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百度百科看看吧。
。那里有很多
著名的作曲家,麻煩給回復(fù)
去百度百科看看吧。
。那里有很多
創(chuàng)作速度最快的作曲家依平均數(shù)而論,此項紀錄的桂冠當屬舒伯特,他在18年5個月中(1810年5月-1828年10月)創(chuàng)作了1000多部作品,每個月近60部,也就是說平均一天有兩首作品問世,堪稱神速。 弗朗茨"舒伯特如果以一鼓作氣完成一部作品的速度為標準,那么冠軍是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他作一部協(xié)奏曲的速度比抄譜的速度還要快。還有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尼,他常常是在規(guī)定交稿的最后期限前飛速完成一部歌劇,傳聞他的著名歌劇《塞維麗亞理發(fā)師》的序曲就是劇院方面在開演前幾小時把他鎖進歌劇院的化妝間,給他紙筆要他馬上寫好,保證順利開演。撇開傳說不談,據(jù)歷史記載,就是《塞維麗亞理發(fā)師》全劇羅西尼實際也只用了15天就完成了。 現(xiàn)代作曲家中,德國著名作曲家欣德米特曾破過一項紀錄。1936年1月20日英國國王喬治五世逝世,欣德米特在獲悉這個消息之后,僅僅用了五個小時就完成了第二天BBC要廣播的葬禮音樂一首,共四個樂章。約翰"巴哈貝爾 約翰"巴哈貝爾(1653/09/01--1706/03)(又譯約翰"帕海貝爾、帕赫貝爾、帕卡貝爾等),德國管風琴家、作曲家。出生于德國的紐倫堡(Nuremberg)。早年隨施韋默爾(Schwemmer)學習音樂,1669年進入阿爾特多夫(Altdorf)的一所學校接受音樂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學費,次年轉(zhuǎn)入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一所學校。1673年至維也納,成為圣斯蒂芬大教堂(St Stephen's Cathedral)管風琴師克爾(Kerll)的學生和助手。1677年至愛森納赫(Eisenach),擔任了一年的宮廷管風琴師。愛森納赫也是德國音樂的故鄉(xiāng),8年之后,J.S.巴赫 在這里誕生。1678年至愛爾福特(Erfurt)擔任管風琴師,在這里教授了 J.C.巴赫(這位J.C.巴赫并非J.S.巴赫最小的兒子,而是Johann Christoph Bach,J.S.巴赫的兄長,并在雙親去世后成為 J.S.巴赫的監(jiān)護人)。1683年,他的第一位妻子和兒子不幸死于瘟疫,次年再婚。1690年之后在斯圖加特(Stuttgart)和哥達(Gotha)擔任管風琴師。1695年回到家鄉(xiāng)紐倫堡,擔任圣澤巴爾德教堂(St Sebald's church)的管風琴師,自此一直到1706年3月3日逝世。巴哈貝爾的卡農(nóng)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創(chuàng)作的D大調(diào)卡農(nóng)和吉格舞曲)。因為有一部被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電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為電影配樂,這首曲子便廣為人知,《我的野蠻女友》同樣也在場景中運用了這首作品。在古典音樂TV動畫《金色琴弦》中,也出現(xiàn)了這首曲子。這是個德國作曲家,但德國實在很難讓他產(chǎn)生如此美麗的靈感。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時寫的音樂,用了回旋曲曲式,有無窮動音樂的元素在里面。而這個音樂之所以在所有卡農(nóng)里面特別有名,因為它帶著一絲意大利式的憂傷,甜蜜寧靜的憂傷。巴赫 巴赫(巴哈)(1685-1750),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以創(chuàng)作《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b小調(diào)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樂和器樂曲而著稱。他把前人發(fā)展起來的主要風格、形式和傳統(tǒng)概括地加以研究并匯集在一起,使之更加豐富多彩。他的先輩世代均為樂師,他的4個兒子均為作曲家,使得巴赫家族在德國音樂史上頗具傳奇色彩。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nèi)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xiàn)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diào)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jīng)文歌、康塔塔等),抒發(fā)了對人類災(zāi)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nèi)容及復(fù)調(diào)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nèi)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tǒng)?!镀骄射撉偾肥前秃赵凇凹円魳贰鳖I(lǐng)域留下的重要遺產(chǎn)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xiàn)出了那種嚴謹?shù)牡聡剿季S。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nèi)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舒曼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因動用機械裝置鍛煉雙手,后因手指受傷,使他無法成為一名鋼琴家遂轉(zhuǎn)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志》,并開始創(chuàng)作大量鋼琴作品。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xù)從事作曲和指揮。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萊茵河被救,兩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舒曼的作品,以鋼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鋼琴作品有很強的文學功底,常表達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響,他繼舒伯特之后發(fā)展了浪漫主義的鋼琴音樂風格。他慣以數(shù)首藝術(shù)歌曲組成套曲,以浪漫主義詩人的詩作為歌詞,注重詩的內(nèi)在意境。作為音樂評論家,他熱情推崇巴赫、貝多芬,贊譽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積極評論,對浪漫主義音樂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將19世紀標題音樂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他的主要作品有:交響曲6首,序曲,鋼琴、大提琴、圓號協(xié)奏曲,弦樂、鋼琴重奏曲,小提琴、鋼琴奏鳴曲,大量鋼琴套曲、聲樂套曲,歌劇;他的論著有《論音樂與音樂家》等。
