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說起。
戰(zhàn)爭的爆發(fā)導致法國大征兵,勞動力嚴重缺乏,15萬華工赴法國從事軍事勞役。法國人認為:大批的華工不僅幫助打仗,日后也可以幫助建設,這就需要教育。而當時的中國正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各種關于社會制度改革的新思潮沖擊著青年一代,他們希望“走出去”,去學習新的思想,新的技術,更好地建設自己的祖國。于是,中法雙方一拍即和。
1916年,教育家李石曾和蔡元培等成立了華法教育會,在公派和自費之外,提出了一種新的留學方式,勤工儉學,這使得中國眾多家境貧困的有志青年有了到國外去學習生活的機會。從1919年到1920年,全國有1600-2000多人赴法勤工儉學。其中就包括了鄧小平,周恩來,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陳毅等等大批人們熟知的英才。他們的故事后來被拍成了歷史劇《我的法蘭西歲月》,感興趣的同學們可以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