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至民國,號稱“千年來之未有大變局。
在一系列巨大歷史變革當中,有一撥特殊身份的人活躍在歷史舞臺,成為攪動時局的推手,促進改革的催化劑。地方官員憂心忡忡,開明皇帝緊急決斷清代以前,??統(tǒng)治者以“??天朝上國”自居,??從明代海禁,到清代大興“文字獄”??及閉關鎖國,??海外“夷人”統(tǒng)統(tǒng)沒放在眼里。誰知道,歐洲悄悄完成??了工業(yè)革命,掌握堅甲利炮以后,世界天平開始向西方傾斜。轉眼就到了1840年,???幾千個英國人手執(zhí)洋槍洋炮??,把清政府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眼見朝廷社稷將傾、民族危亡,以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大聲疾呼----盡快??派出留學生,向先進國家學習先進技術。他在??《勸學篇》里面??呼吁:明時勢,長志氣,??擴見聞,增才智,??非游歷外國不為功也。????光緒皇帝很欣賞張之洞的這篇文章,欽命在全國廣為刊布。于是各省紛紛實行,留學生開始進入人們視野。光緒皇帝轉發(fā)了張之洞提出的留學生的??優(yōu)待政策:對出國留學生授予功名與官職。對于正規(guī)畢業(yè)的留學生,視中學、大學學歷高低,以及是否獲取學士、博士學位,分別給?予拔貢出身(比秀才略高)、舉人出身、翰林出身等級別官職。獎勵官員出國游歷與游學。??鼓勵各級官員和宗室子弟,??不論是實缺候補,??凡自費出國游學的,??回國后?給予晉升提拔。朝廷供給薪酬的,留學期間保留薪資待遇不變。??廢科舉,代以留學生畢業(yè)考試。清政府從??1904年舉行最后一次考試后,廢除了隋唐以來沿襲千年的開科取士制度,各級官員的擢拔,主要從留學當中選拔。??十萬學子先后出洋,日本成最熱門國家??在一系列獎勵游學畢業(yè)生出身和授予官職政策的推動下,從1872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美幼童開始,到新中國成立,80年里??派出留學人數(shù)近10萬人。??這群人當中,有??幾代革命領袖,?有擁兵自重的??地方軍閥,有政壇??翻云覆雨的??官僚政客,有賣國求榮的漢奸。更多的是,許多人成為近代首屈一指的??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和學者。近十萬留學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向:留學美國。最早赴美留學的容閎、黃勝、??黃寬3人??。由于出國前父母要和校簽訂“生死狀”,所以報名者寥寥,容閎等成為第一批吃磅蟹的人?。容閎更成為佼佼者,從耶魯大學畢業(yè)后,協(xié)助曾國藩幫辦軍務。
1907年,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向國會提出議案,??要求退回約??2892余萬美元“??庚子賠款”,用于幫助中國興辦教育。由此公費赴美留學生激增,包括宋慶齡三姐妹,及新文化運動發(fā)起人胡適等。??留學英法。為了培養(yǎng)海防人才,清政府從福建船政學堂??等地派出多批??學生,??赴英、法、德等國??家學習先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培養(yǎng)了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瞻??,翻譯《天演論》的嚴復等,以及一大批學貫中西方的文化名人,比如錢鐘書等。??留學日本。??從??1896年??第一批13人赴日留學開始,??到1906年達到最高峰,??中國??留日學生當時超過1萬人。???這股“留日熱”,一方面是朝廷對日本“明治維新”以后國家迅速強盛的崇拜;另一方面是??日本為了從精神上來控制中國;還有,是因為留學科舉考試取消后博取功名的捷徑。??有資料顯示,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日本有82所大學、??中學、??幼兒師范、實業(yè)???、??師范學校、??女子學校??和工廠績技校,接受中國學生就讀。日本留學生雖然人數(shù)眾多,??但大多數(shù)??只是接受初級教育,??能夠進入大學??的少之又少。?? ??82所學校當中,??只有7所大學,????而正規(guī)大學里,??只有11名??中國留學生。??1906年,??清政府舉行??歸國留學生考試,100名考生中80%是留日學生,??但最后錄取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留美學生??梢??日本的整體教育并??不高。日本學生??認為中國是弱國,學生天生很愚蠢,是低能兒。??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里記述,他在仙臺醫(yī)專成績很好,日本學生就到他住處搜索,企圖找到藤野先生給他??泄露試題的??證據(jù),??并且還寫出很長的匿名信??,一再威脅魯迅。??留學蘇聯(lián)。十月革命的勝利,讓蘇聯(lián)成為許多青年的向往之地。他們帶回來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堅定的社會主義者??傊?,晚清到民國,留學生多寡始終與當局和各國關系緊密相連。日本原來留學最多,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留學人數(shù)驟降至20余人,留學熱開始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