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之是胡適的字。
請看以下介紹。 【胡適】(1891~1962),現(xiàn)代詩人、學者。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人。生于一個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時就讀于家塾,習四書五經(jīng)。
9歲起熟讀多種中國古典小說。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學堂、澄衷學堂、中國公學等校。
1910年赴美國留學,1914年在康奈爾大學獲文學士學位后,入哥倫比亞大學讀哲學,師從杜威,深受影響。
1917年完成博士論文(1927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學改良要從“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擊封建文學,是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首篇正式宣言,為文學革命的發(fā)難之作,引起很大反響。嗣后又發(fā)表《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建設(shè)的文學革命論》等一系列論文,把白話文學提到“中國文學之正宗”的地位,這是文學觀念一個大變革。他提出文學革命要創(chuàng)造一種“活的文學”,即“國語的文學”。這對于開展文學革命和創(chuàng)建新文學,起了重要的倡導和推動作用。與此同時,他還發(fā)表《論短篇小說》、《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談新詩》等有關(guān)創(chuàng)作的理論文字,率先發(fā)表白話文學的創(chuàng)作。
1920年出版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寫成了一種解放了的新詩體,另外,他第一個用白話寫作獨幕劇《終身大事》,確立了現(xiàn)代話劇的新形式,產(chǎn)生了廣泛而強烈的反響。他還寫了許多自然暢達的傳記作品和雜文,翻譯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創(chuàng)作新文學的借鑒。在學術(shù)上,他曾致力于白話文學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說的考證工作,其中所著的《紅樓夢考證》,否定了索隱派的舊紅學,開創(chuàng)了《紅樓夢》研究的新紅學派。在治學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膽的假設(shè),小心的求證”,在學術(shù)界深有影響。所有這些,使胡適成為“五四”文學革命和初期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又發(fā)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文章,鼓吹實驗主義和改良主義。
1922年創(chuàng)辦《努力周報》,提倡“好人政府”。
1928年與徐志摩等創(chuàng)辦《新月》月刊。
1932年主辦《獨立評論》后,政治上依附了國民黨當局。
1938年出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駐美國大使。
1942年交卸大使之職,仍在美國從事研究和講學。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9年4月旅居英國。在30、40年代,胡適還從事中國思想史的學術(shù)研究工作。
1958年任臺灣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晚年主要致力于《水經(jīng)注》的研究,后病逝于臺灣。胡適一生著述宏富,除前面列舉的外,還有《中國章回小說考證》、《白話文學史》、《胡適論學近著》、《四十自述》、《藏暉室劄記》、《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胡適書評序跋集》,以及《胡適文存》、《胡適作品集》等。譯有《短篇小說集》二集、易卜生劇本《娜拉》(與羅家倫合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