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第(1813~1901)偉大的意大利作曲家。
出生于帕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院,未被錄取,后隨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當時意大利正處于擺脫奧地利統(tǒng)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7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zhàn)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因之獲得“意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五十年代是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1851)、《游吟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1871~1872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chuàng)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jù)莎士比亞的劇本創(chuàng)作了《奧賽羅》(1887)及《法爾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于米蘭。一生創(chuàng)作了二十六部歌劇,善用意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欲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約翰·施特勞斯(1804-1849)奧地利作曲家。與其子相區(qū)別,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曾寫過150余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跟寫過100多首的約瑟夫·蘭納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直至二十世紀的今天,圓舞曲仍方興未艾,保持著一定的影響。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與其父相區(qū)別,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tǒng)。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成就比他父親大,他是一個多產作家。作品編號達到479號,其中圓舞曲 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和輕歌劇16部。1844年他十九歲時,正式登臺首演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寓意短詩圓舞曲》(作品1號)及其他三首舞曲(2-4號),而《寓意短詩圓舞曲》在“再來一個”的喝采聲中,竟連續(xù)重奏了十九遍,獲得巨大成功,打響了第一炮。由于小約翰·施特勞斯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圓舞曲,因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維也納逝世,維也納入民為他舉行了據(jù)說有十萬人參加的盛大葬禮。他的遺體被安放在維也納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邊,舒伯特墓的對面。 約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國十九世紀后半葉最卓越的、古典樂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漢堡一個職業(yè)樂師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十三歲便在酒店里為舞會彈伴奏,在劇院幫助父親演奏。與此同時,為了多得報酬,他還寫了不少沙龍音樂作品,包括多種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他曾從師戈賽爾、馬克遜學習鋼琴,一生中交游頗廣,尤其得到舒曼夫婦及約·阿希姆的賞識與支持。他是創(chuàng)作與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y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覺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證明了他掌握著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采用標題。交響曲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而仍帶有自己的特點。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編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此外,他還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響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xié)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協(xié)奏曲》、《a小調小提琴、大提琴雙協(xié)奏曲》最為著名。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xiāng)。l897年4月3日在維也納逝世。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烏拉爾的伏特金斯克城,父親是一個冶金工廠的廠長兼工程師,母親愛好音樂,很會唱歌,也會彈琴,因此,他們家庭充滿了音樂氣氛。他自幼便已顯示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卻從來沒有想到他將來會成為一個職業(yè)的音樂家。柴科夫斯基十歲時進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但他仍利用課余時間繼續(xù)學習鋼琴,并時常去看歌劇。1859年他畢業(yè)后曾在司法部任職。在這段時間內,他一直抓緊學習音樂,參加社交性鋼琴演奏和創(chuàng)作活動。1862年柴科夫斯基進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于他終于踏上接受真正的專業(yè)音樂教育的決定性道路。畢業(yè)后(1866年),應尼古拉·魯賓斯坦 的邀請,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歷時十一年之久。但他時常為這妨礙他的創(chuàng)作活動的枯燥的講課工作而感到苦惱,既使這樣,他還是創(chuàng)作出各種各樣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響曲、交響詩《弗蘭契斯卡·達·利米尼》、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舞劇《天鵝湖》以及《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等。這是柴科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時期。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發(fā)生了重大的轉折。他當年結婚,快速仳離。