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人物簡介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于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yè)以后在法院工作。
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chuàng)作,成績優(yōu)異。畢業(yè)后,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內(nèi)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yǎng)。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并且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一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梅克夫人通信。后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后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產(chǎn)而終止時,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jù)后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于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xiàn)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chuàng)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對于瓦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瓦格納過于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科夫斯基主張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來表現(xiàn)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nèi)在方面。編輯本段早年生活柴可夫斯基出生于儒略歷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歷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個現(xiàn)在烏德穆爾特共和國的小鎮(zhèn)子。他的父親是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一位官辦礦廠的采礦工程師,母親是父親的3任妻子的第二任,叫Alexandra Andreyevna Assier,一位法裔俄羅斯人。他是歌劇作家,舞劇作家,翻譯家Modest Ilyich Tchaikovsky的兄長(大了幾十年)。 柴可夫斯基從5歲開始學鋼琴,幾個月以后,就能熟練演奏Friedrich Kalkbrenner的作品Le Fou。在1850年,他的父親被任命為圣彼德堡國立大學校長。于是,年輕的柴可夫斯基接受了非常好的基礎(chǔ)教育,并且在音樂系主任的指導下,繼續(xù)鋼琴的學習。 與此同時,柴可夫斯基和意大利大師Luigi Piccioli相識,后者使他的興趣從德國音樂,轉(zhuǎn)向了吉奧阿基諾"羅西尼,文琴佐"貝利尼,葛塔諾"多尼采蒂。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放縱了兒子對音樂的喜愛,他資助了兒子師從一位從紐倫堡來的知名鋼琴老師Rudolph Kündinger。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柴可夫斯基恢復了對德國音樂的興趣,并且持續(xù)一生的對莫扎特音樂的喜愛也在開始在心中萌芽。當柴可夫斯基的母親于1854年死于霍亂后,14歲的他作了一首圓舞曲來紀念母親。 柴可夫斯基于1858年離開學校然后進入司法部做部長秘書,不久他就加入了司法部的合唱團。編輯本段音樂生涯柴可夫斯基自學校畢業(yè)之后,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和聲學教授尼古萊"魯賓斯坦聘 請他做音樂史的教師。當時的柴可夫斯基父親已經(jīng)退休,經(jīng)濟上頗為拮據(jù),因此欣然接受教職,接下來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學和創(chuàng)作。教書的待遇不特別好,僅能糊口而已,但柴可夫斯基從事這份工作能夠有很充裕的時間創(chuàng)作,所以在從事教職的第一年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但聽眾反應不佳。沒多久,他就因為壓 力太大又過度工作,在1877年時精神崩潰離開學校。休了一年假后,他嘗試回到學校繼續(xù)教書,但是沒多久就放棄,決定退休。