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原名萬家寶,字小石,祖籍湖北潛江,清宣統(tǒng)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
生平:曹禺在天津南開中學學習期間參加戲劇活動,曾擔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劇的主角。
1929年入讀南開大學政治系,1930年轉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廣泛鉆研從古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及契訶夫、易卜生、奧尼爾的劇作。 1933年大學即將畢業(yè)前夕,曹禺創(chuàng)作了四幕話劇《雷雨》,于次年公開發(fā)表,很快引起強烈反響,它不僅是曹禺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別出版了他的重要劇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戰(zhàn)期間的重要劇作是《北京人》。新中國成立后,曹禺創(chuàng)作的劇本主要有《膽劍篇》、《王昭君》等。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開展抗日宣傳,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這年10月12日一大早,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他對學生們的抗日行動贊不絕口,說:日本人霸占咱東三省,就像在咱國家身上割了一塊肉。娘疼兒心酸,誰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曹禺從心里欽佩這位工人大哥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漸漸在他心里清晰起來。曹禺率清華大學抗日宣傳隊在保定育德中學進行抗日宣傳,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話劇。這部描寫東北松花江群眾掩護抗日武裝隊員過江的話劇,受到師生的熱烈歡迎。育德中學附近有個鐵廠,曹禺與工廠的工人們座談,工人們純樸的形象,生動的語言,和曹禺在車上遇到的那位姓趙的工人融合成了《雷雨》中的魯大海。多少個日日夜夜,在清華大學圖書館西文閱覽室,在清華園的小河邊,曹禺為創(chuàng)作《雷雨》簡直到了神魂顛倒的地步。幾經(jīng)揣摩構思,又用了6個月全神貫注地寫作,曹禺終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創(chuàng)作。
1933年8月,曹禺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學任教。 學校要求理科教師要用英語授課,讓學生畢業(yè)時達到大學預科程度,這樣,英文課就頗為重要。曹禺被育德中學聘為英文教員,為學生講授林語堂開明英語讀本,英文經(jīng)典,英文論說文范等課程。他在到育德中學任教之前,將《雷雨》的劇本送到了《文學季刊》。一部《雷雨》讓他苦苦構思了近5年,苦心寫作半年,五易其稿。這期間,曹禺一直在育德中學盡心教學,但他始終放不下心愛的戲劇創(chuàng)作,于是,半年后他又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繼續(xù)深造。
1934年7月,《雷雨》在《文學季刊》的第三期發(fā)表。之后很快由中華同學新劇公演會在日本東京上演,東京神田一橋教育館發(fā)行了《雷雨》的日譯本,成為暢銷書。曹禺由此從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青年一躍成為中國劇壇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