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能源消費量,日本排在美國、俄羅斯、中國之后居世界第四位,81%以上的能源消費依賴進口。
日本能源消費結構中石油居第一位,占55%;其次是煤炭,占據(jù)65%;第三位是液化天然氣,占10%~11%。日本石油99.7%靠進口,原料進口嚴重依賴阿聯(lián)酋(占日本進口量的25%)、沙特阿拉伯(21.6%)、伊朗(11.5%)和卡塔爾(9%以上)。日本能源政策是:保障資源國對其能源的長期供應,保障能源來源的多元化。日本非常注重國際能源機構成員國的身份,積極參與國際能源安全問題并簽署了《歐洲能源憲章》。日本的能源過分依賴中東的沙特、科威特、阿聯(lián)酋、卡塔爾和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在其能源進口多樣化驅使下,日本對俄羅斯及環(huán)里海中亞地區(qū)的油氣田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相對中東而言,俄羅斯政局穩(wěn)定,距離日本也近,因此獲得西伯利亞石油對日本而言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俄羅斯是日本政府強調重點攻關的國家,日本政府積極支持企業(yè)獲準開采薩哈林島,烏拉爾-伏爾加河,蒂曼-伯朝拉等地區(qū)的油氣田。一、東北亞、亞太格局中的俄日石油天然氣貿易俄羅斯與日本的石油天然氣貿易主要體現(xiàn)在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qū)的能源政治格局上。日本自從明治維新,擺脫了中國主導的國際關系體系后,就力爭與中國爭奪地區(qū)主導權,抑制中國的復興,在今天的東北亞,亞太地區(qū)能源政治格局上,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和技術與中國爭奪俄羅斯的油氣,力求主導該地區(qū)能源政治格局。日本的“安納線”方案攪黃了中國已經和俄羅斯達成的修建“安大線”的方案。俄羅斯最終否決了“安大線”的方案,決定修建一條從泰舍特至納霍德卡的石油運輸管道,這條“泰納線”實際上是“安納線”的翻版。中日兩國有關能源的爭奪日益擴大,薩哈林天然氣現(xiàn)已成為中日新一回合的能源爭奪戰(zhàn)場。中日政府和企業(yè)現(xiàn)在都已認識到了如果不改變目前的這種過度競爭或者沖突的局面,將會兩敗俱傷。
二、俄羅斯與日本的石油天然氣貿易前景俄羅斯推行強烈的民族保護主義政策,并且近來一直努力將能源產業(yè)收歸國有。俄羅斯強烈的民族保護主義政策,促使日本改變了原來的某些對外能源政策。日本政府建議,加強與其他能源消費國的合作,向能源生產國聯(lián)合施壓,保障對日能源供應穩(wěn)定的同時發(fā)展與該國的技術合作,把資金投向社會領域。這意味著日本今后可能要與視為競爭對手的能源消費大國中國一起與俄羅斯討價還價,向俄施壓。在此政策下,中日能源合作要多于競爭,俄羅斯能源部門排擠外國資本的趨勢正在加強,日本無法把大量資金投向某些能源領域,只好注重投入技術。俄羅斯至今仍占據(jù)著日本的北方四島,并且把能源作為外交的工具,力爭取得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最大化,因而絕不會讓日本這樣的強國掌控能源經濟命脈。日本政府又力爭將能源問題同領土掛鉤。因此,俄日能源貿易不會一帆風順,只不過是買賣雙方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