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文中知識和文化對應的單詞分別是Knowledge和culture,可見在西方文化中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中國文化中這兩個詞也是絕不可等而視之的。比如我們平常說要做“有道德、有知識、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知識和文化并列,可見二者在正式用語中是不同的。但同時,二者又是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jīng)常將二者混用。比如我們說“這是個文化人”,實際上是說這個人有知識。準確地說二者的對象、來源、內(nèi)容、性質(zhì)、作用都是不同的。但在這里我不想做理論分析,只想舉些例子,以使大家對這兩個詞的含義有一些直觀的認識。我們有時侯在評價一個人時會說這個人“有知識沒文化”,就是說這個人雖然知識很豐富,但做人做事卻很糟糕。從這句話里我們可以得到關于知識和文化的兩個信息:
一是知識和文化的指向是不同的,知識指向認知而文化則指向行為;
二是文化是比知識更高層次的存在和評價系統(tǒng)。在《論語》中有兩段話是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人是如何區(qū)分知識和文化的。其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一個人在家能孝敬父母,在外面能友愛兄弟朋友,說話做事謹慎而有信用,進而能廣泛地仁愛社會上的其他人,并且喜歡親近品行高尚的人。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還有余力的話,就可以開始學習知識了”。從孔子的這段話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里的文即知識,主要是一些職業(yè)或生存技能,而前面所說的孝、悌、仁、愛等關于人性,可以指導一個人如何做人的基本素質(zhì)就是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有了上面的理解,那么下面這段話就不言而喻了,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狈g成白話文就是“一個人,仰慕品行高尚的人,能態(tài)度莊重恭敬地對待他們;孝順自己的父母,能竭盡全力;對上級安排的事,能全身心地投入;與朋友相處,能說到做到。這樣的人,既使他還沒有正式學習文化知識,我卻認為他已是一個學有成就的人了”。由此可見,知識主要是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它可以提高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不斷提升人的生存空間和生存能力;而文化則主要是對于人自身的認識,以及如何通過實踐來完成對人這個主體的塑造。它可以提升我們生存的境界,升華生命的意義。下面再舉孟子的一段話看看知識和文化在實踐中是如何區(qū)別應用的?!棒~,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魚是我想吃的,熊掌也是我想吃的,假如只能選吃一樣的話,我就選擇熊掌而放棄魚。生命是我所珍惜的,信仰也是我所珍惜的,假如二者產(chǎn)生矛盾,放棄自己的信仰就可以茍活下去,而堅持自己的信仰就必須放棄自己的生命,這個時侯我會選擇堅守信仰而放棄生命”。在這里,魚和熊掌的選擇是一種理性價值判斷,因為我們知道熊掌比魚營養(yǎng)價值高,比魚好吃。這就是知識的作用。而生命和信仰之間的選擇卻絕不是一種理性價值判斷,如果是的話任誰都會選擇生而非死,那就不會有“舍生取義”的英雄,而都變成“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狗熊了。所以生與義的選擇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境界上的意義抉擇。而這個是文化所塑造的,賦予的。就象美國軍人打仗,打不過就投降;而中國軍人會選擇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這就是文化的不同,而不是知識的差異。所以要理解一個人,預測判斷他關鍵時刻的行為,就首先要了解他背后的文化,因為文化的主要使命是完成對人性的塑造。一個民族的民族性,一個國家的國家性,亦復如是。至于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大多數(shù)時侯,知識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則是一種精神性知識。普通知識是用來謀生的。精神性知識則主要用來體證生命境界的,用來謀生則毫無用處。最后,回歸正題,在對外漢語中如何區(qū)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知識。其實又是蠻簡單的,中國自古就有“三教九流”之說。三教(儒教、佛教、道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本,而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nóng)家、縱橫家、陰陽家)關于生活、教育、養(yǎng)生、戰(zhàn)爭、科技、醫(yī)療、務農(nóng)、治國、理政等方面的內(nèi)容就是傳統(tǒng)知識的主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