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通過《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實現(xiàn)的革新,才從根本上提高了舞劇音樂和作曲家在舞劇中創(chuàng)作的地位,使音樂成為舞劇中塑造形象、敘述事件的基礎,而不再是聽命于編導的單純的伴奏。
他寫的舞劇交響樂具有同樣的思想性、戲劇性和藝術價值。這一革新思想,啟發(fā)和豐富了珀蒂帕、伊萬諾夫的舞蹈交響化思想。他們從音樂形象實質(zhì)出發(fā)塑造舞蹈形象,把舞蹈作為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努力尋求符合音樂的舞蹈動機;把交響音樂常用的主題變奏、復調(diào)、再現(xiàn)、平行對比等手法運用于編舞中,正確處理了獨舞、雙人舞的結(jié)構以及大型舞蹈中領舞和伴舞之間的關系。柴科夫斯基逝世后重新排演的《天鵝湖》(1895,伊萬諾夫編導)的第2幕達到了舞蹈詩的高峰,至今仍被奉為交響舞蹈的范例。在柴科夫斯基的影響下A.K.格拉祖諾夫?qū)懗觥独酌蛇_》(1898)、《四季》(1900 ), 均由珀蒂帕編導上演。這些作品在繼承浪漫主義芭蕾傳統(tǒng)的同時體現(xiàn)了俄國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構成俄國芭蕾保留劇目的核心。 搜搜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