1、朱踐耳(ZHU JIANER)(1)作曲家簡介:朱踐耳,祖籍安徽涇縣。1922年生于天津。朱踐耳一生相當勤奮,他在許多重要的音樂創(chuàng)作領(lǐng)域都留下了成功的記錄。他的音樂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精美的表現(xiàn)形式,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主要藝術(shù)成就是交響音樂的創(chuàng)作活動。
(2)代表作品:A:聲樂作品:《唱支山歌給黨聽》、《接過雷鋒的槍》、《清晰的記憶》等。B:器樂作品:《納西一奇》交響音詩(1984)《第一、二、三、四交響曲》(1985-1990) 《節(jié)日序曲》(1958) 《天樂》嗩吶協(xié)奏曲(1989)2、賀綠?。℉E LUTING)(1)作曲家簡介:賀綠汀原名賀楷,字客觀存在卿,號抱真。1903年7月20日生于湖南省邵縣。是中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賀綠汀作為20世紀中國新音樂的一位置早期實踐者,將歐洲音樂的傳統(tǒng)技法與民族音樂相結(jié)合。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樸實簡練,渾然天成。
(2)代表作品:《牧童短笛》(鋼琴曲)1934年, 《搖籃曲》(鋼琴曲)1934年, 《游擊隊之歌(合唱)1937年, 《嘉陵江上》(獨唱)1939年 《墾春泥》、《晚會》 、《牧歌》等。
3、譚盾(TAN DUN)(1)作曲家簡介:譚盾,1957年8月生于湖南省長沙市。獲中央音樂學院碩士學位,后留學美國,獲紐約哥 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目前國際樂壇上最活躍和最具影響力的中國作曲家之一。
(2)代表作品:《第一弦樂四重奏"風、雅、頌"》(1982) 《離騷》交響曲、《樂隊及三種固定音色的間奏》(1985)(人聲、低音單簧管、 低音大管)、《戲韻》、《死與火》、《鬼戲》、《道極》、《九歌》等。
4、馬思聰 (MA SICONG)(1)作曲家簡介:在中國樂壇上,一個享有重要聲譽的名字,這就是中國的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馬思聰。他是廣東人,1923年去法國學習音樂,先后就學于南錫音樂學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后1930年再次赴法,向畢能蓬(Binembaum)學作曲,1931年回國曾任教于祖國各地音樂院校,為音樂教育事業(yè)作出過巨大 獻,1966年11月經(jīng)香港赴美國,1987年逝世。馬思聰?shù)淖髑记沙墒烨揖哂絮r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當中國的許多作品還沉緬于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手法、風格的時候,他的作品就已經(jīng)滲進了西洋19世紀末以來的現(xiàn)代音樂的歷素。50年代以來他對風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積極,但從始至終都用來表現(xiàn)和賦予他對音樂的民族特征追求中。他曾說過"一個作 曲家特別是一個中國作曲家,除了個人風格特色外,極端重要的是擁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正如他的好友、著名音樂理論家李凌年說:"他(馬思聰)不大喜歡濃墨色彩和強烈的戲劇性沖突,風格比較恬淡、素雅,有點像南國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他的曲作一幾比較簡明,音調(diào)清麗流暢,結(jié)構(gòu)乘法,筆到情到就行,沒有太多的贅句。"(2)代表作品主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樂》(1941年),《第二交響樂》(1959年),管弦樂組曲《山林之歌》(1954年),《西藏音詩》,聲樂作品《民主大合唱》、《春天大合唱》、《祖國大合唱》,以及他在美國期間寫作的大型歌舞劇《晚霞》,交響樂《阿美山組曲》等。
5、馬克(MA KE)(1)作曲家簡介:馬可是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學家,他對民族和戲曲音樂有著精湛的研究。他的音樂作品相當豐富,他又是一位音樂理論家,寫過這樣一些論著:《生活里少得了音樂嗎?》、《中國民間音樂講話》、《冼星海是我國杰出的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音樂家》等。
(2)代表作品:著名的如:秧劇劇《夫妻識字》(1944),歌曲《南泥灣》(1943),《我們是民主青年》(1946),《咱們工人有力量》(1948),管弦樂《陜北組曲》(1949),與人合作的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jié)婚》等。其中,《南泥灣》是他在延安時期定作的作品。歌曲以其流暢優(yōu)美而又富有獨特韻味的旋律廣泛流傳各地,家喻戶曉,至今不衰。而歌劇《小二黑結(jié)婚》插曲《清的水來藍瑩瑩的天》是馬可主要執(zhí)筆的。這首歌劇插曲更加反映了作曲家的戲曲音樂功底。全曲為戲曲板腔體的布局特點(散板--慢板--快板)但旋律卻是經(jīng)過提煉的、有個性的(而不是戲曲里某一聲腔填詞)、有充分歌唱性格的。這首插曲飽含鄉(xiāng)劇中著名插曲之一,尤其是其中令人反復(fù)呤賞的慢板旋律,更是回味無究。
6、冼星海(XIAN XIGNHAI)(1)作曲家介紹:冼星海(1905-1945)原籍廣東番禺,是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音樂家。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 1926年入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并發(fā)表了著名 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 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1935年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 動,創(chuàng)作了大量戰(zhàn)斗性的群眾歌曲??箲?zhàn)開始后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后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 歌詠運動。