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癥,為此他辭去音樂學院的職務,并就此永遠結束了繁重的教學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鄉(xiāng)下或到國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 這個期間,通過魯賓斯坦的介紹,他得到一位非常熱愛音樂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賞識和資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專心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同時,1877年開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創(chuàng)作的極盛時期。他開始創(chuàng)作兩部天才的作品——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響曲》。 這時候,俄國的現(xiàn)實生活進入反動的時期,革命的力量轉入地下活動,俄羅斯社會思想和俄羅斯藝術的一切進步的和民主的表現(xiàn),都受到了殘酷的壓制。他在這個時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亞歷山大三世統(tǒng)治下的黑暗的反動時期的社會情緒——俄國人民,特別是俄國知識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緒,以及思索著祖國的命運和生活的意義的心境。但他并不是消極無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記中曾說:“從完全聽從命運, 轉而對命運發(fā)生懷疑,最后決心通過斗爭克服悲慘的命運”,從而表現(xiàn)了他對生活是持肯定的態(tài)度。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創(chuàng)作的頂峰時期。1888-1889年他訪問了德國、捷克、法國 和英國,與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諾、馬斯涅等結下了友誼。1891年他到美國作演出旅行,獲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國劍橋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在這 期間,他除了創(chuàng)作《葉甫根尼·奧涅金》、《第四交響曲》外,還創(chuàng)作了《第五交響曲》、 《曼弗里德交響曲》,歌劇《黑桃皇后》、《約蘭塔》,舞劇《睡舅人》、《胡桃夾子》;還 有《暴風雨》、《意大利隨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以及各種器樂重奏、鋼琴獨奏、聲樂浪漫曲等,幾平涉獵所有體裁。特別是他在1893年夏天寫出的《第六(悲愴)交響曲》,是他的絕筆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亂病,于10月25日不幸與世長辭。 柴科夫斯基是總結全歐洲音樂發(fā)展的整個時代的一位偉大的世界規(guī)模的俄羅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響音樂體系,它不同于貝多芬的體系,而是以俄羅斯風格概括了貝多芬之后的交響音樂的許多發(fā)展,這使他成為交響音樂方面登峰造極的人物之一。他的音樂是俄羅斯文化在藝術領域內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國人民所熟悉和熱愛的西歐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寫了七部交響曲,其中《g小調第一交響曲》是他的交響樂體裁的處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羅斯交響曲,其特征是著重于心理描寫、充滿愛國主義的抒情情調。這部交響曲也是人們理解他的交響樂作品的人門階梯和“門徑”。 柴科夫斯基曾說:“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樂傳播開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歡它,會從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 歷史上有過許多音樂家,對于他們的才能,專業(yè)音樂工作者給予的評價比一般聽眾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一貫追求的——只是他的音樂 使更多人被感動,為大多數(shù)人所喜愛,這個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專業(yè)音樂工作者,而且還有廣大的無名聽眾。他的音樂力求用最直接的抒 發(fā)個人感情的方式,來表達最有普遍意義的東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樂語言組織出 一層生活中的詩意和人類感情中風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觸動人們的心靈?!秅小調第一交響曲》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安托寧·德沃夏克(也譯為德沃扎克1841-1904)是十九世紀捷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捷克歷代音樂家中,他的聲譽最高。德沃夏克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始終把民族性這一重要因素放在首位,他的全部音樂都有一種自然的新鮮感,這種感覺往往掩蓋了構成樂曲的精湛技巧和構思一個主題所費的苦心思索,仿佛是天賜的旋律。對他一生影響最深的是斯美塔那、勃拉姆斯和瓦格納的音樂以及捷克民歌。德沃夏克多次出國演出,他前五次的赴英演奏旅行所獲得的輝煌成功可以同亨德爾、海頓和門德爾松先后在英國得到的榮譽相媲美。 為了表達對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國劍橋大學在1891年授予他音樂博士榮譽學位。在十九世紀末享受此禮遇的只有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德沃夏克還是一位著名教育家,先后被聘為紐約音樂學院和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兼教授,培養(yǎng)出五十多位音樂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諾伐克 (V·Novák,1870-1949)、蘇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亞的克里斯多夫(1875-1941)等。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 (1)交響曲九部,從第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確編號分別為c小調、bB大凋、bE大凋、d小調、F大調、D大調、d小調、G大調,e小調。 (2)歌?。骸秶跖c礦工》、《頑固的農民》、《萬達》、《農民無賴》、《德米特里》、《雅各賓黨人》、《魔鬼與凱特》、《水仙女》、《阿爾米達》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后受到長久而廣泛的歡迎,不亞于斯美塔那的《被出賣的新娘》。 (3)合唱曲:《贊歌》、《圣母悼歌》、《幽靈的新娘》、《圣柳德米拉》、《D大調彌撒曲》、《安魂彌撒曲》,《感恩贊美詩》等。 (4)管弦樂曲:除上面9部交響曲外,尚有《交響變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歡節(jié)》),交響詩5首(包括《水妖》、《午時女巫》、《金紡車》、《野鴿》),《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協(xié)奏曲3首,鋼琴協(xié)奏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國里》、《狂歡節(jié)》、《奧賽羅》,合稱為“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 (5)室內樂:鋼琴三重奏4首(最后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樂三重奏1首,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13首,鋼琴五重奏1首,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一首。 此外,尚有歌曲、二重唱、鋼琴曲和鋼琴二重奏多首。在德沃夏克諸多作品中,最著名的有《e小調第九交響曲》(新世界)、 《b小調大提琴協(xié)奏曲》、《狂歡節(jié)序曲》、《F大調弦樂四重奏》和歌劇《水仙女》、《國王與礦工》等。 代表作:《第九交響曲(新世界)》(Op.95),《大提琴協(xié)奏曲》(Op.104),鋼琴曲《幽默曲》(Op.101-7) 克羅德·德彪西(1862-1918),杰出的法國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十余年的學習中一直是才華出眾的學生,并以大合唱《浪子》獲羅馬獎。 德彪西后與以馬拉美為首的詩人與畫家的小團體很接近,以他們的詩歌為歌詞寫作了不少聲樂曲。并根據(jù)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chuàng)作了管弦樂序曲《牧神午后》,還根據(jù)比利時詩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戲劇創(chuàng)作了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他擺脫瓦格納歌劇的影響,創(chuàng)造了具有獨特個性的表現(xiàn)手法。 鋼琴創(chuàng)作貫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 《阿拉伯斯克》、《貝加摩組曲》接近浪漫主義風格;《版面》、《歡樂島》、兩集《意象集》和 《二十四首前奏曲》則為印象主義的精品。管弦樂曲《夜曲》、《大?!?、《伊貝利亞》中都有不少 生動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也有所改變。此時他已患癌癥,于1918年德國進攻巴黎時去世。 在三十余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里,他形成了 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 一、德彪西的“夢幻世界” 德彪西這位現(xiàn)代音樂的創(chuàng)始者,開發(fā)了任何音樂家都沒有發(fā)現(xiàn)過的、奇怪的音的世界。他生于1862年。他的前輩中并沒有音樂家,他的父親是一個店主,窮得不能給他的兒子任何種類的教育,因此他計劃使他的孩子成為一個水手。但是一位曾經(jīng)做過肖邦學生的好心腸的夫人,對這個有音樂天賦的 孩子很感興趣,于是免費給他上課。 德彪西十分珍惜這個機會,他努力學習,十一歲的時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樂學院。德彪西在音樂學院期間,成為某位有錢的俄國貴夫人的一個三重奏中的鋼琴家,并且有機會到 歐洲各地旅行——佛羅倫薩、維也納、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個貴夫人的俄羅斯莊園里住了一段時間。 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從民間音樂中為他們的祖國創(chuàng)造一種民族音樂的俄國作曲家。德彪西對這些俄國音樂家所使用的,與別國作曲家們所用的大調、小調音階大相徑庭的奇怪音階非常感興趣,這些音階是建立在狂熱的東方民族的民間音樂基礎之上的。 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樂學院,并像許多別的法國音樂家們一樣,贏得了羅馬獎而完成了他的音樂學院課程。但是他寫的音樂與別的音樂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傳統(tǒng)古典音樂中所用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有時,他會回到早期教堂音樂的那些有點古怪的古老調式上去,他還經(jīng)常使用一種 全音音階。我們的大調和小調音階是由七個音組成的,五個全音和兩個半音,而大調與小調音階之間的區(qū)別在于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調音階里,半音總是處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間。在小調音階里,其中的一個半音總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間,但是也有幾種不同的小調間音階,在那里,第二個半音處在不同的地方。 德彪西最喜歡的音階有六個全音而完全沒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聽起來同任何過去的音樂都不一樣,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運用了他所偏愛的全音音階,構筑起他與眾不同的“夢幻世界”。 二、泛音 德彪西對傳統(tǒng)音樂作了許多大膽革新。之所以只有他敢這樣做,也許是因為任何一個音樂家都不曾有過他這樣的一雙敏銳的耳朵:德彪西實際上比一般人聽得見更多的泛音。正像一種顏色往往是由一些別的顏色組成的那樣(紫=藍+紅,橙=紅+黃,等等),一個音往往也是 由許多音組合而成的。各種音是由空氣中的各種振動引起的,而正如我們從希臘的單弦琴上看到的那樣,一個音是高還是低,要看振動有多快。 但是,一個音除了第一個或主要的振動之外,還有一些次要的、共鳴式的振動,正象一塊扔到水里的石頭引起的不是一個波,而是一圈圈不斷擴展開的波紋。泛音中的第一個和最強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個音,這是德彪西不用助聽器也能聽得見的音。假如我們有一架調音調得很準的鋼琴,不出聲地按下一個琴鍵,然后很響地敲擊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個音,我們就往往能聽見它作為另一個音的泛音,發(fā)出德彪西曾經(jīng)用耳朵聽得見的效果。 第二個泛音是原來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個音,第三個泛音還要高,但已十分微弱。下面的泛音依此類推。造成不同樂器音色差別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小提琴那樣的樂器,其中的較低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平滑而圓潤的音質;而一把象小號那樣的樂器,其中較高的泛音較強,就有一種較為洪亮的音質。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塵世的音樂,用的就是這些在空氣中聽不見其振動的音。 他為了讓所有的人們都聽見,大膽地敲響了那些人們甚至還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聽見了的聲音。由于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還在管弦樂隊里使用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來發(fā)出柔和的、閃爍著的音響效果。起初人們還被他的音樂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樣理解它,但是一旦聽慣了,就會非常喜歡它。 德彪西所創(chuàng)立的這種音樂,就是被后人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