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發(fā)音:hé (1)平穩(wěn),和緩 (2)協(xié)調(diào),關(guān)系好,均衡 (3)和解,媾和 (4)不分勝負,如和棋 (5)數(shù)字之間相加的結(jié)果,也叫和數(shù) (6)整個兒地,如和衣而睡 (7)日本民族與服裝,如和服,大和民族 (8)跟,如和你商量 (9)介詞,表示相關(guān)、比較,如和他比 (10)并列,如理論和實踐 (11)或者,如無論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有提高 (12)古代的姓氏之一:和氏璧 (13)連帶:和盤托出(完全說出來)。
和衣而臥。 (14)連詞,跟,同:我和老師打球。 (15)姓氏之一,和姓。 B:發(fā)音:huó 混合,如和面 在粉狀物中攪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姓氏(huó)河南安陽滑縣一帶方言 C:發(fā)音:hè (1)響應,如曲高和寡。 (2)回應他人的詩歌,和詩一首。 和諧地跟著唱:曲高和寡。 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或體裁作詩詞:和詩。 D:發(fā)音:hú 麻將用語,成功 打麻將或斗紙牌時某一家的牌合乎規(guī)定的要求,取得勝利。 E:發(fā)音:huò (1)混合粉狀或液狀物 (2)次數(shù),多洗幾和 粉狀或粒狀物攙和在一起,或加水攪拌:和藥。奶里和點兒糖。和弄。和稀泥。 量詞,指洗衣服換水的次數(shù)或一劑藥煎的次數(shù):衣裳洗了三和水。 F:發(fā)音:huo 無字義,僅為襯字,在字典中不作一讀音 用于詞語“暖和”、“軟和”“摻和”等。 G:發(fā)音:hàn 在臺灣地區(qū)國語中,“和”字作為連詞使用時,在日??谡Z中讀作hàn,但正式讀音中讀hé。(源自老北京口語,不過在大陸已基本絕跡。)(在中國大陸晉西北、陜北、內(nèi)蒙(鄂爾多斯、內(nèi)蒙呼和浩特和內(nèi)蒙包頭一帶)一帶的方言口語中,仍然如此發(fā)音。) H:發(fā)音:hè 〈動〉 (1) 應和;跟著唱 [join in (the singing)] 荊軻和而歌?!鳚h·劉向《戰(zhàn)國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鳌?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當哭相和也?!濉?林覺民《與妻書》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應和他人之歌聲而唱歌) (3) 附和;響應 [follow;echo;respond to]。如:和從(附和順從);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詩歌酬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作詩詞 [compose a poem in reply to one by another poet using the same rhyme 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詩章);和答(酬答別人的詩);和酬(以詩酬答他人) (5) 答應;允許 [agree]。如:和應(猶應和)編輯本段詳細字義 和 hé 〈形〉 和諧;協(xié)調(diào)。 和,相應也?!墩f文》 和,諧也?!稄V雅》 音聲相和?!独献印?樂從和?!秶Z·周語下》 倡予和女?!对姟む嶏L·萚兮》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兑住ぶ墟谪浴?與謳謠乎相龢?!段倪x·王褒·洞簫賦》 和五聲?!秴问洗呵铩ど餍姓摗?圣人為能和。 和樂之本也。 夔能和之。 和 hé 〈動〉 (1)調(diào)和;調(diào)治;調(diào)適。如:和味(調(diào)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調(diào)和的羹湯);和弱(調(diào)和抑制);和通(調(diào)和;和暢) (2)和解;息爭而歸和平。 與楚以和?!鳚h·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名〉 兩個以上數(shù)相加的總數(shù)。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介〉 (1) 與;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對;跟 [to]——表示動作的對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講一講;和他父親談及此事 (3) 跟 [as]——引進用來比較的對象。如:他的論點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見和他們的有別 〈連〉 (1) 與 [and]。如:他和他的兒子在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廣州 (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選擇,相當于“或” [or]。常用于“無論、不論、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決定 姓氏的時候也有讀“hé” 和 hú 〈動〉 打麻將或斗紙牌時某一家的牌合乎規(guī)定的要求,取得勝利 [win in gambling] 和 huó 〈動〉 揉和。在粉狀物中加水攪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mix]。如:和揉(在粉狀物中加液調(diào)勻揉合);和解(猶溶解);和丸(比喻母親教子勤學);和熊(為母親教子勤學之典) 和 huò 〈動〉 (1) 摻合;混雜 [blend]。如:和藥(調(diào)制藥物);豆沙里和點兒糖;和羹;和泥兒 (2) 不同的人混雜到一起 [mix] 與他們甚么相干 怎么也和在里頭 ——《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騙 [wheedle]。如:和哄(哄騙);和欺(哄騙) 〈量〉 (1) 用于時間,相當于“會兒” [moment] 韋義方去懷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兒來。——《古今小說》 (2) 用于洗東西或煎中藥換水,相當于“次”、“道” [time]。如:衣裳已洗四和;頭 和藥。 和弄 huònong (1) 〈方〉 (2) [mix]∶拌和 (3) [sow discord]∶撥弄是非;離間 和稀泥 huòxīní [try to mediate differences at the sacrifice of principle;equivocate;blur the lin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比喻調(diào)和紛爭,多指無原則地調(diào)和折中。 兄弟倆除了不見面,一到星期天就得吵架,梅玫已有和稀泥的經(jīng)驗。 編輯本段漢字和《康熙字典》記載 《丑集上》《口字部》·和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稌虻洹穮f(xié)和萬邦。又《舜典》律和聲?!兑住で浴繁:咸??!吨杏埂钒l(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又《書·堯典》乃命羲和?!蹲ⅰ肤耸?,和氏,主歷象授時之官。又《詩·小雅》和鸞雝雝?!秱鳌吩谳Y曰和,在鑣曰鸞?!妒琛泛?,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稄V韻》本作鉌。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蹲ⅰ泛?,十三簧。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為左右和之門?!蹲ⅰ奋婇T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為之?!稇?zhàn)國策》與秦交和而舍。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又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又云和,地名?!吨芏Y·春官·大司樂》云和之琴瑟。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為和州。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筑長城始此,唐為岷州,宋攺西和州。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云卞和之後,晉有和嶠。又《正字通》養(yǎng)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yǎng)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yǎng)和,桐廬養(yǎng)和。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臥切,禾去聲?!稄V韻》聲相應?!兑住ぶ墟凇辐Q鶴在隂,其子和之。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又《集韻》調(diào)也?!抖Y·檀弓》竽笙備而不和。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zhì)也?!蹲ⅰ反憾嗨?,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謂六和。又《禮器》甘受和?!夺屛摹泛停瑧跖P反?!吨芏Y·天官》內(nèi)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