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shù)學院音樂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課。1940年去蘇聯(lián)學習、工作,1945 年病逝于莫斯科。聶耳寫了《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樂論文,已發(fā)表的有三十五篇。由于他對發(fā)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2)代表作品:留法期間,創(chuàng)作了《風》、《游子吟》、《d小調(diào)小提琴奏鳴曲》等十余首作品,并為進步影片《壯志凌云》、《青年進行曲》,話劇《復(fù)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1935年至1938年間,創(chuàng)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 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之后創(chuàng)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chǎn)大合唱》等作品。寫有交響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戰(zhàn)》,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現(xiàn)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7、李煥之(LI HUANZHI)(1)作曲家介紹:(1919-) 原籍福建晉江,生于香港。1936年入上海國產(chǎn)音專從師于蕭友梅??箲?zhàn)爆發(fā)后,在廈門、香港等地從事革命歌曲創(chuàng)作。1938年就讀于延安魯迅藝術(shù)學院音樂系,結(jié)業(yè)后留校任教,并主編《民族音樂》。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華北聯(lián)大文藝學院音樂系主任。建國后,一直活躍在音樂戰(zhàn)線,現(xiàn)任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編有《作曲教程》,并撰寫了三百余篇論文,部分收入《音樂創(chuàng)作散論》一書。
(2)代表作品:四十余年來,創(chuàng)作了大量音樂作品,有傳唱一時的《民主建國進行曲》、《新中國青年進行曲》、《社會主義好》等歌曲,管弦樂作品有《春節(jié)組曲》、《第一交響樂--英雄海島》,古琴弦歌合唱《蘇武》, 古箏協(xié)奏曲《汨羅江幻想曲》,獨幕歌劇《異國之秋》等。
8、陳鋼 (CHENGANG)(1)作曲家介紹:陳鋼(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后 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chuàng)作,曾經(jīng)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于丁善德、桑桐和蘇聯(lián)專家,畢業(yè)后留校任教。
(2)代表作品:與何占豪合作寫了騷聲國內(nèi)外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編寫了《苗嶺的早晨》、《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9、何占豪(HE ZHANHAO)(1) 作曲家介紹:何占豪(1933-) 浙江諸暨人。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后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 并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chuàng)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yè)后,轉(zhuǎn)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2)代表作品:《梁?!芳跋覙匪闹刈唷读沂咳沼洝贰⒔豁懺姟洱埲A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
10、聶耳(NIE ER)(1)作曲家介紹:聶耳(1912-1935) 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 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大革命時期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十八歲到上海,翌年考進"明月歌舞團",向黎錦暉學習作曲。因不滿劇團的方針,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與李元慶等開展革命音樂活動。后回上海參加劇 聯(lián)音樂小組,發(fā)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并在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 話劇、舞臺劇作曲。1933年開始在創(chuàng)作上初試鋒芒,1934年是他的"音樂年"。 他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時間只有 兩年左右,卻為八部電影、三部話劇、一部舞臺劇寫了二十首主題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據(jù)民間音樂整理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四首、口琴曲兩首,共創(chuàng)作了四十一首音樂作品。此外還發(fā)表了《黎錦暉的 "芭蕉葉上詩"》、《中國歌舞短論》等十五篇戰(zhàn)斗性的音樂論文和《時代青年》等三部電影劇本。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國無產(chǎn)階級的光輝形象,是我國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
(2)代表作品:1933年創(chuàng)作了《開礦歌》、《賣報歌》。1934年創(chuàng)作了《大路歌》、《開路先鋒》、《畢業(yè)歌》、《 新女性》、《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打長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民族器樂曲。1935年,寫下了《梅娘曲》、《慰勞歌》、《塞外村女》、《自衛(wèi)歌》、《鐵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國后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