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戲曲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的戲劇形式。
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fā)展的過程中,經(jīng)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fā)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我國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其它比較流行的劇種:昆曲、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豫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
2、書法中國的書法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藝術門類,它不僅是表達觀念的符號,更是表情達意的形態(tài)。中國書法以毛筆、宣紙、墨和石硯為工具。書寫者使用毛筆,蘸取在硯臺中磨研適度的墨汁,在宣紙上書寫。中國書法起源于漢字,而象形則是漢字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它與繪畫一樣是以客觀物象為依據(jù)生發(fā)出來的,因而中國書法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有著一種血脈相通的聯(lián)系。
3、音樂傳統(tǒng)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tǒng)音樂與新音樂的區(qū)別并不在于創(chuàng)作時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現(xiàn)形式及風格特征。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tǒng)音樂。中國傳統(tǒng)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佛教音樂、道教音樂、基督教音樂、伊期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導迎及巡幸樂、宴樂。
4、繪畫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tài)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對于生活的美化裝飾。
5、服飾傳統(tǒng)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于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边@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