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我的青春誰做主》一書。
作者:三毛。拓展資料: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mào)平(后改名為陳平),中國現(xiàn)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區(qū))人。
1943年出生于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xué),后去德國、美國等。
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jié)婚。
1981年回臺后,曾在文化大學(xué)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
1991年1月4日,三毛在醫(y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創(chuàng)作特點(diǎn):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實(shí),沒有太多的粉飾,而是展現(xiàn)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與趣味。在她的作品中,沒有一般愛情作品所描寫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語,即使在《結(jié)婚記》里寫到她與荷西婚前談戀愛時的生活,最多也只寫到他們?nèi)绾卧诤L(fēng)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園的長椅上,想著如何解決溫飽問題。三毛經(jīng)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時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調(diào)。這種對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來,并對她日后的寫作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她用善良、憂傷、憐憫的目光關(guān)注自我,關(guān)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間總是溢滿了悲情的美麗。如在《啞奴》中,三毛成功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生活在深重苦難之中毫無人身自由,卻又充滿了愛和智慧的黑人奴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