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廷玉到李公麟,從左光斗到方苞,桐城名人何其多。
雖然如今的同層名不見經(jīng)傳,但歷史上的桐城名人輩出,尤其是在明清時期,桐城派盛極一時出了很多的文豪大家,在當時相當具有影響力。不過有句話叫“樅陽出人,桐城出名”,歷史上的桐城與樅陽屬于同一個縣,當年很多記載中出身桐城的名人里,有相當一大部分都屬于如今的樅陽地界。張廷玉張廷玉是清朝雍正時期的重臣,其父親張英乃是康熙帝時代的文華殿大學士??滴跞蔷拍?,張廷玉考中進士進入南書房,雍正帝登基后,深受器重信任的張廷玉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殿閣大學士之首的保和殿大學士與首席軍機大臣。整個張氏家族都非常顯赫,張廷玉家祖孫三代都入值內廷,滿門朱紫。雍正帝駕崩時,張廷玉與鄂爾泰、莊親王一起被任命為顧命大臣。乾隆帝登基后,對于當年雍正時期的舊人多有打壓,張廷玉也不能幸免,不過張廷玉最終還是按照雍正帝遺詔,得以配享太廟,成為清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李公麟宋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因其常年居住在桐城的龍眠山,號龍眠居士。李公麟出身桐城當?shù)氐耐?,家中非常富有而且典藏很多,所以使得李公麟從小就博覽群書擅于詩文作畫等等,與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人私交甚厚。不管琴棋書畫還是詩詞歌賦,李公麟無所不通也無所不精,尤其在書畫方面造詣最高。李公麟尤擅畫馬,蘇軾等對其贊不絕口,《五馬圖》等稀世珍作都出自他手,北宋時代認為李公麟的白描畫當世第一,時人將其與唐代畫圣吳道子并稱。左光斗出身明朝的安慶府桐城縣,屬于如今的樅陽縣橫埠鎮(zhèn),明末的東林六君子之一。明萬歷三十五年的時候,左光斗進士及第成為中書舍人,之后成為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與左僉都御史等,因其鐵面剛正,被稱作“鐵面御史”。在晚明時期,左光斗是難得的一股清流,他為挽救明朝江山做出了大量努力,可惜回天乏術。天啟四年,左光斗彈劾魏忠賢失敗,導致自己被關入詔獄受到嚴刑拷打。第二年,左光斗在詔獄內被害,享年五十一歲,直到崇禎帝登基后,左光斗得以平反,并被追贈為太子少保。戴名世戴名世出身貧苦,但從小就用功讀書,清康熙二十六年時,以貢生的身份考補正藍旗教習并授知縣,但他執(zhí)意不肯就任。因為戴名世心氣太高,所以一直過著冷落孤苦的生活,在京中引人側目。當時戴名世與方苞等同樣出身桐城的文人聚在一起,做詩文以針砭時弊,引起大量勛貴的敵視攻擊,但戴名世等對于古文振興的努力,還是促進了桐城派的正式誕生。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的《南山集》問世,然而這本讓其流芳百世的佳作卻也讓其惹來了殺身之禍,在清初三大文字獄之一的“南山集案”之后,戴名世被害。姚鼐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與方苞、劉大櫆并稱“桐城派三祖”。乾隆二十八年,姚鼐中舉,十年后擔任四庫全書館的纂修,但第二年的時候,姚鼐就借口生病辭去職務回到了家鄉(xiāng)。姚鼐歸鄉(xiāng)后到處講學,先后在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等名學講課,培養(yǎng)了大批弟子。姚鼐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他發(fā)展與完善了桐城派的文論,貢獻地位非凡,桐城派早期的骨干力量也大多都是由姚鼐培養(yǎng)起來的。姚鼐去世時,桐城派在古文領域的地位已無可撼動,成為后來百余年的主流學派。方苞方苞的先祖出身徽州休寧,在宋末元初遷至桐城,康熙七年方苞出生在江寧府的六合縣,從小開始方苞就極其聰慧,五歲已能背誦整段的經(jīng)文??滴跞荒?,方苞入國子監(jiān)以文會友,被稱作“江南第一”,受到南山集案的牽連,方苞原本也被定為極刑,但他在獄中仍舊堅持著作,之后因為重臣李光地等極力營救,方苞被破格赦免 ,入旗籍,還得以進入南書房。雍正時期,受張廷玉影響,桐城派文人受到重視,方苞的處境有所好轉,他與姚鼐、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在桐城派影響力巨大。劉大櫆安慶府桐城縣人,如今屬樅陽縣湯溝鎮(zhèn)。年輕的時候,劉大櫆的文學才華絲毫不遜色于方苞,他在雍正四年抵達京師之后,很快就造成了轟動,但他每每參加考試,成績都不是很理想。他也是方苞的門生,劉大櫆在京師的時候,諸多的文人士大夫都愿意與其結交,乾隆元年劉大櫆受方苞舉薦應征博學鴻詞科,結果被張廷玉陰差陽錯所罷黜,張廷玉事后深感懊悔。劉大櫆晚年的時候,游歷四方講學,其門下弟子眾多,其古文主張也廣為流傳。作為桐城派三祖之一,劉大櫆也是繼方苞之后,桐城派中的中堅人物。吳樾吳樾的家境清貧,但他從小喜好讀書,卻尤其厭惡八股文不肯入仕,長大之后在江浙一帶到處游歷,親眼目睹當?shù)氐奈拿鏖_化之風。在其堂叔吳汝綸的推薦下,吳樾在保定高等學堂就讀,并閱讀了大量革命書籍。從此之后,吳樾的志向從立憲變成了光復,他與蔡元培、章太炎、秋瑾、陳獨秀等人關系非常親厚,并且在蔡元培引薦下加入光復會。吳樾成立北方暗殺團,1905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為揭穿清廷糊弄人的把戲,吳樾懷揣炸彈親自去暗殺五大臣,可惜失敗,年近27歲。吳樾犧牲后,孫中山先生親自撰寫祭文“爰有吳君,奮力一擲”。嚴鳳英因為父母離婚,嚴鳳英在四歲的時候就隨著祖父母生活,在當?shù)氐纳钪袑W習了大量采茶調與民歌之類,抗戰(zhàn)之后,她跟著父親學習京劇。嚴鳳英非常有天賦,而且勤奮刻苦,雖然她唱的肯好,但當時風云變幻,她只能在各種顛沛流離當中,默默等待著時機。建國后,嚴鳳英的事業(yè)走向輝煌,她成為了黃梅戲藝術的發(fā)展締造者,讓黃梅戲這個原本地方上的小戲種,逐漸成為名聞天下的藝術。毛主席等都觀看并贊賞過嚴鳳英,她也被稱作“黃梅戲界的梅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