滘,音:jiào ;釋義:河道分支或會合的地方。
多用于地名,如道滘(在廣東)。簡體部首:氵部首筆畫:3總筆畫:13繁體部首:水部首筆畫:4總筆畫:14滘 鄭碼是:滘vwbj ,五筆86:IPWK 五筆98:IPWK 倉頡:ENQD筆畫 :點、點、提、點、橫撇/橫鉤、撇、點、橫、豎、橫、豎、橫折、橫、滘多用于地名。如:道滘、玉滘、瀝滘、赤沙滘、滘口、何滘、仙滘、后滘、西滘、廈滘、細滘、北滘、南滘(都在廣東?。┫蜃筠D|向右轉擴展資料:廣州獨特的河流通名“涌”和“滘”翻開廣州地圖,可看到縱橫交錯的河流遍布全城,顯示出這是一片水域廣闊的風水寶地。水城水多,河流的通名自然也多。除了常見的江、河、海、水、溪之外,還有涌、滘、瀝、潭、灣、塘等通名,其中又以“涌”、“滘”最為獨特,這兩個通名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區(qū)?,F(xiàn)在人們所常用的“涌yǒng”,東漢《說文解字》:“涌,滕也?!庇媒裉斓脑捳f是水向上冒之義。和“涌”同音同義的還有一個異體字“涌”。通行于廣東地區(qū)的“涌”和“滘”,都是粵地人使用的方言字。涌,讀音chōng,表河流義,與普通話的“涌yǒng”只是字形相同,在語音和意義上均無關聯(lián)?!皽颉?,讀音jiào,也是河流義。這兩個指稱河流的方言詞在粵地是有相當歷史的。編纂于宋代的《廣州圖經(jīng)》雖早已失傳,但從《永樂大典》等書的輯錄中,仍可看到我們的先民用“涌”和“滘”作河流的通名。例如:東莞的麻涌,新會縣的東涌,番禺的白泥涌、蓼涌,南海縣的上涌、石涌、沙滘、上滘、疊滘等等。元代的《南海志》還有蓼涌、藤涌、木涌、橫滘等水名。明清后的資料保存較多,從明代到清代所修纂的《廣東通志》、各縣志以及各種雜記等,這類地名俯拾皆是。雖然都是河流通名,“涌”和“滘”在意義上是有區(qū)別的?!坝俊倍嘀感『?,所以口語常說“涌仔”。例如:番禺魚窩頭鎮(zhèn)有條小河叫“細瀝涌”,清光緒年間沿河建村,村名就稱“細瀝涌”;原花縣炭步鎮(zhèn),明末人們遷至縣城西南部聚居,因村前有一小河環(huán)繞,故名“南涌”。當然“涌”也有指較大河流的時候。例如,曾是古代北江下游通往廣州重要航道的蘆苞涌,長32公里,流域面積252平方公里。另一條西南涌,長38公里,流域面積485平方公里,是北江的汊道。“滘”一般指河道相通處。河網(wǎng)縱橫交錯的地方稱“滘”較多,所以口語有“穿河過滘”之說。例如:溝通西江和北江的河道是“思賢滘”;南海的“疊滘”,因其水網(wǎng)密布,溪河回環(huán)如疊,故有此稱;順德的“北滘”原名“百滘”,取眾多的大小河流交織匯集之義,后諧音改稱“北滘”。“滘”現(xiàn)在有時還作“漖”。例如:廣州市原芳村區(qū)的“東漖鎮(zhèn)”,本是“東滘”,現(xiàn)作“東漖”?!坝俊焙汀皽颉钡牟煌€表現(xiàn)在使用頻率上。據(jù)上個世紀的統(tǒng)計,全廣東帶“滘”字地名269 處,而“涌”則達2585處,“涌”的使用頻率遠高于“滘”。星羅密布的“涌”和“滘”,正是水城河道如巷,水路四通八達的真實寫照。因此,無論我們賦予廣州何種色彩,唯有水色才是這座千年古城最基本的顏色;假如抹去了水色,廣州將永遠不再美麗。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