在瑞士休養(yǎng)一陣子之后,便搬到基輔與妹妹同住。 1868年開始,柴可夫斯基與俄國國民樂派的成員逐漸走得很近。1869年在巴拉基列夫建議之后,便寫了有名的管弦樂序曲《羅蜜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但于此后,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越來越偏向西歐風,而逐漸與強調(diào)民族素材及風格的國民樂派漸行漸遠。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臨陣上場替代指揮他自己的歌劇「女妖」(Enchantress,俄文原文Чародейка,1885年7月),之后便開始常態(tài)性的從事指揮工作??朔c生俱來的舞臺恐懼癥之后,他逐漸開始習慣在舞臺上指揮自己的創(chuàng)作,并常在歐洲各地巡回演出,結(jié)識不少當時的音樂家。 1891年,柴可夫斯基受邀至美國指揮自己的作品,當年的五月五日,他在卡內(nèi)基大廳的開幕儀式中指揮紐約音樂協(xié)會交響樂團演出。美國一行中,他也演出著名的第一號鋼琴協(xié)奏曲以及弦樂小樂曲。這首堪稱柴可夫斯基最有名的降b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1874年完成之初受到前同事尼可萊的惡評,也因此一直束之高閣遲遲未演,未料在美國首演卻一炮而紅,從此成為柴可夫斯基的招牌。 1893年,在首演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街上的家中。有些音樂學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認為,柴可夫斯基對于死亡早有覺悟,而第六號交響曲正是他寫給自己的安魂曲。第一主題之后緊接著快速的弦樂變化旋律以及強而有力的和聲,隨后出現(xiàn)的常號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沒有關(guān)連,此種突兀插入的樂段(non sequitur),一般認為是俄羅斯天主教死者彌撒典型的曲式。編輯本段個人生活一場災難性的婚姻柴可夫斯基同性戀的傾向很早就為人所知。盡管證據(jù)都在蘇俄時 期被消滅殆盡,但他的性向?qū)τ谧陨淼纳钜约白髌酚绊懮踱犑菬o庸置疑的。有些歷史學家仍認為他是異性戀,但是大部分學者根據(jù)他的仆人蘇佛努夫 (Aleksei Sofronov)以及外甥大衛(wèi)朵夫(Vladimir "Bob" Davydov)的證詞,相信他最親密的伴侶都是同性。其他的證據(jù)大多可見于書信、日記及其弟馬戴斯特(Modest,亦是同性戀)的信件中。 在法學院的學生時期,柴可夫斯基曾經(jīng)暗戀過法國女歌手狄希耶"雅朵(Désirée Artôt)但在女方結(jié)婚之后,這段感情無疾而終。在他于莫斯科音樂院教書時,一名偏執(zhí)的女學生安東妮雅"米露可娃(Antonina Miliukova)以大量情書攻勢瘋狂倒追他,揚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脅。其實柴可夫斯基根本不記得自己班上有這個學生,但是女學生相當堅持,不斷持續(xù)寫信。當時柴可夫斯基迷上普希金(Pushkin)的詩作「尤金"奧尼金」(Eugene Onegin),正打算改編成歌劇。由于詩作中的主角尤金年輕時拒絕了塔琪安娜以致后來終生活在悔恨當中,入戲太深的柴可夫斯基將自己想成尤金,認為自己不應回絕這段感情。兩人于1877年7月18日結(jié)婚。 蜜月還沒結(jié)束,柴可夫斯基就后悔了,在兩人于7月26日回到莫斯科時,他已經(jīng)瀕臨崩潰。周遭的朋友們都看得出來他的狀況很不好,但是沒有人知道嚴重性?;楹髢芍?,他企圖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殺,但是隨后卻因為受不住寒冷而放棄,也因此染上嚴重的肺炎。精神上完全崩潰的柴可夫斯基逃到圣彼得堡。 他的哥哥安納托利(Anatoly)到圣彼得堡火車站接他時,幾乎認不出面前那個一臉憔悴、瀕臨崩潰的病弱男子就是自己的弟弟。安納托利火速將他送 到鄰近的旅館,發(fā)作了一陣之后,柴可夫斯基昏迷了整整兩天。這期間他到底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除了安納托利之外大概就只有精神醫(yī)師知道。醫(yī)師建議柴可夫斯 基徹底改變生活形態(tài),要他不要想要嘗試改善自己的婚姻,也不要再見新婚妻子。自此之后,柴可夫斯基再也沒有見過安東妮雅,但會定期寄生活費給她,到死為止 兩人的婚姻關(guān)系都還保持著。 此后的幾年,柴可夫斯基很害怕安東妮雅會將他們兩人分開的內(nèi)幕公諸于世。安納托利試著說服她去辦理離婚,安東妮雅卻不肯離婚,也不愿配合對外宣稱兩人婚姻破裂的理由是因為柴可夫斯基有外遇。出版商尤爾金森(Pyotr I. Jürgenson)費盡唇舌為柴可夫斯基爭取離婚機會卻始終未果,卻在1880年的夏天發(fā)現(xiàn)安東妮雅另結(jié)新歡已有半年,還生了孩子,都被丟到孤兒院。安東妮雅在1896年被診斷出有精神病,并于1917年病逝。 至于柴可夫斯基,他并不將自己的精神崩潰歸咎于安東妮雅,而相信那是命定的悲劇,是對于他為了結(jié)婚而結(jié)婚的懲罰。盡管結(jié)婚的經(jīng)驗像是一場夢魘,身為 同性戀的柴可夫斯基對于婚姻的憧憬卻從未消減。