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與港大有著這樣的故事: 1939年,英國倫敦大學遠東區(qū)(包括日本、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招生考試在上海舉行,張愛玲一鳴驚人,以遠東區(qū)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這次入學考試。
但是由于戰(zhàn)爭的關系,她無法遠渡重洋到英國去。而倫敦大學的入學考試成績對香港大學同樣有效,因此她就改在香港大學就讀。當年張愛玲來港大,是退而求次之舉,十八歲的她入讀文學院,選修了中文及英文科。她剛到香港的心情是陰郁的,第一次見香港的海,竟然聯(lián)想到“明信片上一抹色的死藍”。那時的香港,不及她故鄉(xiāng)上海繁華,她也不像喜歡上海人那樣喜歡香港的廣東人、印度人、馬來人。在港大的兩年,她孤高但用功,“能夠揣摩每一個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樣功課總是考第一。”因此獲得了兩個獎學金,但依然懷著畢業(yè)去英國深造的夢想。1941年日軍入侵,香港淪陷。港大變成了臨時醫(yī)院,張愛玲擔任看護,見盡人生百態(tài)。不久她返回上海并將在港大的親身經(jīng)歷寫成《余燼錄》?;氐缴虾K龍罂际ゼs翰大學,以期完成學業(yè),但不可思議的是她國文考試竟然不及格。這次考試對她的影響和打擊都是巨大的,影響在于她因此走上了“賣文求生”的作家之路,打擊在于她傷心地熄滅了出洋留學的夢想。此后的幾年,張愛玲從投稿英文散文開始,轉(zhuǎn)向小說創(chuàng)作,在上海文壇站穩(wěn)腳跟,博得盛名。她這段時間的作品,正是我們所追捧的傳世之作,象《沉香屑》、《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等。1952年她以申請返回港大繼續(xù)學業(yè)為由,離開上海來到香港。她的復學申請批準很順利,還因此獲得一千元資助。但在入校兩個月之后,她卻申請退學前往日本。她的舉動惹惱了港大,日本求職未果被迫返回香港,期望再次復學,遭到港大的斷然拒絕。而且更絕情的是,港大找張愛玲追討款項,并且還妨礙張愛玲在香港求職,使她很難找到工作。甚至在1964年已經(jīng)移居美國的她申請美國職位,也得不到港大正面的學歷評價。她與港大的恩怨,看似雞毛蒜皮,看似錯多在己,影響卻是巨大的。她此后的四十多年,只能遠走美國,漂泊不定,拮據(jù)不堪,最大的成就只是翻譯作品和電影劇本。可惜她絕代才情,扼殺在死板局限的工作里,后半生無甚作品問世,隔絕塵世,孤老凄涼。盡管張愛玲與港大有這些恩恩怨怨,但必須承認兩年多的港大學習生活經(jīng)歷,成為她綻放一生光華的重要階段。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環(huán)境,使張愛玲日后作品中對西方文化、歷史的駕馭,奠定了基礎。正是在香港大學讀書期間,張愛玲發(fā)表了她的處女作。這是她涉足文壇前在正式刊物上發(fā)表的唯一一篇作品。她的許多成名作原始背景都是香港。在香港戰(zhàn)亂的經(jīng)歷讓張愛玲銘心刻骨,后來她在小說《傾城之戀》中有詳細的描寫。據(jù)說港大關于她的一切文件紀錄在戰(zhàn)亂中被燒毀,現(xiàn)在展出的資料,是張愛玲遺產(chǎn)監(jiān)管人宋以朗先生捐獻的。根據(jù)她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色戒》,寄予了她很多大學期間的感悟,影片的成功讓人們更多地關注這所著名的學府,電影的某些場景就是在香港大學陸佑堂及主樓課室取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