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辮子是清末時期。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滿清王朝,成立了中華民國江西軍政府,同時實施了除舊布新措施。首由軍政府貼出剪辮告示:自武昌起義推翻清帝,重振漢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辮。剪辮歷史背景剪辮,最早開始于在海外定居的華僑及暫居海外的華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維新派及留學生),前者為與當?shù)厣鐣L同俗,后者又加有明顯的反清色彩。時間始于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風。早在1895年10月,廣州起義事敗后,孫中山與陳少白、鄭士良逃亡日本。孫中山抵橫濱后斷發(fā)改裝,以示與清廷決絕和革命到底的決心。孫中山等革命者剪發(fā)易服,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事實上,來自民間的剪辮呼聲,也已有多年。獨立撰稿人傅國涌曾撰文指出,剪辮之風,并非因辛亥革命的到來才興起,從晚清開始,有識之士就不斷呼吁剪辮子,一些大膽的言論也隨之出現(xiàn)。
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報》的征文題目赫然竟是《剪辮易服說》。
1903年3月15日,《大公報》刊出征文第一名獲得者朱志父的《剪辮易服說》,他力主剪辮易服,認為這和廢弓矢、立學堂一樣,都是因時制宜之舉。并希望從皇帝開始改穿西裝,把剪辮易服與尚武精神、強健體魄聯(lián)系在一起?!洞蠊珗蟆钒凑Z稱之新中國特別精神,喚二百余年來不醒之沉夢,呼數(shù)百萬方里不返之國。據(jù)當年10月媒體報道,江南之新學國民及留學生多剪去辮發(fā),參加鄉(xiāng)試時只好裝假辮子入場考試。而胡適回憶,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時,還有一些激烈的同學往往強迫有辮子的同學剪去辮子。
1903、1904、1906年,《大公報》先后三次發(fā)起以剪辮易服為中心的征文大討論,發(fā)表了數(shù)篇關于剪辮易服的文章。這一切,都為后來剪發(fā)易服大行其道營造了一定的輿論氛圍。國內剪辮之風首先興起于學界與軍界,且官方并不嚴禁,表明清廷統(tǒng)治的衰弱。
1903年以后,學生剪辮不乏其人,遇有科舉考試,則戴上假發(fā)辮。剪辮留學生從外洋回鄉(xiāng),行游市中,人們不但見多不怪,且贊之曰時尚。學堂學生剪辮,學堂監(jiān)督如此表態(tài):辮發(fā)有無,雖屬無關輕重,然此事尚未奉有明文,故已飭令諸生暫緩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