當安納托利訂婚時,柴可夫斯基寫了一封感人的信給他,信中提到「有時候我真的很希望能夠被一個女人溫柔的觸 摸與疼愛。我?;孟氡灰粋€慈愛的女人所擁抱,我能夠躺在他的腿上親吻著她...」后世的學者認為柴可夫斯基對于妻子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只是想借由婚姻來 取回早逝的母親罷了。一個及時的女恩人一個對柴可夫斯基更有影響的是一位有錢的寡婦,名叫Nadezhda von Meck。她和柴科夫斯基于1877至1890年間互通的信件達1,200封。在她的堅持下兩人從未見面。但在機緣巧合下他們在兩個不同場合下偶然地碰 上,不過他們沒有交談。她不但提供了一年6000盧布的贊助,亦表達了對柴的音樂事業(yè)的關(guān)注及其音樂的贊賞??上У氖沁@段關(guān)系于13年后結(jié)束了,原因是她 自稱破了產(chǎn)。 有人認為她停止資助的原因是因為她發(fā)現(xiàn)了柴可夫斯基的同性戀身分,而不是因為破產(chǎn)。不過,她的二女Alexandra(她意外地以文字把她的父親嚇 死—她寫了一封信告訴父親說姊妹Milochka并不是他的親生女兒)在母親開始資助柴的時候,已經(jīng)告訴了她柴是同性戀,所以Von Meck應不會因此而停止資助。Von Meck聰明地及極度勤奮地發(fā)掘有關(guān)柴的一切。有說她對柴可夫斯基一生的感情生活中并不會有女性的存在感到滿意。 據(jù)說柴可夫斯基被她的突然終止贊助大受打擊,更一路消沉。終其一生他亦未能了解Von Mech終止贊助的原因。他所不知的內(nèi)情,只在Von Meck家族內(nèi)流傳。他們同時也是受害者,因為他們在死前未能解開所有誤會。Von Meck的財政狀況比她向外發(fā)表的還要差:她的女婿Shirinsky勒索她,威脅要公開他妻子Milochka父親另有其人的秘密;兒子 Vladimir過度揮霍,要求母親更多的資助。Von Meck的病情益發(fā)嚴重,她她染上了結(jié)核病,而病毒已經(jīng)感染到了她的喉頭。在柴過身三個月內(nèi),她亦因窒息而去世。 另外一個使誤會不能解開的原因是Von Meck的手臂萎縮,使她不能寫信。編輯本段去世柴可夫斯基死于1893年的11月6日,正好是第六交響曲首演后九天。他的尸體被運至圣彼得堡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Tikhvin Cemetery,墳墓就在相熟的作曲家亞歷山大"鮑羅丁(Alexander Borodin)和穆索斯基(Modest Mussorgsky)的附近。 大部分當時的學者都認為他死于霍亂,起因是因為喝下受到污染的自來水。但是近幾十年來,另外幾種理論逐漸流行起來,一般都相信他自殺的可能性很大,有可能是法學院校友會對同性戀的抵制運動導致。 音樂史學家亞莉珊卓歐洛娃(Aleksandra Orlova)在他未出版的「柴可夫斯基點滴」(Tchaikovsky Day by Day)一書手稿中,口頭證詞做為證據(jù)來支持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殺的推論。他認為柴可夫斯基服用砒霜自殺,所以死亡日期和尸體處理才會遮遮掩掩,產(chǎn)生前后不一的說詞。然而,歐洛娃的論點缺乏書面上的證據(jù),因此受到多方質(zhì)疑,至今柴可夫斯基的真正死因還是個未解的謎。 英國籍作曲家麥克芬尼希(Michael Finnissy)以柴可夫斯基生前的最后幾天與死亡為題,作了一部名為「羞恥罪衍」(Shameful Vice)的歌劇。編輯本段代表作品交響曲" 《g小調(diào)第一交響曲》(1866年)——第一號交響曲是受到俄羅斯冬季景象啟發(fā)寫成,所以又名「冬之夢」,雖然柴科夫斯基自認有點瑕疵,但它無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時期的夢與情懷。 " 《c小調(diào)第二交響曲》(1872年) " 《D大調(diào)第三交響曲》(1875年) " 《f小調(diào)第四交響曲》(1878年) " 《e小調(diào)第五交響曲》(1888年) " 《b小調(diào)第六交響曲》(1893年)——這部交響曲又稱為《悲愴》 ,音樂具有憂郁的抒情性,可以說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響曲,完成于他逝世前兩個月,并完整的體現(xiàn)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學觀。 " 《曼弗雷德交響曲》芭蕾舞劇" 《天鵝湖》 (1876年) " 《睡美人》 (1889年) " 《胡桃夾子》 (1892年)歌劇" 葉甫蓋尼"奧涅金(1879年) " 黑桃皇后(1891年)管弦樂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1869年) " 《降b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1874年) " 《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1878年) " 《黎密尼的富蘭彩斯卡 》(1876年) " 《1812序曲》(1880年) " 《弦樂小夜曲》(1880年) " 《意大利隨想曲》(1880年) " 《哈姆雷特》(18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