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73年開始男子電腦排名、1974年開始女子電腦排名的時候,積分系統(tǒng)設立的目標就不是吸引社會大眾,而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客觀新潮的階級制度來幫助比賽的組織者選擇參賽者并建立種子球員。
此排名系統(tǒng)毫無疑問地是達到了目的,ATP和WTA的巡回賽也隨之成為所有比賽的標準。
1990年,ATP轉變?yōu)榻?jīng)營實體的ATP TOUR之后,對原有的男子排名系統(tǒng)進行了調(diào)整,摒棄了按平均分排名的方式,改為累加“最好的14項比賽的積分”來排名。
2000年,ATP TOUR更名為ATP之后,推出了并行使用的兩套積分排名系統(tǒng):冠軍排名系統(tǒng)(Champion Race)和52周參賽排名系統(tǒng)(Entry Ranking)。ATP對外主要推廣的是新的冠軍排名系統(tǒng),但進入2003年以后,越來越多的人重新看重52周參賽排名系統(tǒng)的價值了。一時間,人們有點兒被搞糊涂了,究竟哪個積分系統(tǒng)算出來的排名才值得我們推崇呢?球員是依靠自己在賽事中獲得的積分來決定排名的。那球員多長時間內(nèi)的表現(xiàn)才能被計入排名系統(tǒng)呢?52周,過去52周內(nèi)獲得的所有積分的累加將決定你的ATP或WTA電腦排名位置。過去,ATP只計算球員成績最好的14項賽事的積分,2000年以后的52周參賽排名系統(tǒng)則不再如此要求,而是將球員在所有參加的比賽中獲得的積分累加起來。如,羅迪克是在2000年2月28日的美國西海岸網(wǎng)賽中開始職業(yè)生涯的,因此他只有到了2001年2月該項賽事再此開拍之后,才能積累起第一個52周的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