idea;gist] 粗略;大概,大略的內容、要點或討論題的主要原則。泛指縮寫。例如:略舉梗概故事梗概梗gěng植物的枝或莖:菜梗子。 直,挺立:梗著脖子。 正直,直爽:梗直。 阻塞,妨礙:梗塞(sè)。梗阻。心肌梗死。 大略:略舉其梗概。——左思《吳都賦》。注:“粗言也?!?有刺的草木:梗榆(刺榆)。概gài大略,總括:大概。概論。概述。概貌。梗概。概要。概算。概括。概念(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概率(概率論的基本概念。用來表示隨機事件發(fā)生可能性大小的量稱為此事件的“概率”。亦稱“或然率”、“幾率”)。以偏概全。 情況,景象:勝概(勝景,美麗的景色)。 一律:一概而論。 氣度,節(jié)操;氣概。 刮平斗、斛用的小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